浏阳的骄傲——谭嗣同故居探访记

蓬莱的海市 2025-01-26 05:46:03

从浏阳文庙前的圭斋东路西行不到500米,在圭斋东路与北正南路的交叉口,就是谭嗣同故居。“圭斋”是元代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欧阳玄的号。欧阳玄祖籍安徽庐陵,出生于浏阳,元延祐二年(1315年)探花,历任承事郎、平江州同知、芜湖县尹、武冈县尹、翰林侍制、国史编修、奎章阁艺文太监、翰林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湖广行省右丞及《宋史》《辽史》《金史》总裁官。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故居坐西南朝东北,大门紧邻北正南路,门额“谭嗣同故居”由赵朴初先生题写。

大夫第

大门内,屏门上方的“大夫第”匾额也是赵朴初先生的墨迹。屏门两侧有联“情萦浏阳胸怀华夏耿耿丹心昭日月;气吞衡岳义薄云天铮铮铁骨壮河山”。谭家的这所宅院原为周氏所有,始建于明末。至清道光初年,在浏阳县衙任小吏的谭学琴将其购得,作为自己一家人的居所,而这谭学琴就是谭嗣同的祖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兼署理湖广总督、光禄大夫,谭氏宅院从此又有了“大夫第”的名号。

转过屏门,进入整个宅院的第二进。

巾帼完人

第二进明间,也就是正堂堂内太师壁上方的“巾帼完人”匾额让我一时有点发懵,谭嗣同是一男子汉,怎么成了“巾帼完人”了?看旁边的文字说明才知道,这“巾帼完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送给谭嗣同遗孀李闰的赞语。李闰祖籍湖南望城,生于北京。清光绪十年(1884年),李闰与谭嗣同成婚。婚后,两人情深意笃,志同道合,但一直没有子嗣。谭嗣同牺牲后,李闰以谭嗣同《狱中题壁》诗的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句意,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臾生”,以为自己对夫君的怀念。在谭嗣同牺牲后的日子里,李闰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妇女解放运动,1912年创办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并担任校董10年。后来又创办育婴堂,收养被遗弃的女婴。1925年4月20日,李闰60大寿时,康有为、梁启超合赠了“巾帼完人”匾额,以表达对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女子的敬仰之情。

巾帼完人

太师壁上的对联“一片花光石菊影庐横剑气;万家生意苍齐诗主贱仁心”是说谭氏一族既有文名又有武名。史载,明洪武后,浏阳谭氏以武功为侯伯者9世10人,或崇安侯,或新宁伯,还出过一名副将。至清代,谭氏“始以诗礼启厥家”,并在谭嗣同父亲这一辈出了谭继洵这位进士,并且官至封疆大吏,让谭氏成为浏阳谭、宋、刘、黎四大姓中排名首位的大姓。家族血脉中蕴含的文武基因,让谭嗣同既有文人的风范,又有武人的气概。

谭嗣囧居室

第一进南次间为谭嗣囧居室。谭嗣囧为谭继洵四子,为谭继洵继室卢氏所生,是谭嗣同的同父异母弟。谭继洵虽然育有四个儿子,但长子谭嗣贻幼年早夭,次子谭嗣襄在33岁时病亡,三子谭嗣同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杀,最后只剩下谭嗣囧这一个儿子。谭嗣囧曾任安徽霍山县知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病故于安徽。谭嗣囧居室说明牌上却说他是谭继洵的第五子,而旁边的“谭嗣同家族世系表”上明明写着谭继洵共有4个儿子,不知何故。

谭嗣襄居室

第一进南稍间为谭嗣襄居室。谭嗣襄出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长谭嗣同8岁,读书注重义理,而不囿于章句,故“三就乡试而不第”,后来通过捐官获得盐运司提举衔。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赴台湾,在刘铭传手下管理台南府风山县盐税。翌年,病逝于台湾。所遗独子谭传炜由谭嗣同夫妇负责养育。谭嗣同遇难后,由祖父谭继洵做主,将谭传炜过继给李闰为子。

李闰居室

第一进北次间为李闰寡居后的居室。李闰出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与谭嗣同同庚。李闰的父亲李篁仙为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汉关道、芜湖道道员。谭嗣同就义前,曾给李闰留有遗书:“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谭嗣同英勇就义的消息传来,李闰以一首《悼亡》诗寄托了自己的丈夫的无限哀痛:“前尘往事不可追,一层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并一度想随亡夫而去,但被家人救下。

小天井

穿过正堂后面的小天井,即进入宅院的第三进。第三进的明间为客厅,是谭家迎送宾客的地方。

谭嗣同居室

南次间为谭嗣同居室。谭嗣同和李闰一样,也是在北京出生的。在他11岁那年,母亲、大哥、二姐先后因白喉而去世,谭嗣同本人也被感染,但最终逃过一劫,父亲因此给他取字“复生”。也就是在这一年,谭嗣同结识了武林高手、著名爱国志士大刀王五,并拜其为师。19岁时,在武汉与李闰完婚。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家乡成立中国第一个民间科技团体——算学社,开设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转年,在南京与梁启超相识。

谭嗣同大事年表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上海与康有为会面。同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回湖南推行新政。翌年,与唐才常等人成立维新团体南学会,创办《湘报》。这一年的8月21日,奉旨入京参加新法推行。9月5日,诏授四品章京,参与新政。同月18日,夜访袁世凯,要求袁“诛荣禄、围慈禧、救光绪”。3天后,慈禧太后宣布训政,废除新法,开始抓捕维新党人。9月24日,谭嗣同在北京浏阳会馆从容被捕。9月28日,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书房

南稍间为谭嗣同的书房,又称“石菊影庐”。浏阳盛产菊花石,也称石菊花。谭嗣同曾自言:“菊花石温而慎,复生谓己其影,名石菊影于庐。”谭嗣同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有300多首诗词传世,最著名的当推那首《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谭嗣同的诗作里,以中国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背景的《有感一章》也很有名,“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残雷和崩霆

在谭嗣同的书房里陈列着两张古琴:一曰:残雷;一曰:崩霆,均为谭嗣同监制。相关记载说,清光绪七年(1881年),谭家宅院中的一株梧桐被雷火劈倒,谭嗣同以其木请人制作了残雷、崩霆二琴,并在两张古琴上分别留下款识:残雷上的款识为“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崩霆上的款识为“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这两张琴的原琴现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

谭继洵居室

北次间为谭继洵居室。谭继洵入仕后,历任户部广西司主事、山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甘肃巩秦道道员、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谭嗣同以谋反罪被杀,谭继洵作为父亲本应连坐,但由于之前谭嗣同仿造父亲笔迹以父亲的口气给自己写了一封劝诫信,让办案人员相信谭继洵是反对儿子参与变法的,并在阻止儿子参与变法过程中是尽了父教之责的,从而让谭继洵只受到了革职处分,一家人也免遭灭顶之灾。其实,上述说法可能并不成立,因为与谭嗣同一起被杀的几个人的家庭同样也没有受到株连。最大的可能是,面对自己风雨飘摇的政权,慈禧选择了“法外开恩”。谭继洵被革职两年后,于浏阳家中病故,享年78岁。

谭嗣同铜像

谭继洵在儿子死后曾经撰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可以告慰老先生的是,仅仅过去了13年,腐朽的清王朝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儿子的昭雪之日,既没用百世,更没用千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