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攻陷山西临汾,在临汾城内,拍下22张罕见照片!

素手烹茶时 2025-02-15 23:58:52

屹立晋西南,守望汾河谷。

临汾,坐落于汾水之畔,北依吕梁,南枕中条,五千年火种生生不息。

上古时代,帝尧在此建都,开启华夏文明璀璨篇章,被誉为“尧都平阳”

春秋岁月,晋国雄踞此地,三家分晋时,又成为韩国都城。

汉唐以来,这里商贸繁荣,文化交融,留下《赵城金藏》的稀世孤本。

明清之后,洪洞大槐树牵动着亿万移民乡愁。晋南的麦浪,翻涌着黄河文明的基因密码。

巍峨的尧都古城、庄重的广胜寺塔、壮观的壶口瀑布,也诉说着,临汾深远历史积淀与壮丽自然景观!

1938年2月28日,日本第108师团从洪洞县出发,开始大举围攻临汾城。

由于敌我实力悬殊,经过一天的激战,这座千年古城沦陷于日军手中,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岁月。

那个时代的临汾城是什么样?让我们通过日军拍摄的照片,来回看1938年的临汾风貌!

△洪洞县外的日军骑兵联队,正大摇大摆的向临汾进军。

△日军在清水河上架设的浮桥,搭建用的材料,都是从附近村里抢来的。

△临汾城外的日军火力点,正在用重机枪疯狂扫射,压制城内守军。

△激战过后的临汾城墙,垛口被炸裂,墙体也是伤痕累累。

临汾城墙有1600年修建史,隋朝还是夯土板,唐朝已经升级为砖混。

明朝末年,为抵御流寇,全部改用条石铺基、通体甃砖,防御力大幅提升,成为一座据险而建、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到了清代,临汾城墙周长达到1500米,高约5米,在冷兵器时代,堪称固若金汤。

1959年,为了扩展交通,开始拆除城墙。拆下来的大青砖,主要用来铺设广宣街和解放路。

△武定门,高大巍峨的墙体上,刷上了日军的标语,既刺眼又屈辱!

临汾是西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共有四座大门 。西为“和义门”,南为“明德门”,北为“镇朔门”,东为“武定门”

与大中楼四门“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遥相呼应!诉说着临汾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德门内的情景,从这里进去,就是临汾南大街。

△南大街上的日军,昔日繁华的街市,被他们轰成了断壁残垣。

△贡院街上的两名日军,背后同样是一堆废墟。

△临汾城内的古牌坊,尽管巍然挺立,但街道上看不到行人,显得萧瑟而落寞。

△东大街上的日本妇女,身穿和服,满脸笑容的走过影壁。

△维持会的一名少年,正在帮日军巡逻。

△临汾城隍庙旁的算命摊,面对日军的镜头,算命先生很是害怕。

△大中楼上的日军,远处的铁佛塔清晰可见。

△俯瞰东大街,1938年的临汾城内,还都是青砖灰瓦的老式民居,最高建筑就是大中楼。

△城隍庙墙壁上的演出告示

△大中楼,它的正式名字是临汾鼓楼,始建于北魏时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国内最高的鼓楼!

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平阳有座大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

△临汾鼓楼近景,它坐落于城市正中心,连接着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城市文化缩影。

照片中的这座鼓楼,1948年被阎锡山手下拆除。1987年完成重建。

△鼓楼上的铜钟,造型典雅,上面还写满了铭文。

△铁佛寺,高高的铁佛塔和鼓楼遥相呼应。

这座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 年),又名大云寺,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铁佛塔近景,七层四面,每层都有精美的浮雕图案。

△铁佛塔,铸造于唐贞观年间,面容庄严慈祥,总高6.8米,面耳垂长约3米,内部中空,专门用来存放佛经。

△临汾城郊外,城墙和大中楼巍然耸立,近处那座石碑,就是仓颉造字碑

△仓颉造字碑,周围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

△尧庙五凤楼,始建于唐乾封年间(公元666年),历尽沧桑保存完好,为天下五凤楼之鼻祖。

△尧庙内的下马处。

△在尧庙内祭拜的年轻人。

根据《帝王世纪》记载:4000多年前,尧就定都平阳(临汾),并在此划定九州,奠定了华夏九州格局,平阳,也因此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孔圣庙前的一群日军,中间还混杂着几名维持会人员。

△龙子祠外的日军,装模作样的和几个小朋友合影。

以上这些,就是1938年临汾的风貌。时至今日,临汾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