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儿子现在2岁半,经常说话不算话,不履行与自己的约定。前几天带孩子出门,提前说好不买玩具了,可到了卖玩具的地方孩子就不走,哭着闹着要买;明明说好出去玩一会必须回家,孩子完全抛到脑后,就不回。
哎,这么小的孩子,打舍不得,说也不听,到底要怎么办?
在我看来,家长要有原则和用正向激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不对的绝不妥协,适当“狠心”;另外答应孩子的一定要做到,家长的言行一致,方能改掉孩子“耍赖”的坏毛病。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家长如何挥墨,孩子如何展现,在孩子教育上,家长要多些耐心、多些细心、多些言传身教,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在他们第一次出现“耍赖”的毛病时,正确引导,加以改正。
孩子耍赖的原因
行为心理学创始人约翰·沃森建立的“刺激-反应”原理,指出人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反应,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两方面: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
按照沃森的刺激——反应原理分析,孩子呈现的“耍赖”反应,正是父母、亲人在孩子哭闹时妥协的刺激所导致。当孩子想得到亲人的关注或满足自己的愿望时,以哭闹耍赖的形式获得满足,孩子意识到哭闹、耍赖可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将“耍赖”作为了和父母相处的“重要武器”。
因此,孩子耍赖行为的根源在于家长的“娇惯”和“舍不得”。若想改掉孩子“耍赖”的坏毛病,唯有狠下心来,纠正孩子,对此,给您些建议。
孩子“耍赖”时怎么教导
一、管教孩子要统一声音。
我孩子同学的母亲,前几天直呼6岁女儿不好管教,原因母亲管教女儿时,父亲在旁边泄气、护着孩子,几次后,母亲在孩子面前没了权威,说什么都不听,孩子的坏习惯也未纠正。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人要统一声音。即使当时心疼或不认同,也要维护家长的权威,私底下沟通,不要一边教着,另一边“爱着”、“护着”,绝不干涉家人的教育。
二、家长要有原则,适当“狠心”。
在面对孩子的耍赖行为,家长一定要坚定原则,孩子不当的地方,不能妥协,适当“狠心”,纠正几次后,孩子知道耍赖达不到目的,聪明的孩子会换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
当孩子表现好时,可以作为奖励满足孩子的愿望,让孩子意识到哭闹、耍赖解决不了问题,而积极表现却能得到父母的认可,进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以此形成正循环,慢慢纠正耍赖的坏习惯。
三、用正向行为刺激方法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孩子的心理和我们不同,他们们的很多行为的背后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小孩子的心理其实很简单,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喜欢被表扬,喜欢被认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也期望获得成功。但因年龄小,心智发育不成熟,有时又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常会做些我们不喜欢的事。
行为心理学家将孩子的行为归纳为刺激和反应两部分,他们认为孩子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刺激强化作用的结果。当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正确刺激,孩子好的行为会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正向激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比如,当孩子给我们帮忙,我们表扬孩子,他会非常高兴,也会乐此不疲的去做。这里我们的表扬和赞赏就是对孩子的正向刺激,我们越鼓励,孩子越努力。我们的正向激励增加了孩子好习惯重复发生的可能。
再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不喜欢读书,我们规定孩子每天先读多少书,才能看多久的动画片。或孩子喜欢玩奥特曼卡片,我们规定每天完成多少阅读任务,周末可以买几个新的卡片。又或者孩子写作业慢,我们培养好孩子的专注力,告诉他多久写完作业,会有一定的奖励,通过物资奖励来刺激强化孩子的作业习惯。
通过孩子的喜好或物资奖励作为正向刺激,都能强化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便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养成一种习惯。
四、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的教养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家长的行为,作为孩子的榜样,我们更要讲信用,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办到,以身作则,为孩子从小树立讲信用的好习惯。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环境熏陶,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
总而言之,孩子耍赖时,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处事方法,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对耍赖行为适当“狠心”,方能改掉孩子“耍赖”的坏毛病。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孩子身上一定有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以,用我们外圆内方的处事原则和诚信守信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粒种子吧,总有一天,他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