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经在航空技术上甩中国好几条街,二战时更是靠着零式战斗机横扫太平洋,风光得不行。
可惜好景不长,二战后被美国收拾得服服帖帖,硬生生从亚洲航空霸主变成了如今这副模样,连军用飞机都造不出一架像样的。
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从一穷二白起步,硬是靠自己摸索出一条路,现在歼-20都飞上天了。

日本航空工业的起点不算晚。20世纪初,这帮家伙就琢磨着上天了。1920年,日本航空株式会社(简称JAL)成立,算是日本民用航空的开端。
那时候飞机还是个稀罕玩意,能飞起来就挺了不起。到了1930年,全日本航空(ANA)也冒出来了,这两家公司后来成了日本民航的顶梁柱。
不过,真正让日本航空工业起飞的,还是军用航空。

1930年代,日本军用航空技术跟开了挂似的,发展得飞快。中崎飞机公司(后来的三菱重工一部分)成了主力,推出了九七式战斗机和九九式轰炸机。
九七式战斗机1935年首飞,速度快、火力猛,成了日本陆军航空队的看家装备。九九式轰炸机1939年服役,能带好几百公斤炸弹,扔下去威力不小。
这两款飞机在当时的技术水平,甩中国好几条街,毕竟那时候中国连像样的飞机都造不出来,日本这边已经能批量生产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航空工业彻底迎来高光时刻。三菱重工搞出了零式战斗机,这玩意轻得像个纸片,但机动性强得离谱,航程还远,能飞2000多公里。
当时美国人都得承认,这飞机在开战初期把盟军打得满地找牙。

日本靠着零式横扫东南亚和太平洋,航空工业的实力完全压过了中国,甚至让欧美列强都捏了把汗。
那会,日本的飞机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工厂里全是焊接和组装的声音,产量高得吓人。可以说,日本航空工业在二战前和战争初期,技术领先,生产能力强。

不过,风光没持续多久,战争后期日本航空工业就扛不住了。
1943年开始,资源短缺成了大问题。日本是个岛国,本身就缺铁缺油,战争打到这会,铝材和燃料几乎用光了。
中崎飞机公司的生产线经常停摆,工人有时候连零件都凑不齐,只能干瞪眼。零式战斗机虽然厉害,但后期质量也下滑严重,好多飞机刚出厂就毛病百出,飞不了几趟就得修。

1944年美国开始对日本本土狂轰滥炸。美军的B-29轰炸机带着成吨的炸弹,把日本的航空工厂炸了个稀巴烂。
中崎、三菱这些大厂,厂房直接被夷为平地,设备全毁,技术资料也烧得一干二净。1945年,日本实在撑不下去了,8月15日宣布投降。
这时候,美国占领军来了,带来了一纸命令:日本所有的军用航空设施必须拆除,军用航空技术研发直接被禁。

工厂被推平,机器被运走,技术人员只能收拾铺盖卷回家。日本航空工业的命根子,就这么被美国一刀砍断了。
那会的中国航空工业呢?基本还处于零起步阶段,连一架像样的战斗机都造不出来,跟日本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但日本这边,已经从巅峰摔到了谷底,美国的这一手,算是彻底把日本航空工业的军用部分给废了。

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军一开始是彻底不让日本碰航空,连民用都不行。
不过到了1940年代末,冷战开始了,美国觉得得拉拢日本当小弟对抗苏联,这才松了点口子,允许日本搞点民用航空活动。但军用航空?门都没有,禁令还是铁板一块。
1950年代,日本开始跟美国波音公司合作,干起了航空零件代工的活。

三菱重工这些老牌企业,重新开张,但只能造些机翼零件、螺丝螺帽之类的小东西,核心技术全在人家手里攥着。
1964年,日本憋了好几年,终于推出了YS-11客机,这是战后日本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民用飞机。这飞机能坐60多人,航程1000多公里,算是个不小的突破。
可惜,YS-11也就这么昙花一现,没能改变日本航空工业的大格局。因为美国的限制,军用航空还是禁区,日本只能在民用领域打转,压根没法跟战前的辉煌比。

同一时期,中国这边虽然起步晚,但已经开始埋头苦干了。
1950年代,中国从苏联那弄来米格-15的技术,自己组装生产。1960年代,歼-5首飞成功,虽然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但好歹是中国自己造出来的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
日本呢?连军用飞机的边都摸不着,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一点点追上来。

到了1970年代,日本航空工业彻底沦为波音和空客的“零件厂”。
三菱重工参与了波音767、777的生产,川崎重工也掺和进来,造了不少零件。日本的工厂流水线跑得挺欢,但赚的都是辛苦钱,核心设计和技术全被美国人捏着。
1980年代,三菱还试着搞了个支线客机项目(MRJ,后来改名SpaceJet),想在民用领域翻身,结果这项目拖了又拖,成本超支,试飞一推再推,最后不了了之。

反观中国,1970年代已经有了歼-6、歼-7这些战斗机,虽然技术不算顶尖,但好歹是自主研发的。
1980年代,歼-8和运-8陆续问世,中国的航空工业开始有了点规模。到了21世纪初,中国直接放大招,2003年歼-10首飞,2016年歼-20亮相。
这两款飞机,一个是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一个是隐身重型战机,技术水平直接跻身世界前列。

尤其是歼-20,隐身性能强,航电系统先进,连美国人都得正眼瞧瞧。
日本呢?军用航空还是零,民用领域也没啥大起色。三菱的MRJ项目折腾到2010年代,依然没搞定,2023年正式宣布取消。
日本航空工业的衰落,跟中国的崛起形成了鲜明对比。曾经遥遥领先的日本,现在只能干瞪眼看着中国越走越远。

日本航空工业落到这步田地,美国绝对是“幕后黑手”。
二战后,美国先是用军事手段把日本的航空工厂炸平、拆光,然后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掐住了日本航空工业的脖子。
首先是技术封锁。战后美国禁止日本研发军用航空技术,连相关的人才培养都被掐断。日本的工程师和技术员,要么转行,要么只能去搞民用项目,军用航空的传承直接断了线。

1950年代以后,美国虽然让日本参与波音的项目,但给的都是些边角料活,核心技术从不松口。
日本想自己搞点东西,比如YS-11或者MRJ,都得看美国脸色,发动机、航电这些关键部件,全得从美国或者欧洲买。
其次是市场控制。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和军事同盟,把日本绑得死死的。战后日本经济重建靠美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靠《日美安保条约》,航空工业想翻身根本没戏。

美国还通过波音和空客,把全球民航市场牢牢抓在手里,日本的民用飞机想卖出去,压根竞争不过。
最后是战略压制。美国心里门清,日本要是恢复军用航空能力,凭它当年的技术和工业基础,迟早是个威胁。
所以,美国宁可让日本当个听话的小弟,也不给它翻身的机会。表面上是盟友,实际上互相提防,日本航空工业的命脉就这么被美国捏死了。

第一,技术创新是命根子。零式战斗机的成功,靠的就是日本人自己的脑子和手艺,没这本事,早被人打趴下了;
第二,资源管理得跟上。战时日本缺油少铁,生产线停摆,技术再好也没用;
第三,自主研发不能丢。战后日本靠着美国混日子,结果核心技术全没了,变成了人家的附庸。最后,国际合作是把双刃剑,能帮你一把,也能卡你脖子,关键时候还得靠自己。

中国航空工业正好走了反方向。
从一穷二白到歼-20上天,靠的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自主研发。苏联撤专家的时候,中国硬是自己啃图纸,把歼-5搞出来了。
后来歼-10、歼-20的研发,更是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没让外人卡脖子。日本的教训,中国算是看明白了:核心技术不能指望别人,得自己干出来。

日本现在民用领域还有点存在感,三菱、川崎这些企业还能造造零件,混口饭吃。
但军用航空基本是废了,想重振雄风,除非美国松手,可这可能性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有数。反过来,中国航空工业还在加速,C919已经商飞,下一代战机也在研发中,前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日本还能不能翻身不好说,但照目前这趋势,可能性不大。中国航空工业的路还长,但方向是对的,未来会咋样,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宏亮瞻局|挣扎的野心:日本军用航空工业透视(上) 澎湃新闻 2022-07-12
2、苦干数十年,日本飞机制造业力图东山再起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