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大省,18.9万平方公里土地,约7400万人口,西依太行、北跨燕山、东临渤海,南绕黄河,长城横贯东西,运河流通南北,燕赵文明其史,京津蕴含其内,为全国唯一兼具河、海、山、湖、草、林、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质地貌的沿海省份。革命时期,河北英杰辈出,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以“陈北李”著称于世;建设时期,河北奋发图强,改革时代,河北敢为人先,经济突飞猛进。1980年,河北GDP排名全国第九,1990年进阶第七,2000年跃升第六。此后连续十年保持第六大省称号,远胜河南。但是,自2001年起,河北进入断崖式下行道,排名持续下滑,到2020年掉进全国第十三
,排在北京之后。2023年略超北京,2024年再度以不足4.8万亿落后于北京的接近5万亿。河北完了吗?京津冀协同发展错了吗?
我的分析结论是:河北没有完,京津冀协同发展没有错!
2024年的一个重要数据表明,河北已经触底,复兴拐点已经出现。河北日报报道,2024年末,河北省全省常驻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2万人。全省11个地级市、一个国家级新区,有7个净流入,其中,雄安新区占31.1%、石家庄占20.6%、唐山占20.4%。孔雀由飞出河北到飞入河北,说明什么呢?不就预示着河北省经济活力增强、人才吸引力增大、河北经济复兴拐点出现了吗?
河北由全国排名第六将为全国第十三,是国家战略调整和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必然过程和产前阵痛。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所有这些,都要求河北加速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能。世界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决定,河北淘汰钢铁产能的任务艰巨、巨大。构筑首都蓝天白云护城河,打造首都生态文明经济圈,要求河北必须在绿色、低碳方面携手天津与北京同标准、同要求,河北必须痛下决心、壮士断臂,在结构调整上做出比其他省份更艰苦的努力。GDP断崖式下滑,由此产生。
2014年至2024年,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实施11年;现在,新的十年已经开始。十年来,河北省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融入京津冀协调发展区,围绕打造世界级京津冀城市群、首都经济圈、环渤海蓝色经济圈,高水平建设人类向往之城雄安新区、石家庄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心城市等,全面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高阶端定位、高质量发展格局,默默进行破釜沉舟、大破大立。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钢铁等传统产能大规模退出,新的增长点也在河北持续产生、确立。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高科技产业链加速构造;北京研发、河北转化,北京牵头、河北配套,北京政策、河北共享等等京津冀循环加速构建,河北再次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热土、发展的热土。于是。河北省实现了人口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
我坚信,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红利持续释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京津冀人心更同、路更通、道更近,一个一体化发展的活力区域必将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我预计,到2035年,京津冀区域GDP将由现在的11.5万亿增加到20万亿,整体进入发达阶段。其中,北京进入超发达阶段,GDP超7万亿,天津进入高度发达阶段,GDP突破3万亿;河北进入中高等发达阶段,GDP超过9万亿人民币。其中,石家庄、唐山均迈入2万亿行列、雄安新区突破万亿大关,跨入高度发达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