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9岁女尼姑,“风流一生”,却表示“愧对中国”,这是为何?

何仪阅览趣事 2025-04-17 12:06:52

日本99岁女尼姑濑户内晴美,一辈子活得风风火火。她年轻时是个敢爱敢恨的文学才女,中年时抛夫弃女搞私奔,晚年出家当了尼姑,还照样喝酒吃肉。

她的一生可以用“风流”两个字概括,但到了晚年,她却多次公开说“愧对中国”,这话听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日本老太太,怎么就对中国有愧疚了呢?这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

濑户内晴美的“风流一生”

濑户内晴美1922年5月15日生在日本德岛县德岛市,后来出家后法号改成濑户内寂听。

她家境不算差,父亲开了一家卖佛坛的小店,家里多少跟佛教有点缘分。她从小就聪明伶俐,特别爱读书,成绩也好。后来考上了东京女子大学,学的是国语文学,算是正儿八经的高材生。

1943年,她21岁那年,通过相亲嫁给了比她大快二十岁的学者佐野淳。

这门婚事在当时挺常见的,女方年轻漂亮,男方有点地位,家里觉得合适就撮合了。

婚后没多久,佐野淳被北京大学请去教书,她就跟着丈夫跑到了中国北京。这段经历是她跟中国结缘的起点,后面咱再细说。

1945年,日本战败,夫妻俩被遣返回日本。回国后,她对婚姻越来越不满意,觉得日子过得没劲。1948年,她认识了丈夫的学生木下音彦,一个比她小好几岁的年轻男人。

两人一见钟情,她干脆一狠心,扔下丈夫和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儿,跟木下私奔了。

这事在当时可吵翻了天,说她不知廉耻,败坏风气。她自己倒不在乎,带着木下跑到东京,租了个破公寓,过起了苦日子。

为了养活自己,她开始写小说。1956年,她的第一部小说《女子大生、曲爱玲》问世,讲的是女同性恋的故事,写得特别大胆,连细节都不遮掩。

这本书一出,文坛哗然,有人夸她有才,有人骂她下流。她靠这本书拿了个新潮同人杂志奖,算是正式入了行。

之后她又写了《花芯》《歌乃子撩乱》这些作品,笔风细腻,专写女人的情感和欲望,特别能抓人心。不过,这些书也给她招了不少骂名,说她太放荡,太离经叛道。

1963年,她写了个《夏日终焉》,风格变了,转而写普通人的生活。

这本书让她拿了女流文学奖,总算在文坛站稳了脚跟。她的作品产量很高,一辈子写了上百本书,题材从爱情到人生百态啥都有。她用文字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全掏了出来,活得特别真实。

1973年,51岁的她突然决定出家当尼姑,法号濑户内寂听。她自己说过,出家不是为了清心寡欲,而是想换个方式面对人生。

她出家后也没闲着,继续写书、演讲,还到处跑活动。她找了好几家寺院,人家一看她的履历都不敢收,最后有个僧人看她可怜,才让她留下。

即使出家了,她也没改掉喝酒吃肉的习惯,照样活得洒脱。她自己说:“我这辈子就是个俗人,出家也挡不住我爱热闹。”

她跟中国的缘分有多深?

濑户内晴美跟中国的关系,得从她21岁那年说起。

1943年,她刚结婚没多久,就跟着丈夫佐野淳到了北京。佐野淳在北京大学教书,她就当起了“教授夫人”,在北京住了两年多。

那时候正赶上二战,日本占领了北京,她一个日本人,日子过得却挺接地气。她后来回忆说,北京的胡同里邻里之间特热情,她常跟街坊聊天,吃点当地的小吃,慢慢就喜欢上了那儿的生活。

1945年,日本投降,她和丈夫被遣返回日本。

走的时候,北京的邻居们还去送她,没人骂她,也没人怪她,这让她特别感动。她说,当时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觉得自己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白吃白喝两年,最后啥也没留下就走了。

回日本后,她开始关注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她读了不少书,知道日军在中国干了多少坏事,烧杀抢掠啥都干。

她一个普通人,没法改变历史,但这些事在她心里留下了疙瘩。她后来在文章里写过:“我在中国住了两年,吃过人家的饭,见过人家的好,可日本却给中国带来了那么多苦难,我心里过不去。”

2002年,她80岁那年,应邀又去了趟中国,回了北京。她站在曾经住过的胡同口,眼泪都快下来了。她跟记者说:“我早就想回来,可一直觉得日本对不起中国,心里有愧。”

这次访问,她还去了一些地方,看了看中国的变化,感慨特别多。她还说,希望中日能好好相处,别再有战争了。

除了生活上的缘分,她对中国文化也特别感兴趣。她后来把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翻译成了现代日语,还在中国推广过。

她觉得中日文化有相通的地方,应该多交流。她甚至说过:“我要是年轻点,真想再去中国住几年。”

她为啥说“愧对中国”?

濑户内晴美晚年多次说“愧对中国”,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有好几层原因。

她虽然不是军人,也没直接参与战争,但她是个日本人,跑不了民族身份。她在北京住了两年,知道那时候中国老百姓过得多苦。日本侵华战争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她心里有数。

她后来读了历史书,知道日军在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这些事,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没脸面对中国。

1943到1945年,她在北京过得挺滋润,邻居对她也好。

可她知道,自己能在那舒舒服服生活,是建立在日本侵略的基础上。她离开中国时啥也没做,没帮过谁,心里一直觉得过意不去。

濑户内晴美对中国文化有感情,她觉得文化是桥,能让人互相理解。她翻译《源氏物语》,推广日本文学,就是想让中国人多了解日本。

她也读过不少中国书,像《红楼梦》啥的,她都挺喜欢。她觉得自己能做的太少,没能让中日关系更好,有点遗憾。

她是个有名的作家和尼姑,影响力不小。晚年她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说点啥。

她公开讲日本侵华的错误,承认历史,就是希望日本人能正视过去,别老装不知道。她觉得不说出来,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中国。

她这话不是装高尚,也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她就是真觉得,日本干的事不地道,她一个普通日本人,也跟着背了份。

她晚年去中国,见到那的变化,又感动又惭愧,觉得自己这辈子没为中日友好做啥贡献。

出家后的濑户内晴美没闲着,她还是那个爱热闹的老太太。她继续写书,像《寂听人生讲义》这些,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她的作品在中国也有不少粉丝,有人觉得她写的情感特真实。

濑户内晴美在电视节目上讲自己的故事。有人把她的经历拍成电视剧,她看了还吐槽:“戏里男人太少了,我的故事比这热闹多了。”

2021年11月9日,她在京都去世,99岁。

参考资料:

1、吃肉喝酒写情书,谁也比不过日本尼姑 澎湃新闻 2020-07-05

2、追悼瀨戶內寂聽:日本「子宮作家」的百年性平史詩 轉角國際udn Global 2021年11月25日

0 阅读:2

何仪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