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谷哲夫:知我逢人——从天童如净禅师到道元禅师

陆逊看历史 2023-06-30 23:53:00
宝庆元年(1225)五月一日、初夏的风轻拂过天童山景德寺,在这绿意盎然的时节,在寻师访道路上披星戴月的道元来到了入宋之后最初驻锡的地方天童山。归山仪式之后,在方丈见到的是一位端坐在曲椂的身姿高大的长老。正是继无际了派之后成为天童寺住持的长翁如净禅师(1163~1228)。方丈室内静寂无声。世间师徒的际遇从来无需他人的介入,不可思议的机缘正悄然发生。见到如净的瞬间,道元便知道眼前的是能教授给自己正传佛法的正师。而如净也在这一瞬之间,识出了道元的非凡气度。“佛佛祖祖,面授法门现成也” (《建撕记》),如净平静的说完,接着又补了一句“希代,不思议之奇缘”(《建撕记》)。

图1:天童如浄顶相 日本宝庆寺藏

这是如净住持天童山以后期待已久的相见。如净从与道元一起入宋的明全(道元在日本的师父)处听说了道元的求道心切之后,更加确信无疑。直到垂暮之年,如净才遇到了能将自身正法托付之人。道元亦终遇正师。这一年,如净六十三岁,道元二十六岁。被称为三百年来不世出之古佛的稀世高僧和怀抱满腔热情追求佛法的年轻求道者,如净与道元可谓是历史性的相见。

图2:永平道元顶相 日本永平寺藏

佛佛祖祖面授法门现成。道元从如净的这句话中感受到了莫大的期待,内心从未有过的昂扬起来。“面授”是指师徒面对面传授佛祖正传之法,是师资相生相长之间的佛祖之道,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佛法难得。达摩东渡以来,禅者们追求禅的境界时,容易落入追求单纯知识的俗套。师资相传之间,或追逐高僧听其提唱,或机锋相对刻苦修行。殊不知师资相传的真谛在于全身心地授受。“法门现成”是指体悟佛道让佛法充盈心身。“资”全身心地接纳作为具像化的佛法的“师”的人格,这才是师资相传的学道。因此,“面受佛法现成”说的是如净切实地将正传佛法的、佛学道的范式教给了道元。

如净和道元的相遇堪比历代祖师正法嗣承的瞬间,好比灵鹫山中释迦和摩诃迦叶的“拈花微笑”,好比崇山少林寺内菩提达摩与神光慧可(489~593)的“礼拜得髓”,好比黄梅山上弘忍大满(601~674)与慧能大鉴的“金襕衣相传”等等,是稀世因缘,是宗教界的历史性邂逅。

释尊以来的佛法,历经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而能涓滴不漏地传来正法的历史即是传灯。道元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正师,此刻就端坐眼前。

图3:宁波天童寺 天童崇和摄

“不得正师,不如不学”(《学道用心集》)。道元就是带着这样坚韧的精神踏上寻法之路。途中也曾遇到过道出先贤的老僧,殷切地希望道元嗣法。然而道元仅是报以烧香之礼,丝毫不妥协。最终遇到了资历深厚门风峻严的正师如净。

对于相遇时的感动,道元如是述怀道:“见眼前师,知我逢人”(《正法眼藏》〈行持〉下64页)。得遇正师的感动发自肺腑。

与如净的相遇令道元求道之心愈加激荡高涨。这场相遇正是追求佛道的道元觉悟的关键。此时入宋的目的才达到了。然而,道元说“一生参学大事于兹了毕”(《辨道话》)。道元认为必须克服随侍九年的日本师明全之死,继续在如净膝下密参实究,才能实现“身心脱落”。

南宋末期,临济宗看话禅的大慧派迎来全盛时期,禅林中与贵族社会官僚阶级勾结的世俗化倾向明显。如净在当时与虚堂智愚(1185~1269)无门慧开(1182~1260)等是主张古风禅的革新派,但如净是禅林诸长老当中最笃行佛道的一位。

如净拒绝皇帝恩赐的紫衣,全力避免与政治权利瓜葛,不求名利,性好简素,一心苦修,参禅求道。这样力行佛祖儿孙应尽之事的如净在南宋禅林可谓独树一帜。道元寻师访道,最后遇到了如净,尊之为本师的缘由也在此。如净只管打坐禅风峻严,凌晨二点半开始坐禅,最迟要到晚上十一点左右。几乎没谁见过如净横身入睡。

如净的参禅是身心脱落。坐禅是将自己的身心从所有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之后的状态。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等,只要坐禅即可。道元如是说道。所以说“身心脱落”才是此后道元佛法的根本。道元又道“我在大宋天童先师会下,闻此理(只管打坐之佛道)后,昼夜定坐。极热极寒时易病,诸僧且休。时我自思,直饶发病而亡,尤须修行。未病而休,劳身何用。设或病死,亦我本意。(中略)未得契悟而先死,亦可结缘受生佛家。不修行而久持,身亦无所诠”(《正法眼藏随闻记》第一)。忘却一切,昼夜端坐,投身佛道。

某天黎明时分(早晨坐禅),道元旁边正在坐禅的僧人被睡魔所袭。方时,如净大喝道“坐禅需舍一切执着,何事贪睡!”声音响彻禅堂。如净这一喝如一道灵光,照遍道元全身。

待到天将明,道元诣方丈。恭敬烧香礼拜,禀明“身心脱落了”。如净颔首曰“身心脱落,脱落身心”,又曰 “坐禅之究极,在于我之身心与身心离,身心脱落,此外无他”。如净认可了道元的境地,还说要连身心脱落也忘却,然后予以印证。时唯宝庆元年七月,夏安居即将结束,道元二十六岁,如净六十二岁。

十四岁时道元便对当时日本佛教内部的矛盾心怀疑问,即“不谈显密二教。本来本法性,天然自性身。若如是,因甚三世诸佛更发心求菩提”。为解决教理上佛性常住性与佛道修行的相克性,道元离开了比睿山,追求“实归”。踏上了新的求法旅程的道元终于在入宋以后实现了与如净千载难逢的际遇,抵达了“身心脱落”的境地。出家多年来的求道终于在这一刻有所圆满。

道元此后说道“一生参学大事于兹了毕”(《正法眼藏》〈辨道话〉55页》),并说“人人分上虽丰具此法,非修不现,非证不得”。如佛典所言,人生而具佛性。但不修行,佛性无法现成。佛法的实归是通过修行了悟才能实现的。但即使佛性现成,不进行实证也无法确定自身所得正法。自觉悟相才是坐禅。只管打坐才是悟的实证。这才是道元一直以来追求的佛法最高的实归世界。

道元曾经的疑问此后演化成“修证一等”。通过修行悟道以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因为修行和悟道是佛祖大道,如圆相首尾相接无有始终。所以悟道不是终点。悟道是无穷的,那么修行也是无穷的。悟道和修行的关系是往而复来,循环不息。道元所追求的身心脱落的佛法实归(大悟)的世界在回国以后通过《正法眼藏》《永平广录》展现。

在如净膝下修行的道元于宝庆三年(1227)接嗣书。释尊以来佛祖相传的命脉延续给了道元。从此道元是释尊以来第五十二代祖师。如净对即将归国的道元垂示道“归国敷化,广利人天。切不可住城邑・聚落近国王大臣。但居深山幽谷接得一个半个,勿令吾宗断绝”。送给正嗣的这短短数句,是如净的满腔驰念。世间没有不散之宴,相遇以后必是分离。如净与道元的分别是今生的别离。如净将全部正传佛法付诸道元,像是大事了却一般,在道元离开之后不久示寂了。

日本嘉禄三年(1227)秋,时年二十八岁的道元回到日本。驻锡建仁寺后,又到过深草安养院・兴圣寺,最后到了越前之地。正是践行了如净临终的嘱托。如净是道元名副其实的正师。道元的行实与同时代佛教者的行动范式不同,尤其是在永平寺的山居(在远离人烟的寂静山林的修行道场中生活),道元终生实践着行解相应。

图4:日本福井永平寺三门 图片来自网页https://www.fuku-e.com/feature/detail_334.html

认真追问人在混沌的时代应当如何生,透彻思考如何在人间体悟真理。从传统思维的角度上也时刻进行反思批判自身,厌恶名利,不近权势,贯彻自身信念,这样清贫而纯粹地活着的道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的实践者。

在中国宋代,日本荣西(1141~1215)禅师嗣法虚庵怀敞禅师,成为日本临济宗祖师。以荣西为师翁的道元(1200~1253)禅师嗣法天童如净禅师,成为日本曹洞宗始祖,推行默照禅只管打坐之法。

另外,艺术尤其是绘画方面有日本水墨画巨匠雪舟。雪舟在当时已经是画坛一流人物,即便如此,他还是在应仁元年(1467)登上大内家的遣明船,来到天童山修行,位及首座。翌成化4年(1468)六月,雪舟在京被赐宴,翌年夏归国。雪舟从宁波北上杭州、苏州、镇江、扬州,江南风景尽收眼底。雪舟把足迹留在了中国。回到日本以后,开创了独特的中世唐绘样式,实现了日本水墨画的一大变革。

到了明代末年,有与中国临济宗天童派的密云圆悟(1566~1642)有很深因缘的隐元隆琦(1592~1673)。隐元63岁时,顺治11年(1654),受长崎兴福寺逸然性融等人邀请,带弟子30人赴日,成为日本黄檗宗开宗祖师。从这些历史过往中都能看出天童与日本禅宗的因缘,何其之深。尤其日本曹洞宗,道元(1200~1253)禅师接受了宏智正觉(1091~1157)天童如净(1163~1228)等人的曹洞禅的只管打坐的精神宗旨。正是因为有这种宗旨,曹洞宗才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禅林。

图5:日本永平寺全景图 日本永平寺藏

作者:大谷哲夫,日本駒泽大学原总长、都留文科大学原理事长、东北福祉大学原校长、印度学佛教学理事、日本佛教学会常任理事、駒泽大学、东北福祉大学名誉教授、国际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译者:曾昭骏。

1 阅读:14

陆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