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减盐周|盐多必失!减盐,让健康更进一步

伊说健康养生 2025-03-14 15:01:24

盐是厨房里的必备品,可要是用量不对,它可就从调味品变成了健康的“隐形杀手”。世界减盐周是3月14日至20日,是一个提醒我们关注日常饮食中盐分摄入的重要时刻,由世界盐与健康行动(WASH)发起,旨在提高公众对高盐饮食危害的认识,倡导减少盐的摄入,促进健康生活。

我国食盐摄入现状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高达10.5克,远超推荐量,成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摄入量小于5克的人群比例仅为23.3%。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饮食习惯的影响,也有食品加工过程中盐分添加的推波助澜。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食盐摄入量普遍高于南方地区,这与北方人偏爱咸味重、腌制食品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方便食品和外卖,这些食品往往含有较高的盐分,进一步加剧了食盐摄入过量的问题。

过量摄入食盐的危害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的钠离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然而,过量摄入钠离子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高血压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摄入过量的盐分,会使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压力,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不仅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还会对肾脏、眼睛等器官造成损害。

心血管疾病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心脏的负担;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处于高位,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减少食盐摄入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肾脏疾病

肾脏是调节体内钠平衡的重要器官。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下降,甚至引发慢性肾脏病。

胃癌

高盐饮食还是胃癌的“帮凶”。过多的盐会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等有害因素的侵袭,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骨质疏松

高盐饮食会导致钙的流失,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钠离子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会带走钙离子,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骨骼中的钙质流失,增加骨折的风险。

警惕生活中的隐形盐

除了我们日常烹饪中使用的食盐外,许多食品中都含有“隐形盐”。这些隐形盐往往藏身于加工食品、调味品、零食等中,如酱油、味精、腌制食品、方便面等。这些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添加了大量的盐分,以增加口感和延长保质期。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警惕这些隐形盐的摄入。

调味品

酱油、味精、鸡精、豆瓣酱等调味品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在使用这些调味品时,要注意控制用量,避免过量摄入盐分。

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香肠等,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盐分。这些食品虽然美味,但盐分含量极高,应尽量少吃。

方便食品

方便面、速冻食品、罐头食品等方便食品中往往含有较高的盐分。这些食品虽然方便快捷,但长期食用会增加食盐摄入量,不利于健康。

零食

薯片、饼干、坚果等零食中也含有较高的盐分。在购买零食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钠含量,选择低盐或无盐的零食。

实用的减盐方法

想要给盐摄入量“瘦身”,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减盐方法:

使用限盐勺

在烹饪时使用限盐勺,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控制盐的用量。限盐勺通常有不同规格,可以根据家庭人数选择合适的规格,确保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选择低盐食品

在购买食品时,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钠含量,选择低盐或无盐的食品。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上的钠(Na)就表示含盐量的高低。购买时,要注意尽可能选择钠盐含量低的食品。

减少外出就餐

外出就餐时,餐馆的菜品往往盐分较高。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自己在家烹饪更健康。在家烹饪时,可以使用香料、醋、柠檬汁等调味品来替代部分盐的用量,增加食物的风味。

增加钾的摄入

钾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钠。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等,有助于平衡体内的钠钾比例。钾的摄入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培养清淡口味

逐渐减少对高盐食物的依赖,培养清淡的口味习惯。可以通过增加香料、醋等调味品的使用,来替代部分盐的用量。例如,可以使用大蒜、姜、葱、香菜等天然香料来增加食物的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

减少隐形盐的摄入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隐形盐的摄入。例如,可以选择低盐或无盐的调味品,减少腌制食品和方便食品的摄入,选择新鲜的食材进行烹饪。

世界减盐周不仅是一个提醒我们关注食盐摄入的契机,更是一个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起点。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盐”做起,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减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努力和坚持的长期任务。

参考资料

[1]辛卫.中国膳食"新国标"重点鼓励减盐油糖[J].中国食品工业, 2019, 000(008):P.14-17.

[2]武阳丰.推广低钠盐的科学证据及其公共卫生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1):1-3.

[3]闵芳.高"盐"值的危害你知道吗[J].生命与灾害, 2021(010):000.

[4]卞磊.9个国家铁腕减盐[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6):69-69.

[5]廉政.吃苦味食物有助减盐[J].决策探索, 2020(1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