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去张家界,路过常德,导游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常德的桃源县,当时我还将信将疑,以为导游在忽悠。回来查阅资料,方知桃源县至少是有陶渊明祠的,至于《桃花源记》描写的地方在不在这里,则众说纷纭。尽管如此,去桃源县看看桃花源的想法在自己的心里始终萦绕,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2024年国庆长假是在长沙度过的,临近假期结束时,觉得应该避过了人流高峰,遂决定去桃花源看看。

桃源站
乘高铁到桃源站,等网约车费了一会儿功夫,心里暗寻思,回来的时候找网约车可能更困难。网约车司机说,桃源这样的小县城网约车需求很少,所以网约车也不多。网约车一路向东,行驶约10公里,即进入桃源县城,即漳江镇,现在叫漳江街道。穿过城区,途径沅水大桥,再行十几公里,就是桃花源景区。我们到达景区时,已临近中午,游客中心里没有几个人。

游客中心
由于桃花源景区面积非常大,景区按照畅游和精游两种需求设计了两条路线:一是畅游线,即秦溪秦谷线,大约需要5到7个小时;二是精游线,即两山一湖线,大约需要4到6个小时。选择畅游线,最好能在景区住上一个晚上,否则会太累,而门票是3日内有效,可以多次进入景区。售票员看我们中午才到,不像要住下的样子,没“征求”我们的意见就给我们选择了精游线。门票全价为128元,60岁至65岁可以享受半价。最终我们一家三口付了174元,不知道售票员是怎么算的账。

五柳小镇
接驳车的第一站是五柳小镇,“五柳”是陶渊明的别号。说是小镇,其实就是个的游客集散点,去往桃源山和桃花山的游客都需要在这里先落脚。小镇以五柳湖为中心,环湖建有各种小景观,譬如陋室、秦街、芳草亭、缤纷亭、佳致亭、相映亭等,还有就是禹锡茶舍、渊明酒肆、无忧小酒馆等餐饮服务设施。刘禹锡与桃花源有颇深的渊源,其在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被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并一下子在此待了10年,期间留下大量诗文作品,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五柳湖
在五柳小镇稍事停留,即重登接驳车去登桃源山。下车上行不远,有一座重檐六角攒尖顶凉亭,亭名曰:功德亭。亭内立有一通石碑,上镌《希贵先生功德碑赞并序》。细读碑文,知道这位希贵先生姓侯,祖籍汉寿,幼学汉剧,曾是桃源县汉剧团的演员;1987年后在深圳、珠海公安部门工作过,有一身好武艺;1991年定居香港,名下有多家企业。侯希贵乐善好施,多次为家乡捐款,桃花源景区的开发也曾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功德亭
在那个气功大师辈出的年代,侯希贵也曾经是一位风云人物,但与众多“大师”最终都身败名裂相比,其结局还是相当不错的。功德亭外还有一通碑石,上面有两行大字“汉寿亭侯希贵神功扬四海,沅江水润桃源仙气贯长虹”。这显然是一位崇拜者所立,但把“汉寿亭侯”与侯希贵扯上,实在是无聊至极。


水府阁
离开功德亭,继续向山上走,山巅之上可见水府阁。水府阁始建于明末,祀主为杨泗将军,1961年毁圮。现有水府阁重建于1991年,高三层,面阔、进深均三间,四面各有三间歇山顶抱厦,三重檐十字脊。底层檐下悬“水府阁”匾额,门两侧有联“问津见桃源依旧古意苍茫渔郎悔失初来道;登阁便耳目一新壮怀慷慨赤县欣逢郅治年”。

水府阁正殿
殿内雕镂精致的神龛上供奉着三位大神,中间为观音大士,也就是慈航道人,左边为福禄财神,右边为杨泗将军。二楼当日没开放,无法登临,只仰望了一下“天下水府”匾额。

观景长廊
水府阁北是平面呈马蹄形的观景长廊,在这里可以凭栏俯瞰浩瀚而来的沅江。观景长廊的中间位置是一个单檐歇山顶方亭,亭额为“奇观”二字,亭柱上有联“三日同辉绝佳山水;二黄闻道辽阔江天”。上联中的“三日同辉”是说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下午3点半至5点左右,站在观景长廊的位置,可以看到西下的落日在沅江里留下两个倒影,是所谓“三日同辉”。“三日同辉”奇观的形成,应该与沅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河面被分割成两个部分有关。下联中的“二黄闻道”则是说桃源山是东晋道士黄道真和唐代道士黄洞源修行得道的地方。黄道真事迹见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成书的《太平御览》,黄洞源事迹在明代王世贞、汪云鹏编写的《列仙全传》中有载。

八卦台
桃源山顶还有一处景观叫八卦台,就是用自然形态的大石头在一片平整的草地上摆出的八卦图案。如果不是旁边有说明牌提示,绝大多数人走过这片乱石横陈的草地都不会意识到这里和八卦有什么关系。桃源山从西晋开始即为道教圣山,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中将桃源山洞列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十五洞天,名为白马玄光天,属谢真人治之。这里所说的谢真人,为唐代女道士。《唐书》中记载:“贞元十年(794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飞升。郡郭是夕有霓虹云气,万目共睹。”至于桃源山洞为什么归谢真人管,而不是其他神仙,不得而知。
返回到来时摆渡车下车的地方,乘车下山,告诉司机在“桃川书院”停一下,司机小声嘀咕:走下来就可以了。当时不知道司机是啥意思,司机也没进一步解释。

聚贤桥
去往桃川书院的聚贤桥是一座五拱石桥,中拱最高,其余两拱渐次降低,进而形成了起伏桥面。从侧面看桥体,似巨龙卧波。据说,之所以把桥设计成起起伏伏的样式,暗喻了陶渊明在官场上的五起五落。查了一下陶渊明的履历,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主簿,曾入职桓玄幕府,给刘敬宜当过参军,最后的职务是彭泽县令。与其他人的任职履历都是连续的不同,陶渊明的这五次任职经历都是断头的,都是以辞职作为结束的,绝对的狠人。

雕花栏板
桥栏板上刻有草木、花卉、人物等图案,并配有陶渊明的诗句。

天宁书院牌坊
过聚贤桥,是一座四柱三门三楼石雕牌坊,明间坊额书“天宁碑院”四个金字,题写者是著名作家周而复。不是桃川书院吗,怎么又成了天宁碑院了?原来,唐代在这桃源山上建有一座“天宁书院”。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桃源县知县屈宜伸重修书院后,将书院改名为桃川书院。上个世纪90年代初恢复书院建筑时,一度沿用了桃川书院的名字。后因书院中以碑刻为盛,碑院的内含大于书院,旋即又改名为天宁碑院。

百寿碑照壁
穿过牌坊,迎面是一座石雕碑形照壁,因碑心以龙形盘成的大“寿”字的周围环绕了100个不同形态的篆书“寿”字,故称“百寿碑”。

荷池
从百寿碑两侧的台阶拾级而上,即进入第二进院落。院落当中为一个八角形小池,池中叠有假山,池水中睡莲正在盛开。南、北两庑各有一座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建筑,南面的是“藏书阁”,北面的叫“乐之堂”。乐之堂的门联为“崇山凝碧点染桃源仙境;松菊高洁浮想靖节风范”。下联中的“靖节”为陶渊明的谥号,但他的这个谥号不是官方给的,而是好朋友颜延之所赠,也就是私谥。藏书阁的门联为“借问武陵渔落花流水年季古洞迷津何处觅;欲寻彭泽宰玉阁琼楼矗矗桃源胜景再重游”。藏书阁正在维修,乐之堂也是大门紧闭。

桃川书院
再攀上一段台阶,就来到了第三进院落。院落主厅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出廊。廊柱为花岗岩浮雕而成,甚是精美,让人想起曲阜孔庙的大成殿。仔细端详门楣上的匾额,发现还是“桃川书院”。什么鬼,这里到底叫什么?我猜测,一定是资本在背后打架,投资了“天宁碑院”的资本方希望自己获得一个名头,而不是为“桃川书院”作嫁衣裳,这从最新版的桃花源导游图只标有“桃川书院”而没有“天宁碑院”上大致可以看出些端倪。
“桃川书院”匾额的题写者为湖南常德籍著名书法家周用金,门联“古今碑碣林林总总天宁翰墨留香;中外宾朋济济跄跄福地人文鼎盛”中的成语“济济跄跄”是第一次见识,仅此就没白来。问题是,这副对联说的是碑院,与匾额上的书院毫不相干。

课堂
室内布置成课堂模样,南墙“闻书香·耕心田”横额下是孔子中堂画像。

连胜亭
院落四角各有一座石构小亭,东端两座为八角重檐攒尖顶,西端两座为单檐八角攒尖顶连胜亭。这四座石亭的雕造风格与主厅廊柱完全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院建筑的古意,而实际上这些建筑的历史只有几十年。

碑廊
四座石亭背后的两庑,各建有一条碑廊,廊内墙壁上嵌有历代与桃花源相关的诗文碑刻84方。可能是我看得不够仔细,这84方刻石中好像没有摹刻的古碑或老碑,基本上都是当代人的作品,知名度比较高的,譬如有马季、田英章、陈玉龙、杨鲁安等。另外,在院落内部分建筑的外墙上,也粘贴了一些碑石。从这些碑石在形制上与廊内的碑石完全一致来判断,它们应该是廊内碑石的多余部分,或是后续又征集到的。

状元桥
出天宁碑院后门,是一座悬索桥,称“状元桥”。走过晃晃悠悠的状元桥,发现又回到了乘摆渡车的地方,怪不得刚才摆渡车司机小声嘀咕了。
摆渡车顺时针围着五柳湖转了少半圈,最后在桃花山牌坊前停下。

桃花源牌坊
桃花山牌坊四柱三门七楼,全石构,坊额“桃花源”,明间坊柱上有一副对联“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坊额的书写者为谁,没有查到;对联的撰写者为民国年间的桃源人甘澍,书写者为今人胡正谱。该牌坊始建于明代,1943年曾经重建,现有牌坊为1974年大致按原样新建,也就是没完全遵循原样。从牌坊的光鲜和齐整程度看,近年当有许多修缮和改造。

张旭诗碑
穿过牌坊,是一大片桃林。可以想象,春暖花开之时这里一定是“花满西园淑景催,几多红艳浅深开。”的绝美景象。桃林尽处有小溪蜿蜒而来,溪水畔可见一通石碑,上镌唐张旭的《桃花溪》诗:“隐隐飞桥隔野望,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穷林桥
小溪上有一座单孔石桥,称“穷林桥”,“穷林”之名取自《桃花源记》中的“复前行,欲穷其林。”句。过得桥来,桥头有一刻有“仙境”两个大字的石碑。“仙境”碑对面,是并立的两通石碑,右边一通镌《桃花源记》全文,左边一通刻《桃花源诗》。

菊圃
接下来的院落称“菊圃”。菊圃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时任分巡湖北道刘之龙捐金建设,时称“灵仙之府”。3年后,湖广按察司副使李廷谟添加若干建筑。大门两侧擎檐柱上有联“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古今游人忙煞;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这副对联的撰联和书写者夏受祺为益阳人,民国年间曾任宁远县知县。大门内,抄手游廊廊柱上还有一副对联“当桃浓春雨菊傲秋霜想见先生高节;看瑞蔼卿云灵钟士月弘开盛世版图”。该联的撰文者为清代桃源人张希渠,其事迹不详。

石梁桥
院落的前半部分为一池碧水,一座石桥横跨其上,池水两侧有半廊与主厅相连。两条半廊起始处石库门两侧各有一副对联,左侧为“俎豆衣裳皆旧制;垂髫黄发尽欢颜”,右侧为“且欲近寻彭泽宰;至今传者武陵人”。两条半廊的中部各开一个月亮门,门前各筑一歇山顶半亭,亭柱上各有一联,左亭联为“四塞山河归汉阙;二陵风雨送秦师”,右亭联为“山若有灵应识我;水如无意莫回头”。

渊明赏菊图
院落的后半部分为一个小广场,四周遍布花圃,据说植有菊花百余种。小广场当中竖有一通碑石,碑石正面为白描线刻“渊明赏菊图”,背面为篆书陶渊明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最著名的一首诗,其中所描绘的场景是许多人向往的人生佳境,但能够真正实践并确实乐在其中的应该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其实是“笑看红尘皆幻相,心中波澜暗自藏。”

渊明祠主堂
石碑背后,是渊明祠主堂。主堂面阔三间,四周出廊,单檐歇山顶,覆青色筒瓦。擎檐柱和门柱上有三副对联,先看擎檐柱上的两副“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不汲宝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凭靖节宏文世外桃源生色;仗群英奋战当今湘楚增辉”,后一副撰联者为湘籍老革命家王首道。门柱上的一副比较长,有120个字,分明就是小作文:“武陵渔早逝矣却撩得千古游客不断问津终未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他荷锄种豆乃叹误入尘网念兹情也翻写成桃花源记;彭泽令安在哉凭说道四方宾朋何尝迷路更分明田园丰稔山水灵秀洞天福地皆偶尔留连拭目画栋雕梁惟因换了人间到此境兮亦思赋归去来辞”。

重返仙源匾额
堂内正中为黑色大理石陶渊明全身雕像,上方悬“重返仙源”匾额。匾额的上款为“民国戊寅年秋月”,也就是1938年秋天;匾额的下款为“前武陵太守滇南张慎馨题并书”。两边梁柱上有抱柱木刻联“三载此栖迟寻看道士种桃洞口春风应笑我;一杯聊共醉还羡高贤采菊篱边秋色最宜人”。该联为1935年时任桃源县县长刘瑞廉撰题,是渊明祠历史比较长的一副对联。堂内四壁镶满历代碑刻,包括毛主席1959年所赋《七律·登庐山》的最后两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但我查了一下毛主席诗词手迹,发现刻石上的字并非毛主席原书,更像是请人写的“毛体”。

碑廊
碑廊在主堂的左侧,长约30米,内置唐以来历代碑刻18方。其中,只有明嘉靖年间所刻的李得阳《桃花源》诗碑和万历年间所刻的《桃花源记》碑和《桃花源记附说》碑为比较完整的原碑;唐·杜牧的《桃源洞》诗碑、胡曾的《桃源洞》诗碑和明碑《重修桃源记》碑皆残损严重;唐·李群玉《桃源洞》诗碑、明·袁宏道《由绿萝山至桃源洞记》碑、江盈科《秦人洞说》碑、民国《县知事杨示碑》等则为今人新书补刻。因这些碑石都被玻璃罩所保护,而玻璃罩形成的反光和人影,给拍照带来了不少困难,想要得到一张碑文清晰、完整的照片实属不易。

方竹亭
走出碑廊,眼前是一座八角攒尖顶亭,曰:方竹亭。该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时任湖广右参政陈性学主持修建。陈性学为浙江诸暨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其嫡孙陈洪绶为明代著名书画家,知名度比其祖父更高。方竹亭初称“桃川八方亭”,清代改称现名,是桃花源景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方竹亭的特色在于八面砖石砌筑的一米厚的墙体上辟有三个拱券式小门洞和四个拱券式小窗,内为穹窿顶,无柱无梁,应属中国古建筑中比较少见的无梁殿。

《再游桃花源并序》碑
亭内立有六通石碑。其中的《再游桃花源并序》碑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刻立,时间就在方竹亭建成后两年,应该是方竹亭最早的住客。该碑已经大面积剥落,只有上半部分依稀可读。

《经桃源有感》碑
其余五通为唐·王贞白的《桃源僧舍看花》:“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能南国对芳枝。”、北宋·秦观的《点绛唇·桃源》:“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金·张斛的《武陵春雪》:“天风吹雪满千山,不见桃花泛碧澜。洞里仙人贪种玉,岂知人世有春寒。”、明·谢肇淛的《桃源道中》:“春风篱落酒旗闲,流水桃花映碧山。寄语渔郎莫深去,洞中未必胜人间。”和不知年代的张兆成《经桃源有感》:“鸡犬如何不上天,桃花洞里住年年。倘因春色勾留住,未信秦人便是仙。”后面这五通已非原碑,皆为原诗另书或依拓片新刻。

方竹
方竹亭后面就是“桃源三宝”之一的方竹林。据说,最鼎盛的时候,这片方竹林拥有万竿。这方竹确实很神奇,看着和普通的竹子无异,但摸上去手感却是四棱的。旁边有导游介绍说,方竹为桃花源特产,其他地方没有,移植也不成功。其实,导游的话言过其实了,方竹在我国的江西、安徽、广西、福建、浙江、台湾均有分布,国外也有种植。与方竹同列“桃源三宝”的,还有九节菖蒲和黄灵龟,前者是一味中药,后者是桃源一带特有的观赏龟品种。

遇仙桥
把玩过方竹,沿溪水旁的台阶上行不远,是一座有桥亭的单孔石桥,桥拱上方隐约可见“遇仙桥”字样。相传,此地即为《桃花源记》中渔郎遇仙的地方。明代以前,这里只有一块自然崩落的巨石横卧在溪涧之上,连通溪涧两岸。明天启年间(1621年至1627年),桃源县主簿孙廷蕙在此主持修建单拱石桥,称遇仙桥。清初,湖广提督俞益谟在遇仙桥上加盖单檐歇山顶桥亭。
桥亭梁柱上有一副集句联“乘兴访仙家带得红尘入幽谷;不须询甲子笑呼村酒醉桃花”,联中语句分别集自清·唐祺的《游桃川》、元·萨都剌的《桃源行题赵仲穆画》和明·杜如晦《桃川》诗。桥亭另一端也有一副对联“花藏仙溪落英何许流出;水引渔者春风不知从来”,也是一副集句联,语句出自李白的《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

《遇仙桥》石碑
桥西堍有两通碑石,依崖一通上镌南宋·文东寅的《五律·遇仙桥》:“绝壁沿溪上,危桥一径通。涧回云度影,路险石摇空。谷鸟晴呼雨,山猿晚啸风。仙源足幽意,俯仰兴何穷。”

回文诗碑
临溪一通刻《题遇仙桥》,作者不详。这是一首顶针回文诗,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是前一句最后一个字的一半。虽然知道了顶针回文诗的基本规则,但大家依然一头雾水,因为诗从什么地方开始一时还真无法确定,而不知道从哪开始,什么顶针、回文则无从谈起。最后还是求助于网络,才把这首诗解读出来:“牛郎织女会假期,月底弹琴又赋诗。寺静惟闻钟鼓響,音停始觉星斗移。多少黄冠归道观,见几而作尽忘机。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溪涧
站在遇仙桥上顺溪涧向上望,葱茏茂密的林木中,溪水与石径相伴而下。因时间不充裕,决定不再往上走。这时女儿问我:这边有马季陈列馆,是不是上去看看?女儿的提议,老爸必须响应!但路上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马季是彼马季吗?如果是,一个相声演员和这桃花源怎么会发生关系?
这段游道步步都是台阶,游人很少。我们爷俩尽管是走走停停,还是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集贤祠
看到的第一个景点是“集贤祠”。集贤祠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有前廊。廊檐下悬“清风亮节”匾额,门楣上悬“集贤祠”匾额。门柱上有两副对联,一曰:“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道也;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子问之”;二曰:“始避桓玄继避刘宋完大节在一身当日总难忘晋室;旧居江右隐居江南留令名于百代此中何幸有先生”。两副对联均为清人所撰旧联,后一副对联的撰写者余良栋,在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一年(1888年至1895年)曾任桃源县令,虽有文才,却是个“为湖南近时州县贪酷之冠”的贪官酷吏。
集贤祠始建于明初,称“靖节祠”,看名字就知道祀主是陶渊明。至清代,因已有“渊明祠”在侧,故将此处改为奉祀孟浩然、张旭、李白、刘禹锡等唐代名人的祠堂,名称也随之改变。

诗词木匾
祠内正面墙上挂陶渊明“东篱采菊图”木刻像,两侧配以12块历代名人吟咏桃花源的诗文木匾,诗文内容包括唐·王昌龄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其一)》、孟浩然的《武陵泛舟》、张旭的《桃花溪》、李群玉的《桃源洞》、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北宋·黄庭坚的《武陵》、南宋·陆游的《桃源》、朱熹的《桃溪》、姜夔的《昔游桃源山》、明·袁宏道的《入桃花源四首(其一)》、王守仁的《桃源洞》。祠内梁柱上对联“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的作者杨瑞鳣,为云南大理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曾任桃源县知县。

马季题词碑
继续去寻马季陈列馆,转弯处现出一通碑石,以为是古碑,凑近细瞧,发现碑文“建设仙境 舔砖加瓦”的上款为“中央广播艺术团马季 赵炎 王金宝常德义演捐资五千元”,下款为“一九八六年孟秋 马季 金宝 赵炎”。在网上查了一下,1986年马季、赵炎、王金宝等人在桃源县创作、排练相声《五官争功》,同时进行义演,义演收入的5000元全部捐给了桃花源文管所。桃花源文管所特地为此事立碑,并请马季题写了碑文。

桃花观
看到的第二个景点是“桃花观”。桃花观始建于唐初,称大士阁。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分巡湖北道郭显忠主持重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桃源县令余良栋将大士阁修葺一新;1912年,大士阁毁于火灾。1914年,桃源县知事杨瑞鳣赞助重建后,改称桃花观。桃花观是桃花源景区内相对独立的一组建筑,包括山门、前厅、正厅、落翼和塞口墙5个部分。
山门为三滴水式,门联只有8个字“秦时明月;洞口桃花”。此联也是一副集联,上联出自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下联出自《增广贤文》“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这副对联的集撰和书写者都是上文提到过的杨瑞鳣。山门背面的两副木刻对联都是用钩子挂在柱子上,一副为“秦汉兴亡付流水;神仙消息问桃花”;另一副估计是被哪位调皮的游客把上下联给调了个个,变成了“桃花依旧笑春风;流水当年怀往事”。

前厅
前厅为正厅接出的抱厦,方形,单檐攒尖顶,面阔只有一间。厅内左鼓右钟,实际充当着钟鼓楼的作用。梁枋上所悬“妙造自然”匾额由李惟丙题写,题写时间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惟丙为江西莲花人,时任桃源县县令。亭柱上有联“无怪倏焉而秦倏焉而汉但与君谈笑移时便成旦暮;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得此地栖迟毕世即是神仙”。对联的上款为“绿溪老和尚诗家清鉴”,下款为“东湖居士蔡绍襄拜书”。据考证,这位“绿溪老和尚”为零陵(今属湖南永州)绿溪寺高僧,大约生活在清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

罗汉松
前厅两侧各有一株罗汉松,都是有300多年树龄的老寿星。罗汉松上的“湖南古树名木保护牌”明明写着该树的树龄为350年,可旁边的说明牌上却说这是一株唐代罗汉松,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不知道所谓何来?

正厅
正厅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门前置“福”字石碑,门楣上悬“古隐君子之堂”匾额。此匾及后面的跋语均由杨瑞鳣该书写。该匾额上方还有一方木匾,上镌清·景星《游桃花洞作四首》,是桃花源仅存的原刻木匾。景星,字睲垣,清汉军旗人,进士出身,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桃源县县令,后升任常德知府,太平军攻破常德时被杀。门两侧有两副对联,内侧一副为“七尺似飘蓬那管峰烟未熄饥馑频臻聊借金樽酬旧雨;三生寻隐迹问今秦叟何栖渔郎焉往醉将莲影认桃花”;外侧一副为“此为天下名山仙去瞿黄民留怀葛;我是道中别派内宗孔孟外法老庄”。

木匾
厅内正壁木龛内奉木刻《桃花源记》,两侧有联“荒涂横古今先生高步窘宋代;禁山开秘宇武陵樵客出桃源”。这副对联的作者罗润璋为桃源本地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4次参加礼部试,均落榜,以知县分发到江苏,为官不久即因母忧辞官。这副对联的书写者还是杨瑞鳣,看来这位杨知县确实擅书。两面山墙上的对联“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也是罗润璋所撰。以我的欣赏水平,罗润璋的这副对联应该是桃花源景区里所有对联中的最佳者,立意高远,用词精当,对仗工整。

秦人宅
正厅右手边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落,院门上悬有“秦人宅”匾额。门联“耕稼陶渔贻谋远;祇夔斋粟世泽长”及其载体石材门框据说是从一处老祠堂移来,故联语与匾额有些不搭,给人张冠李戴的感觉。

马季陈列馆
门内可见一小亭,称“探月亭”。由小亭右转,是一座两层小楼,马季陈列馆就设在这里,陈列馆的匾额“桃花源马季陈列馆”由姜昆题写。这里除了布置有马季生平事迹展览外,还原了马季当年在这里居住、创作时的居室、创作室、讨论室。从1976年第一次到桃花源,马季先后16次来到桃花源,创作了包括《老青年》《新桃花源记》《梦游纽士敦》《烟》《酒》《诗情画意》《多层饭店》《五官争功》在内的多部相声作品,他的两部书《马季相声选》和《相声艺术漫谈》也是在桃花源完成的。
正厅的左手边也是个独立的小院落,院中也有一亭,曰:蹑风亭。该亭始建于1914年,现有建筑为1964年重建,系重檐攒尖顶方亭。亭名“蹑风”取自《桃花源诗》的最后一句“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正面亭联为“不骑黄鹤去;且蹑清风来”,背面亭联为“四座云烟生肘腋;一庭花鸟记春秋”。亭内底层保存的《桃花观序》碑,由罗润璋撰文,立碑者又是那位杨瑞鳣知事。

《归去来兮辞》诗墙
从蹑风亭旁边的石阶路下山,一堵石墙下可见数通碑石,因急于往回走,不及凑近细看。从导览图上知道,此处景点称“观古”,想必那数通碑石都是些古碑。有“观古”继续下行,是《归去来兮辞》诗墙。诗墙一改通常诗墙一体文字到底的常规设计,邀请10位当代知名书法家按《归去来兮辞》语句写成独立的书法作品,然后再连缀成篇,实在是非常别具一格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曾被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极力推崇:“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下了桃花山,赶紧去“五柳馆”排队,准备观看名为《湘遇·桃花源》的演出。

演出现场
《湘遇·桃花源》通过一个被沅江上的纤夫收养的小孤儿进入文华班学习汉剧,进而成为汉剧名角,最后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为国家和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故事,再现了常德人民的伟大抗日斗争历史。演出采取当今比较流行的情景剧形式,演员走着演,观众走着看,在行走间让观众走进每一个历史瞬间。整部剧的设计非常好,剧本也写得不错,唯有演员是个短板,太业余,一下子拉低了全剧的水平。

失而复得的挎包
看完演出,已经是下午3点半多了,我们三口坐到五柳馆斜对面的一个凉亭里稍事休息,准备返程。女儿从旁边的小摊上买了两穗玉米和一个汉堡,我们老两口的玉米迅速下肚,女儿却发现她的汉堡好像是坏了。正在这时恰好有摆渡车过来,我们三口就急急忙忙上了车。下车的时候猛然发现,我的战术挎包不见了!一定是在亭子里休息时,把挎包放在了身边,起身上摆渡车时忘了挎包。当时相机虽然不在包里,但身份证、5块相机备用电池都在里面。情急之下,请附近的保安帮忙。保安用对讲机联系了丢包地段的同事,很快就有信息传来——包找到了!我跟保安说需不需要我回去取,保安说他的同事会给送下来。不到10分钟,保安的同事就把包送到了我的手里,我自然是千恩万谢。这个战术挎包跟随我走南闯北已经有10多年,失而复得,实在是要感谢桃源人的高素质。

桃花源
走出景区就开始找网约车,有好几个司机接了单却又很快取消了。这时有一位刚从景区下班的女士告诉我们,去旁边的公路上等,应该有去桃源县城的长途汽车。在公里边上遇到一位挑担子的老者,担子里好像还有没卖完的豆腐,他说他也要进城,也在等车。等了差不多20分钟,真有一趟去桃源县城的长途汽车过来,但挑着担子的老者却因为有担子被拒绝上车,这让我心里非常难过,不知道老者今天如何才能回到城里。女儿悄悄安慰我说:我看那老头儿是个神仙,就是特意来等着我们,帮助我们的。我不信有什么神仙,但我愿意接受女儿善意的说法。这时手机里收到一条来自12306的信息,之前候补的高铁车票兑现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