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追慕古代圣贤

蓬莱的海市 2024-08-03 03:42:33

在初中学习的所有文言文中,背诵得最好的就是《岳阳楼记》,也由此知道有一个地方叫岳阳,在湖南。2005年乘火车由北京去长沙,途经岳阳,当时就想,有机会一定专门来看看岳阳楼。

这个机会一等就是差不多20年。

2024年情人节这天,我和妻女乘高铁从长沙出发前往岳阳,去圆自己的岳阳楼梦。高铁从长沙到岳阳只有30多分钟,但从岳阳东站乘公交车到岳阳楼景区却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巴陵广场

公交车站点在巴陵西路与洞庭北路的丁字路口附近,横穿洞庭北路就进入了巴陵广场。广场东端横陈着一块巨石,上书“巴陵广场”四个大字,题写者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

后弈斗巴蛇

广场中间是一座名为“后羿斗巴蛇”的大型雕塑:后羿弯弓搭箭,巴蛇张开血盆大口。后羿斗巴蛇的故事在岳阳一带流传很广,而这巴蛇据《山海经》记载,可以“食象”,且在三年后才把象的骨头排出来,听着就够瘆人的。

瞻岳门

广场北端是一座高大的城门楼,拱券式门洞上方嵌“瞻岳门”阳刻石匾。经旁边的游人提示才知道,这石匾的题写者竟然是华国锋同志!至于是什么时候题写的,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确切答案。但从一篇回忆文章中知道,建国初期在岳阳工作过的华国锋同志曾经在1990年11月26日到岳阳参观考察,并游览了岳阳楼。为瞻岳门题字的事大概率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据《巴陵县志》记载,古岳阳城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叫湘春门、迎薰门、岳阳门和楚望门,而南门迎薰门又称瞻岳门。

《岳阳楼新景区记》刻石

进入瞻岳门,左手边可见一巨石,上面镌刻着有“巴蜀鬼才”之称的著名作家魏明伦撰写的《岳阳楼新景区记》。魏明伦的骈文写得确实不错,但石刻的雕工实在不怎么样。另外,这种刻石作品段首空两格、加标点符号都不是明智之举,因为空格和标点符号完全破坏了书面的美感。正写这篇游记的时候,噩耗传来,魏明伦先生于2024年5月28日去世,享年83岁。

庙会牌楼

穿过新扎的“汴河街庙会”牌楼,就是300多米长的汴河街——一条汇集了岳阳楼文化、洞庭湖文化和巴陵文化的仿古商业街。

汴河街

关于“汴河街”名字的由来,我自然而然地认为是因为当地有条河叫汴河。其实不然。据当地人说,从前岳阳当地人习惯把临水的地方称为“伴河”,而“伴”在岳阳方言中发音为“biàn”,于是“伴河”在口语中就变成了“便河”。文人们觉得“便河”不雅,就在书面上给“便”字找了个比较雅的字“汴”,慢慢地,“便河”就雅化成了“汴河”。类似的雅化并不鲜见,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下门”雅化为“厦门”。

岳舞台

汴河街上的“岳舞台”是一座重檐攒尖顶方亭,上面正在上演滑稽戏,不时激起阵阵笑声。岳舞台正面柱子上的对联“帝王将相戏非儿戏;妖狐鬼怪情是真情”非常浅白,但品之有味;书法则是似隶非隶、似行非行,兼有草书笔意,率意,散宕,飘逸,充满古拙之气。这副联语和书法都有点戏谑味道的对联由时任岳阳市文化局局长梅实撰联,书写者是当时的岳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崔向君。

牌坊

汴河街北口有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石牌坊,南面坊柱上有两副对联,内侧联为“宦海看沉浮难得三分夫子气;古城话今昔描成一幅上河图”,外侧联为“一缕文脉编经纬;千载龢风蔚蕙兰”。后面这副对联因为用了一个“和”字的异体字“龢”,一下子似乎就上了档次。背面坊柱上也有两副对联,因游人太多,视线总被遮挡,只记下了内侧坊柱上的这一副“吴楚东南开济一方苍生水土; 乾坤日月琢磨几许秀色湖山”。

《政通人和图》

牌坊北面的这个广场叫“民本广场”,名字自然是来自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和我们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理念。广场西侧是一堵长达45米的一字型青石照壁,壁心的浅浮雕《政通人和图》再现了滕子京治下的巴陵“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繁荣景象。滕子京因为在《岳阳楼记》中被提及而声名远播,让这位屡次被贬却励精图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封建士大夫不仅被岳阳人、邵武人铭记,也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他的名字。

正门

广场北端即是岳阳楼景区的南大门,也就是正门。大门为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门楼,上覆蓝色琉璃瓦黄色剪边。檐下悬“巴陵胜状”蓝底金字匾额,两边对联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该联为魏允贞五言绝句《岳阳楼》的前两句,后两句为“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魏允贞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历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兵部右侍郎,为人刚直,为官清廉。

五朝楼观

进入大门,是一处名曰“五朝楼观”的景观,景观名称的题写者为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所谓“五朝楼观”,就是将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岳阳楼铜铸模型置于一个林木疏朗、流水潺潺的区域里,让游客一阅千年,纵览千年岳阳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风貌。其中,唐代岳阳楼平面呈方形,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两层重檐歇山顶,楼匾为颜真卿手迹;宋代岳阳楼结构最为复杂,平面虽然也呈方形,但为三重檐,且四面各出三间抱厦,屋顶为十字脊,楼匾为米芾手迹;元代岳阳楼平面呈长方形,三重檐歇山顶,楼匾为赵孟頫手迹;明代岳阳楼平面呈六角形,三重檐十字脊,楼匾为董其昌手迹。

五朝楼观

在唐、宋、元、明、清五代中,后四代对岳阳楼的建筑形制都有明确记载,且有相关绘画,可谓有图有真相,其模型铸造有凭有据。只有唐代没有岳阳楼形制的具体记录,仅留下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和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种与岳阳楼有关但又未涉及岳阳楼样貌的诗句。所以今天见到的“唐代岳阳楼”就其样貌而言,全凭想象,只能算是个有“唐代风格”的楼阁建筑。

盛开的白玉兰

五代岳阳楼所在的区域四面环水,隔着不宽的水面可以看到楼阁背景里的山茶花含苞待放、红白梅绽开在枝头、白玉兰花开正艳。

眺望洞庭湖

“五朝楼观”的西侧是一段恢复起来的古城墙,城墙下就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据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岳阳府志》记载,岳阳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5年,也就是周敬王十五年,当时曾在岳阳现在的范围内修筑西糜城;西晋太康元年(281年)设巴陵县,治所在今岳阳城内;元康元年(291年)析长沙郡北部四县设建昌郡,郡治设在巴陵县城。自此,岳阳城一直为郡、州、府及后来地、市的治所;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废建昌郡;南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设巴陵郡;隋初,精简郡县,巴陵郡废郡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巴州为岳州。

人工紫玉兰

沿古城墙北行,城墙内侧可见一条供游人小憩的曲折长廊。在长廊内短暂休息后,准备去对面的“双公祠”游览时,看到甬道边有几株正在“盛开”的紫玉兰,正要喊妻子过来拍照,眼尖的女儿提醒我:爸,那是假花!我把我的800度近视眼定睛观瞧,可不是嘛,那些怒放的玉兰花分明是用细铁丝绑在树枝上的!如此说来,“五朝楼观”景点的绽放玉兰也一定是假的,只是因为离游人比较远,不那么容易被看破罢了。

双公祠

“双公祠”坐东朝西,始建于2006年,是奉祀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的祠堂。“双公祠”匾额由范仲淹二十八世孙、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题写,门联“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 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的撰联者为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书写者是书法名家沈鹏。受南北狭长的地域限制,双公祠只有一进,采用中间一厅南北两堂布局,建筑面积不到一千平方米。

范仲淹和滕子京

中厅为敞开式,正中为范仲淹与滕子京并坐铜像,左侧是范仲淹,右侧是滕子京。两尊铜像背后的铜版彩雕画为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范宽与董源、李成均为北宋非常有影响的大画家,史称画坛“北宋三大家”。《岳阳楼图》左右为四条屏松、竹、兰、梅图。范仲淹和滕子京不仅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同榜进士,而且还在泰州共过事,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兴化县令,滕子京则担任泰州军事判官。范仲淹以安抚招讨副使身份经略陕西,抵御西夏入侵时,滕子京则任泾州(今属甘肃)知州,是其治下的地方官。从一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范仲淹和滕子京属于志同道合的朋友,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提携主要是看中了滕子京的人品和能力,而非私情。

南北两堂内分别布置了“岳阳天下楼”和“双公忧乐情”两个展览,前者展示岳阳楼的建造历史和形制演变,后者介绍范仲淹和滕子京的生平、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滕子京对岳阳的历史贡献。从展览里知道,岳阳楼最初的雏形,是三国时期吴国鲁肃所建的阅军楼。东晋义熙八年(412年)至南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也就是两百多年后,岳阳楼曾经有过一次重建,并开始由军事设施向观赏楼阁转变。又过了13年,巴陵郡扩建郡城,岳阳楼再次重修。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当南北朝·梁中书舍人朱超来到巴陵时,眼前的景象已经是“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了。

展览

岳阳楼真正为天下文人墨客所瞩目,则是张说谪守岳州之后。但这时的岳阳楼称南楼,“岳阳楼”的名字还未出现。北宋徽宗朝曾任岳州监酒税的范致明在他的《岳州风土记》中说:“中书令张说除守此州,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张说之后,张九龄、孟浩然、李白、高适、杜甫、韩愈、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先后登临岳阳楼,留下众多不朽诗文。元初,岳州路达鲁花赤李应春曾对岳阳楼进行修葺,并自嗨曰:“是非莫问君与民,楼新自觉光景新。”岳阳楼在明代多次毁建,嘉靖六年(1527年)的雷击曾经“槌碎岳阳楼”。清代对岳阳楼的维修和重建更加频繁,仅康乾两朝即有十次之多。

碑廊

出双公祠继续北行,是长达240多米的新碑廊。之所以在碑廊前面加一个“新”字,是因为景区内原有一条长30多米的碑廊,收藏有历代碑刻64方。2006年,岳阳楼景区大规模提质升级时,重新规划了一条碑廊,也就是现在的新碑廊。新碑廊以七座小亭将整条碑廊串联起来,俯瞰状若北斗七星。碑廊共分领袖碑区、古代名家碑区、当代名家碑区和岳阳楼记碑区四个部分。现在保存在廊内的碑刻达139方,包括24方记事碑和115方书法碑。正在学习毛主席书法的妻子一眼就看到了毛主席手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伟人的书法和大诗人的诗跨越千年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观赏完碑廊,主角岳阳楼就出现在眼前了。

岳阳楼

眼前的岳阳楼,面阔三间,三层三重檐,下面两层周围出廊,盔顶,飞檐长出,覆黄色琉璃瓦。现存岳阳楼在风格和形制上承袭了清光绪版岳阳楼的基本样貌,但从其长出的飞檐看,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岳阳楼时对前代岳阳楼的样貌还是有所继承的,并不是完全生造。顶层檐下所悬“岳阳楼”匾额为大文豪郭沫若题写,所用木料官方说法为“老旧金丝楠木”,其实是何健题写的“岳阳楼”匾额的背面。该匾因出自当代大书法家之手,用材又是有来历的金丝楠木,故有“三湘第一匾”之称。据说,1961年岳阳方面通过陈赓想请毛主席为岳阳楼题额,但毛主席觉得由他来题写一处古迹的名字不太妥当,就推荐了郭沫若。

岳阳门

岳阳楼的底座为岳阳城的西门,即岳阳门,也是岳阳的水门。岳阳门内侧门洞门楣上镶嵌有一块“岳阳楼”匾额,这应该是当年湖南省主席何健题写的那版“岳阳楼”匾额在被换掉后,易木为石,新镌于此。平心而论,何健的字还是不错的,但他的糟糕名声让他的字实在没有理由挂在大名鼎鼎的岳阳楼上。内侧门洞两侧各有一个拱券式牌坊门洞,北面坊额为“朝晖夕阴”,南面坊额为“气象万千”,都是《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仙梅亭

从“气象万千”坊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仙梅亭。仙梅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覆绿色琉璃瓦。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据《岳州府志记载》,仙梅亭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当时岳州府推官陶宗礼主持重建岳阳楼,于楼基砂石中得石一方,石上雕有二十四萼梅花一支,时人以为神梅,遂建仙梅堂奉之。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巴陵县知县熊懋奖主持重建岳阳楼时,在已经毁圮的仙梅堂遗址上筑亭,称仙梅亭。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岳阳楼时,仙梅亭也得到了修葺,并改称留仙亭。仅过了13年,岳州知府张德容在重建岳阳楼后,将留仙亭又改回了原名仙梅亭。亭内立有一通石碑,碑阳为“仙梅亭”三个隶书大字,碑阴为前文提及的那幅神奇梅花图。

三醉亭

由仙梅亭望向北,是岳阳楼所在城台上的另一座小亭三醉亭。三醉亭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四周出廊。三醉亭与仙梅亭同时建造,初名望仙阁,但不久即坍塌。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岳州知府翟声浩重修岳阳楼后,在望仙阁原址建阁,称斗姆阁。清同治六年,斗姆阁得到重修,并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改称三醉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民间早已有之,但经过元代马致远、明代杨慎的文人再创作,这一民间神话故事的传播力大为增强。清光绪六年(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以茶厘及捐项再度重建三醉亭。为彻底解决三醉亭基础不牢问题,1977年曾对该亭落架大修。

北通巫峡牌坊

在仙梅亭南和三醉亭北三四十米处,各有一座四柱三门七楼木石牌坊。南牌坊南面明间坊额为“南极潇湘”,内坊柱上的对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由著名书画家刘海粟书写,北面明间坊额为“天边月白”。北牌坊北面明间坊额为“北通巫峡”,内坊柱上的对联“闲云野鹤自来往;沅芷澧兰无古今”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书写,南面明间坊额为“江上风清”。

小乔墓

过“北通巫峡”牌坊北行不远,是小乔墓庐。墓庐入口迎门是一堵青石照壁,朴素无华,壁心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院内曲尺形长廊西端廊檐下悬“瘗玉”匾额,廊柱上有联“英雄夫婿赤壁鏖兵大捷显东风巾帼终扬眉吐气;绝代佳人红颜薄命芳魂息湖石江山孕国色天香”。“瘗玉”指古代祭山的礼仪,礼仪之后要把祭祀用的玉掘穴埋起来。在这里是用埋玉来代指葬小乔于此。至于上联中的“巾帼终扬眉吐气”不知何指,难道小乔在夫君周瑜未打胜赤壁之战前还被人瞧不起了?曲廊中段还有一联“荒冢吊斜阳一树女贞长不死;大江流日夜千秋环佩可归来”,撰联者为南宋名臣张浚。

小乔墓

在一座提示有小乔铜像的建筑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铜雀楼台空锁梦;金龟夫婿最知兵”。本以为内中是小乔的祭堂或纪念馆,实际上却是一个旅游纪念品的售卖店,小乔铜像根本不是主角。旁边有女性游客质疑小乔手握书卷不符合历史事实,说小乔不太可能有文化。对这个问题,明隆庆版《岳州府志》有明确记载:“汉太尉乔玄二女,并通《春秋》。”所以说,人家这里把小乔铜像设计成手握书卷是有所依据的,不是随意而为。在这座建筑的北面东西各开有一门,东门上悬有一匾,曰:铜雀空锁,门联为“姐妹何曾锁铜雀;江山今始固金汤”。西门上的匾额为“洞庭梦回”,门联为“曹公门断东风后;乔女魂依画阁前”。如果把这些对联所表达的内容概括一下,其实就是12个字: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小乔墓冢

小乔的墓非常简单:砖筑土覆圆丘形墓冢,冢前立一通青石双凤碑,上书“小乔之墓”四个楷体大字;环墓建有青石栏杆,墓后植有两株女贞树。相传此地为周瑜军府花园,小乔故后埋葬于此。小乔墓在岳阳当地也被称为二乔墓,即二乔姐俩均葬在岳阳。但前面提到的《岳阳府志》对此说法予以否认:“窃意世无姊妹合葬者,且瑜妻或从镇巴丘死而葬焉,若策妻则万无是理。”关于“二乔”,还有一种解释,即二乔是乔家老二的意思,而非指姐俩。这种解释似乎很有道理。

思乔居

墓冢旁还有一座“思乔居”,大门上的对联为“故国神游香草远;雄姿人去大江东”。居内正壁为小乔画像,两侧有联:“知兵慧助人中杰;待婿情同月里仙”。画里的小乔手里也握着书,是竹简书,而不是之前铜像手里握的纸或帛书卷。这两种处理到底哪一种更接近历史事实呢?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造纸术成熟于东汉中期,但技术成熟和大规模生产显然不是一回事。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纸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并未得到大规模应用,竹简书依然是当时的主流。这有点像今天,电子书迅捷而来,但纸质书还是大众的主要阅读对象。如此说来,铜像和画像都不能算错,因为小乔家里可能纸帛书和竹简书都有。

从小乔墓园出来,排队登岳阳楼。登楼的队伍有五六十米长,从岳阳楼下一直排到了“北通巫峡”牌坊下面的转角处。

一楼雕屏及长联

岳阳楼一楼正面墙上为黑底绿字《岳阳楼记》雕屏,看落款知道,这是张照应岳州知府黄凝道之请所书。张照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书画均擅长。雕屏两边是102字的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该联由窦垿撰文,书写者是何绍基。窦垿,清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官至江西道御史。何绍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曾任四川学政,后因得罪权贵辞去官职,先后任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台州广文书院,为晚清书法大家。

一楼金柱和檐柱上还有五副对联。其一,“乾坤吴楚双开眼;廊庙江湖一倚楼”。该联的作者吴敏树为岳州当地人,曾国藩同榜举人,曾任浏阳县教谕,但不久即称病辞官,终身潜心学术。郭松焘曾言:“湖南两百年文章之盛,首推曾吴。”曾指曾国藩,吴指的就是吴敏树。其二,“鲁肃兵轻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滕王歌歇黄鹤踪杳十面湖山上此楼”。该联的作者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

对联

其三,“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秋”。该联的作者为熊少牧,书写着为何绍基。熊少牧为长沙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有诗才。其四,“湖上朗吟是几时浪静波恬入眼湖山兴旧感;楼头凭眺幸此日民安岁稔关心忧乐仰斯人”。该联作者王葆生在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曾任岳州知府。其五,“呼来风月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亡淘尽豪杰江湖放荡此登楼”。该联由黄家骥撰联并书。黄家骥为湘乡人,主要生活在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有《唉乃馀曲》二卷传世。

二楼雕屏

登上二楼,发现正面墙上还是雕屏《岳阳楼记》,细看书法、落款,与一楼的应属同一版本,区别只在于一楼的是黑底绿字,这里的是黑底金字。向工作人员请教,方知其中还有一段故事。说是在清咸丰年间,巴陵县新任知县(也有版本说是岳州知府)看到岳阳楼一楼的《岳阳楼记》雕屏文、书、刻、木俱佳,是难得的稀世之宝,心生歹意,意欲窃为己有。他暗中请来一位雕刻大师,秘密仿制了雕屏,并寻机对原作进行了偷梁换柱。

剧照

离任之际,知县用船偷载着雕屏原作行至江心时,突然风雨大作,船只随之倾覆,雕屏沉入江中。善良的老百姓在痛惜知县一家不幸葬身鱼腹的时候,却不知道岳阳楼里的雕屏已经被人家掉了包。若干年后,沉江的雕屏被渔民偶然发现,并打捞出水,但12块雕版中的第一块却始终没有找到,第八块上的“歌互”两字和第十一块上的第一个“乐”字缺损。至此,岳州人才知道他们的宝贝《岳阳楼记》雕屏被前任知县给偷梁换柱了。修补后的雕屏被放到了岳阳楼二楼,而那件赝品则继续留在了一楼,因为作为一件艺术品,它的做工并不差。

1987年,珠江电影制片厂以此为题材,拍摄了故事片《巴陵窃贼》。电影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了优化,丰富了故事情节,强化了戏剧冲突,提升了故事主题:主角雕刻师傅柳河东同时兼有隐姓埋名的前太平天国将领身份;而盗窃雕屏的知县竟然还是个蒙面杀手,其盗窃雕屏的目的也变成了要卖给洋人;雕屏落水的原因不再是风浪导致的翻船,而是柳河东等人为保卫国宝所采取的断然措施。

仔细观察这架命运多舛的雕屏,补刻的第一块看不出什么破绽,因为漆面下的木料无法看到,而书体有赝品可以参照,刻工也相当不错。但“歌互”两字和那个“乐”字的补钉还是很明显的。有文章说补刻的是第十块雕版上的“乐”字,显然是不对的,因为第十块雕版上根本就没有“乐”字。

岳阳楼

另外,细心的游客一定会发现,张照的这件书法作品前后书体并不一致,前六行基本都是标准的楷书,但从第六行末尾的“然则”开始,书体突然变成了楷、行书相杂,且行书居多,书写者似乎是越写越快,有点着急。当地对此有传言说,黄凝道请张照书写《岳阳楼记》,是趁着张照押送粮草途径岳州短暂停留的时候。张照因怕贻误军机,不敢久留,所以才越写越快,干脆把说好的楷书写成了先楷后行。但说实在的,今天我们看这件楷行杂糅的作品并不觉得违和,反倒觉得由楷书突然变成行书更符合《岳阳楼记》的思想情绪,书法与文章的契合度更高。

二楼有两幅对联。其一,“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该联由郑家溉撰书。郑家溉为长沙人,从14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历经15年,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对军阀政治失去信心,辞官不做,以卖字为生;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伪满洲国对所谓旧臣的召聚,不为所动;1944年长沙沦陷后,为抗争日寇邀请其出任维持会会长,毅然投水自尽。其二,“每眼前望吴楚东南辄忧防海;袛胸中吞云梦八九未许回澜”。该联的作者李荣丙为岳州本地人,曾任岳州郡守,官至广东候补通判。书写者吴獬,字凤笙,临湘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有旷世之才,但未得到重用,才华无处施展;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曾赞其曰:“洞庭一湖水,唯凤笙饮一匙,我与诸公仅尝其涓滴耳。”

毛主席手书杜甫诗

三楼正中为毛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手迹。据介绍,三楼原来供奉有吕洞宾像。1984年岳阳楼大修时,吕洞宾像被迁移到了三醉亭。就在人们琢磨大修后的三楼应该如何布置的时候,有人在文物出版社和档案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一书中,发现了《登岳阳楼》。湖南籍的人民领袖、独创的“毛体”书法、大诗人的登楼名作结合在一起,堪称三绝。于是乎,就有了将毛主席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制成诗匾用于岳阳楼三楼布置的想法,并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首肯。由于毛主席原作上没有时间落款,以至于该作品究竟写于何时有1964年和1976年两种说法。但从毛主席身边多位工作人员的回忆看,毛主席在1970年后就很少写毛笔字,1976年时更是重病缠身,1976年说显然不能成立。

李白对联

在毛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匾两侧,是李白的手迹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相传,在岳阳楼三楼墙壁上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一、虫、二。李白登岳阳楼时,看出这三个字是字谜,并将“一”解读为“水天一色”,“虫”和“二”解读为“风月无边”。三楼还有一副篆书对联“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撰联者为黄道让。黄道让为临澧人,清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授工部主事,两年后辞官;书画皆精,诗词亦工。

登楼

站在岳阳楼三楼,面对薄雾暝暝的长江,以很快的速度,用碎碎念的方式,一口气背完了《岳阳楼记》。何以如此?因为登楼的人实在太多,前出后进,在楼里停留的时间不宜太多。

从景区出来,午餐在汴河街火宫殿享用了一个回头鱼三人套餐,168元。5A级景区这个价位,也算良心价格。开始以为“回头鱼”的“回头”是回头客的意思,其实这“回头”是鱼的名字,一种主要产自洞庭湖的鱼类。回头鱼以肉质鲜嫩爽滑、营养丰富著称,是洞庭湖名鱼之一。敬范文正,登岳阳楼,赏洞庭湖,品回头鱼,实在是一次蕴含满满的文化旅游体验。

把简简单单一个岳阳楼打造成一个可以让游客逛上多半天的景区,岳阳方面可谓是用心良苦,确实用了不少心思,效果也确实不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