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长沙”这个已经走过17个年头的老牌当代艺术双年展,在2024年年底,以两个主展区,七位艺术家个展的形式,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盛会。
2024第九届“艺术长沙”双年展展览现场
长沙美术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谭国斌在2007年发起“艺术长沙”,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形式,在将当代艺术引入长沙,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在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从创办伊始,“艺术长沙”就与通常意义上的双年展有所不同。以艺术家个展的形式参与当代艺术的讨论,给予了策展人、艺术家以极大的自由度。松弛、开放、有活力,以个体洞察整体,“艺术长沙”走出了一条独具个性的路。
2024第九届“艺术长沙”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今年,第九届“艺术长沙”同样采用了艺术家个展的形式,以“处处有灵光”为主题,分为两个主展区,由7位来自于国内和湖南本土的著名艺术家组成。
长沙美术馆展区,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展,呈现五位艺术家的个展。从长沙美术馆一楼至五楼,分别为:罗敏:“植物日记”;杨心广:“自然与人”;刘韡:“消失在此刻”;彭薇:“七天”;刘建华:“痕迹之形”。
美仑美术馆展区,由策展人吴洪亮策展,呈现两位艺术家的个展—— 梁绍基:“丝丝楚吟” ; 沈勤:幽幽清音 。
开幕当天,在长沙美术馆展区,99艺术采访了策展人崔灿灿及5位参展艺术家,就本届“艺术长沙”的主题、艺术家在展览中呈现的作品,以及对“艺术长沙”的看法等问题展开讨论。
对话策展人
崔灿灿策展人、写作者
Q:
如何解读今年“艺术长沙”的大主题“处处有灵光”?在当下的文化艺术语境中,以此作为本届“艺术长沙”的大主题,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崔灿灿:
“处处有灵光”是一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是一个关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多极主义的讨论。今天,每一种艺术、每一类人群、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有的灵光和价值。所以,“处处有灵光”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世界观,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看到,艺术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城市中,自身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Q:
为什么会选择这五位艺术家在今年“艺术长沙”长沙美术馆展区的展览上呈现作品?他们的作品与本届大主题“处处有灵光”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性?
崔灿灿:
“艺术长沙”在之前的八届中,已经呈现过60多位艺术家的展览,作为本届“艺术长沙”长沙美术馆展区的策展人,我面对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要秉持的一个原则是要与过去不同。所以,这一届“艺术长沙”,我们选的艺术家更为偏重装置、雕塑和跨媒介,以此与“艺术长沙”过去主要呈现架上绘画的面貌有所差异。
当下的艺术展览架上绘画占据多数,我认为艺术在媒介上、在实验性上、在交流方式上需要不断革新和变化,艺术家也需要与这个时代的新媒介产生关系。所以这一届“艺术长沙”,一方面我们希望是一个跨媒介的展览;另一方面,希望是一个拥有更宽广、更丰富、更含混的世界观,而不是一个单边主义的展览。在这个世界上,某一时刻发生的一件大事和窗外落下的一片树叶有着同等的意义和同等的价值。
Q:
作为一个双年展,“艺术长沙”有哪些独特之处?
崔灿灿:
首先我没有把“艺术长沙”定义为一个双年展。“艺术长沙”跟通常意义上的双年展模式有很大的区别。“艺术长沙”多年来沿用的都是个展模式,与宏观叙事相比,它更希望关注艺术家的个人系统和创作逻辑。一个艺术家既要有像恒星一样的公转,也要有个人的自转。公转和自转共同组成了我们今天的一个艺术现场。
对话参展艺术家
按照1-5层展厅顺序排序
罗敏
罗敏个展“植物日记”分为游日记、春天的故事、植物的倒叙三个部分。这些系列作品像是罗敏的生活,记述着日常里细微的情动,与植物的亲密关系。
第九届“艺术长沙”罗敏:“植物日记”展览现场
过去一年,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的旅行中,罗敏用绘画去完成一篇篇“日记”,在她看来,“每个人对前几年的经历都深有感触,从那时候开始我保留了用绘画做日记的习惯。隔离结束后,我计划将要去很多地方旅行,就产生了详细记录这些日常的念头,后来形成了365天的绘画日记。”
罗敏《花鸟集 No.3》布面油画,30 × 24 cm,2023年
谈及对本届“艺术长沙”的感触,罗敏表示:“‘艺术长沙’是艺术家都很意愿参与的重要展览。它非常尊重艺术家的创作和呈现方式,也给到策展人很大的发挥空间。”
第九届“艺术长沙”罗敏:“植物日记”展览现场
杨心广
杨心广祖籍湖南,这是他第一次回到老家办展。自然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记忆,如他所说的, “我小时候就是在湖南的山里面长大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湖南山水的影响。” 在展览现场,杨心广还邀请一些非专业人士画下满墙的肖像,它们与展厅地面上堆积的木尖一样,有着未经修饰的原生力量。
第九届“艺术长沙”杨心广:“自然与人”展览现场
问及为什么会以“自然与人”为此次展览的主题,杨心广表示:“把人们惯常说的‘人与自然’翻转过来,把自然放在前面,提示展览以美术馆所处的自然环境为中心。在展览构思上,介入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和周围环境,所以在作品中,自然的范围缩小到了城市及郊区,在这个领域中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
第九届“艺术长沙”杨心广:“自然与人”展览现场
刘韡
刘韡的个展以“消失在此刻”为主题,展出了不同时期的多件作品,它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与样貌,指向刘韡创作中有关物的线索:物的不同处境与状态,有关物的摆动。
第九届“艺术长沙”刘韡:“消失在此刻”展览现场
“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展览完成之后进行拆散,下一个展览再拿出来进行重组和搭配。它们就像一个个词汇,在重新组织在一起后形成新的话语。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当下现实的一部分。” 在谈到这次带来的作品时,刘韡说。
刘韡《丛林》尺寸可变,帆布、金属,2016
将作品的意义停留在此时此地是艺术家独特的创作观。刘韡表示:“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在此时此刻所赋予时代的关于美的认知。无论未来是好是坏,艺术的力量感和意义在于当下的那一刻,因为‘此刻’才是最重要的。艺术终会消失,但它在存在的那一刻是绽放的。这不是在一个物理时间里的概念,而更像一个个星宿充斥着我们的时间和空间。”
第九届“艺术长沙”刘韡:“消失在此刻”展览现场
对于“艺术长沙”刘韡认为:“‘艺术长沙’不像通常概念中的双年展、三年展那么庞大,而是比较聚焦。我认为今天在长沙做这样的当代艺术展览,更大的意义在于在这个区域里,让更多人知道了一件以前在他们的世界里所不知道的事情,是世俗生活之外的事情。”
第九届“艺术长沙”刘韡:“消失在此刻”展览现场
彭薇
彭薇个展 “七天” 涵盖了艺术家近五、六年的创作,分布在七个房间。在彭薇看来, “七天”好像是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的一个生命周期。 展览涉及影像、装置、绘画等,以交互叙述的方式来讲述一种难以用语言传达的感受。
第九届“艺术长沙”彭薇:“七天”展览现场
展厅中的“剧场感”来源于彭薇最近几年对作品叙事性的兴趣。她强调:“从展览展出的2017年的作品《七个夜晚》开始,我就特别喜欢用绘画来讲故事。意大利和敦煌的壁画让我发现叙事绘画的伟大,当我进入那些伟大的壁画房间,呈现于墙壁上的故事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它们也更新了我对绘画的看法。绘画和故事不可分离,这是对一个艺术家最大的考验。我一直喜欢做能让人不断看下去的作品。”
第九届“艺术长沙”彭薇:“七天”展览现场
谈及参与“艺术长沙”的体验,彭薇说:“‘艺术长沙’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是艺术家个展的集体呈现,这种形式能够完整地体现每个参展艺术家大致的创作面貌,尤其是近期的全貌。这种形式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少见的;另外,‘艺术长沙’很有活力,并且态度开放,在策展和布展上,也会尽量满足艺术家的需求,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展览体验。”
第九届“艺术长沙”彭薇:“七天”展览现场
刘建华
“痕迹之形”展出了刘建华不同时期的节点性作品,以呈现艺术家在数十年间的回视与变革。刘建华表示:“‘艺术长沙’是长沙的一个名片,在两年一次的盛会中就今天的艺术展开一些讨论和交流,这个契机特别难得。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创作作品也是希望能够产生更多的交流,不断延展作品的可能性,这也能够为艺术家带来一些新的创作动力。结合展览空间,此次展览在展陈上进行了特定的变化,早期作品和近期作品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场域中,也在发生改变,生发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意义。”
第九届“艺术长沙”刘建华:“痕迹之形”展览现场
刘建华的艺术创作专注于陶瓷材料的探索,其作品超越了实用与审美,展现出雕塑、装置与建筑的混合形态。“陶瓷是中国的传统材料,它绵长的文化渊源会将大家的认知习惯性地局限在一些工艺美术和日用品上,而没有带入到当代文化的视觉层面来考量和看待这一材料。我对陶瓷一直有着极大的探索兴趣,也希望借此机会让长沙的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我的创作脉络。这也是这次展览将我跨越多年的作品进行集中呈现的一个原因。”
第九届“艺术长沙”刘建华:“痕迹之形”展览现场
在刘建华看来,“‘艺术长沙’的持续性很重要,它之所以迎来了第九届,是因为前八届得以成功举办的历史积淀。从过去到未来,‘艺术长沙’能够持续地进行,当下展览的意义才能再次显现出来。”
第九届“艺术长沙”刘建华:“痕迹之形”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