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九,女儿上班了,我和妻子继续我们的追寻青年毛泽东足迹之旅,今天的目的地是清水塘22号。清水塘22号位于现在的长沙市开福区八一路538号,也就是原长沙博物馆、现在“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的位置,当年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后曾在这里居住,中共湘区委员会秘密工作机关也设在这里。
毛主席诗词书法碑廊
我们两口子是当天最早的一批参观者。在我正要用手机预约时,工作人员说:60岁以上刷身份证就可以。我这刚过60岁20天的就被人家准确识别出来,足见我这面相和年龄是高度的契合,甚至有些超前。
进门依东墙是198米长的“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廊内墙壁上镶嵌的100块大理石上镌刻着毛主席诗词手迹和省内外知名书法爱好者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对联作品104幅。如此众多的毛主席诗词、对联书法作品荟聚一堂,让妻子这个毛主席书法爱好者大饱眼福,赞不绝口,眼花缭乱。庭院中间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银色毛主席全身塑像。该塑像落成于1968年,用材为当时比较稀缺的铝镁合金。塑像总高12.26米,暗合了毛主席的生辰。
毛主席塑像
过毛主席塑像北行,可见一方碧波荡漾的池塘,清水塘之名当由此而得。此时的清水塘边,绿树婆娑,梅花绚烂,山茶正红。按路标指示,先去参观“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陈列馆所在的二层楼门厅正立面上方为党旗衬托下的青年毛泽东头像。可能是时间比较长了,用来制作彩色头像及党旗背景的琉璃砖都有些斑驳。
清水塘
陈列馆序厅中央为毛泽东、何叔衡并肩站立铜像,背景墙上的展览主标题为“长岛人歌动地诗”,副标题为“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陈列”。主标题“长岛人歌动地诗”选自毛主席1961年的诗作《七律·答友人》,其中的“长岛”指橘子洲。据我所知,毛主席的《七律·答友人》没有手迹传世,这里采用的应该是毛主席书法集字。
毛泽东和何叔衡
展览包括“建党先声,苍茫大地主沉浮”“浴血奋斗,峥嵘岁月铸丰碑”“接管政权,全面建设开新局”“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奔小康”“筑梦前行,阔步奋进新时代”和“群星璀璨,名人荟萃展风采”等6个部分。参观过程中,与一群小学生相遇。经了解,知道孩子们来自浏阳,是来长沙游学的。孩子们身上统一穿着的马甲上的8个字“年少有为,实践成才”让我心生感慨:到底是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毛主席推崇和践行的“实践出真知”在这里仍然被发扬光大,并融入到对低龄学生的教育中。
游学的孩子
“毛泽东与杨开慧故居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在整个庭院的北部,为一座灰砖青瓦硬山顶平房,外套一道半圆形砖墙。1921年8月,参加完“中共一大”的毛泽东、何叔衡回到湖南,开始建党建团活动,10月10日成立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任书记。为便于工作,党组织在当时的长沙小吴门外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校长)毛泽东的名义租下了清水塘22号,用作支部办公之用,同时作为前一年冬天刚刚结婚的毛泽东、杨开慧夫妇的居所。1922年5月,中共湖南支部改组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继续担任书记。中共湘区委员会的领导范围除湖南全省外,还包括江西的萍乡地区,毛泽东搞工人运动的安源路矿都在萍乡。
清水塘22号
这座硬山顶平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内部为全木结构,为湖南民居中典型的三明三暗样式,即中间堂屋和东西次间分别被隔成前后两间,前面三间采光较好,所以为“明”,后面三间光线较差,所以为“暗”。比较有意思的是,东西次间明间和暗间之间并非完全隔开,而是是相通的,但没有门。东次间的明间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居室,毛岸英和毛岸青均在这里出生、长大;暗间由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居住。西次间的明间为客房,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来湖南支部、湘区委员会参加会议、汇报工作时,都曾在这里休息或住宿;暗间为会议室。三间正房的后面是一个小天井,东侧偏厦为厨房,西侧偏厦为储物间。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居室
毛泽东在清水塘22号前后居住过一年半时间,而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和母亲一直居住到1924年5月。
在“毛泽东与杨开慧故居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西南的一座楼房里,还有一个叫“湘区丰碑”的专题陈列。该展览的前言里有一段话非常好,引文于此:清水塘畔,见证着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湘区丰碑,镌刻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如炬初心。
参观完往外走的时候,又看到一队游学的小学生和一些带着孩子的家长进来参观。一位母亲用手指着碑廊中的毛主席诗词,一字一句地读给只有四五岁的女儿听,孩子似懂非懂,但听得很认真;一位母亲“严厉”地要求十四五岁的儿子在阳光下再坚持一会儿,以完成和毛主席塑像的合影,孩子的不情愿,终于被母亲的坚持所战胜。我想这些都是懂得教育的家长,知道让孩子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道告诉孩子什么人值得被怀念、被敬仰,知道给孩子灌输积极向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