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任正非狂赚百亿,38岁患癌,因华为放弃学业的郑宝用,如今怎样

卡门的事 2025-04-02 03:07:53

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位关键人物——郑宝用。

他曾放弃去清华攻读博士的机会,转身加入了任正非刚刚创立、前途未知的华为公司。

十几年间,他助力任正非狂赚百亿,让华为彻底站稳脚跟,却在38岁时,因长期劳累患上癌症。

如今,这位华为的传奇人物怎样了?任正非又是如何对待他的?

寒门走出的天才学霸

1964年,郑宝用出生在福建长乐。

父亲在卫生院担任炊事员,微薄的薪水要养活一家七口,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时候,父亲会把卫生院的剩菜剩饭带回家,这时候的郑宝用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绝不能一辈子都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

为了改变命运,郑宝用深知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从此,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哪怕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也从未间断。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努力,14岁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长乐一中。

晚上10点宿舍熄灯后,郑宝用就和同学们揣着课本,跑到厕所那唯一亮着的灯下继续学习。

高中离家远,为了节省路费,郑宝用半个多月才回一次家,每次返校都要驮上番薯米作为口粮。

那时候没有汽车,从城关到家几个小时的路程,他全靠双脚一步步丈量。

为了节省鞋子,他常常赤脚走路,把鞋子挂在肩上,快到家门口时再穿上,蹑手蹑脚地走进家门,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两年。

后来,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何如此聪明时,他总是幽默地说:“这都多亏了高中时每两个星期的免费脚底按摩。”

16岁时,郑宝用以近乎满分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激光专业。

在那个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他的天赋和勤奋。

放弃清华博士,投身华为创业

1989年,郑宝用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

一边是即将到手的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另一边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抛来的橄榄枝,邀请他加入这家刚刚起步、前途未卜的公司。

当时的华为,成立不过两年,作为一家交换机代理商,华为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部资金紧张,缺乏核心技术;外部则要应对来自跨国电信巨头的激烈竞争。

当时的通信设备市场,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华为举步维艰。

任正非深知,要想让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出属于自己的产品。

而此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才华横溢的郑宝用。

为了说服郑宝用,他在郑宝用的宿舍住了下来,与他促膝长谈,从华为的现状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从中国通信行业的困境谈到民族企业的责任。

在任正非的软磨硬泡下,郑宝用内心的天平逐渐倾斜。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郑宝用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和华为命运的决定:放弃清华博士学位,加入华为。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场豪赌。

但郑宝用坚信,华为有着无限的潜力,而他也将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这样,郑宝用踏上了华为的创业之路,成为了华为的“002号”员工,开启了他与华为相互成就的传奇。

技术突破,奠定华为根基

加入华为后,郑宝用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

当时,国内通信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交换机价格高昂,普通百姓安装一部电话不仅费用高,还需要排队等待很长时间。

郑宝用决心带领团队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交换机。

1991年,郑宝用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HJD48小型模拟空分式用户交换机。

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HJD48交换机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体积更小、容量更大,一经推出便迅速脱销。

1992年,华为凭借这款产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利税超过千万,成功摆脱了当时的困境。

但郑宝用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知道,这只是华为迈出的第一步,要想在通信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不断创新,推出更先进的产品。

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

1993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成功。

这款交换机让华为当年就斩获13亿订单,使华为从一个代理商转变为一家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公司。

此后,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不断升级迭代,产品一度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服务用户上亿,为华为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郑宝用也凭借着卓越的技术能力和领导才能,成为了华为的技术骨干和灵魂人物。

然而,意外总是突然降临。

身患癌症,退居二线

2001年,郑宝用在工作时突然晕倒,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脑癌。

得知郑宝用患癌的消息后,任正非心急如焚,他深知郑宝用对于华为的重要性,也心疼这位并肩作战多年的兄弟。

在郑宝用患病期间,任正非第一时间为郑宝用联系了美国权威的脑科医院,并毫不犹豫地拨款2000万元,全力支持他赴美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任正非始终密切关注着郑宝用的病情,经常与他通电话,鼓励他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病魔。

他还安排公司的同事定期去看望郑宝用的家人,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让郑宝用能够安心治疗。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治疗,或许是上天眷顾,或许是郑宝用顽强的意志力起了作用,他的脑癌奇迹般地痊愈了。

然而,这场大病让他的身体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精力和体力都大不如前,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高强度地工作。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郑宝用对华为的热爱和关心丝毫未减。

回国后,他主动申请退居二线,他深知,华为的未来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而他愿意在幕后,为华为的战略规划和技术发展出谋划策。

力挽狂澜,保住终端业务

2008年,华为的手机业务正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

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积累,华为手机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销量低迷,口碑也不佳,甚至连公司内部的员工都不太愿意使用自家的产品。

于是,任正非萌生出了卖掉终端业务的想法,并与贝恩等私募基金展开了谈判,双方甚至已经拟好了出售协议,就等最后签字。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郑宝用站了出来。

郑宝用坚定地告诉任正非:“我们研究认为,未来的电信业将是客户端、管道和云三位一体,终端决定了需求,如果我们放弃了终端,就放弃了华为的未来。”

在华为,能在任正非打定主意时改变他想法的人屈指可数,郑宝用便是其中之一。

任正非对郑宝用的能力和眼光深信不疑,他知道郑宝用不会轻易提出反对意见,这份报告背后一定有着充分的依据和深刻的思考。

经过再三思考,任正非最终采纳了郑宝用的建议,取消了出售终端业务的决定。

正是因为郑宝用的坚持,华为得以保留终端业务,为日后的崛起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此后,华为加大了对终端业务的投入和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2010年,华为下定决心将手机业务列为三大核心业务之一,放弃运营商定制业务,转为发展自有品牌,并任命余承东为终端业务负责人。

在余承东的带领下,华为手机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从Mate系列到P系列,华为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逐渐在高端手机市场站稳了脚跟。

2019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年营收超过4700亿元,手机年出货量超过2.4亿台,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

如果当年华为卖掉了终端业务,或许就不会有今天在全球通信市场的辉煌成就。

郑宝用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改变了华为的命运,也为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郑宝用虽然不再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他依然在幕后默默地关注着华为的发展。

他就像一位幕后英雄,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华为的辉煌保驾护航,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成为华为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0 阅读:59

卡门的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