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波罗热战役:崔可夫的战术表演,谁说苏军将领只会靠人多的?

悠然历史 2021-03-23 19:16:04

谈起苏德战争,貌似有很多人都以为德军在指挥、士兵数量上都完胜苏军,要不是苏联的国力实在太强,否则苏军早就输了。

对于这一点,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二战中,不仅是苏联,基本上各个主要参战国都诞生过一些极其能干的将领,尤其是苏军。

如果单靠士兵多就能击败敌人,与其说你在嘲讽苏军,倒不是侮辱德军。

所以本篇文章,我便打算讲一讲关于苏军内部的“战术大师”——崔可夫的一些经典战例,相信大家看完以后会对苏军将领真正的战役指挥能力有一个新的理解。

(一)、行动目标扎波罗热

1943年,自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以后,苏军接连在各个战线上对德军发起猛攻,尤其是在南方战区,苏军集中了自己的主要兵力猛攻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

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虽然没有遭遇苏联的大规模围歼,但也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坦克和补给品,并一路撤退到了第聂伯河西岸,只在东岸附近留下了几个登陆场,其中就有位于扎波罗热的登陆场。

为了部队能顺利渡过第聂伯河,苏军就要先清除这些登陆场。

此时,苏德战场上的双方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库尔斯克战役及其之后爆发的几次战役之中,德军部队已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大量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战斗中被苏军击毁或缴获,就连“帝国师”、“维京师”这样拥有优先补给权的王牌部队到九月底时,平均也只剩下了25辆坦克和12辆强击火炮。

不仅坦克部队损失惨重,德国步兵的损失也十分巨大。

在1943年第三季度的战斗中,德国东线陆军损失了80~90万人,大量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老兵在接连不断的残酷战争中消耗一空,而新补充上来的士兵普遍没有老兵那样的战斗素质,也无法适应东线特殊的战场环境,使得德军的战斗力进一步降低。

而此时,苏军却取得了巨大的兵力优势。大量的新式装备投入使用,炮兵规模进一步扩大,刚刚解放的地区正源源不断为苏军补充新的兵力,同时苏军此时还正因之前多次战役的大胜而士气高昂,和士气普遍低迷的德军士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承受的压力可以说是空前的。因为他的部队据守着对苏联来说至关重要的乌克兰地区,所以苏联人几乎集中了全国的精锐来对付他,主包括了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在10月20日改名为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在内的四个方面军,总兵力260余万人,下辖28654门各式火炮,201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与此同时,参战的苏军还都是苏联内部的精锐部队,包括近卫第1、2、3、4、5、7、8集团军,如果算上此时驻扎在库尔斯克的近卫第6集团军,那么苏联投入右岸乌克兰战役的部队就包括了8个近卫集团军,要知道在整个二战苏联一共才有11个近卫集团军,可以说苏军把自己3/4的近卫集团军精锐全部拿来对付曼施坦因!

除此之外,苏联此时全部的6个坦克集团军也被投入右岸乌克兰战役,这也是二战中苏联唯一一次6个坦克集团军同时参战的战役。

而用来对付曼施坦因的苏军将领,则是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瓦图京、科涅夫、马利诺夫斯基、托尔布欣、格列奇科、扎哈罗夫、戈尔多夫、斯米尔诺夫、舒米洛夫、崔可夫、卡图科夫、雷巴尔科、罗特米斯特罗夫、克拉夫琴科…………光看见这一长串名字,你就可以知道为了对付曼施坦因苏军把自己一大半最能打的将领都调到南线来了。

作为对比,曼施坦因这时手里的兵力即便加上罗马尼亚人也才只有80多万人,整个东线的装甲力量虽然大半都在他这里,但也只有133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能用。

于是,当苏联西南方面军逼近扎波罗热的时候,德军不得不依靠第17军约3.5万人的部队来防守扎波罗热。

(二)、扎波罗热的堡垒

扎波罗热位于第聂伯河右岸,宽40公里,深20公里,德国人在1941年占领这里以后就开始修筑防御工事,到了苏军逼近扎波罗热时,这里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由钢筋混凝土支撑起来的堡垒,拥有包括机枪、反坦克炮、地雷、榴弹炮组成的一整套防御体系。

与此同时,守住扎波罗热桥头堡被希特勒赋予了牵制苏军力量的战略意义,所以希特勒特意从其他部队那里给他抽调了一些装甲力量,使得守卫扎波罗热的德军能有200多辆坦克和突击火炮能用,其中1/4是“虎式”重坦和“费迪南”坦克歼击车。

9月22日,苏军西南方面军抵达扎波罗热外围,第12集团军的一部和第3近卫集团军在第23坦克军、第1机械化军的配合下对扎波罗热发起了一次进攻,企图一举拿下扎波罗热,扫清苏军渡过第聂伯河的障碍。

但当苏军部队接近扎波罗热的时候,却遭遇了德军的顽强抵抗。

面对苏军的重炮、坦克和步兵,德军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依托堡垒死死坚守,让苏军始终无法拿下这座桥头堡,还不断在重型战车的帮助下发起反击,对苏军部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9月29日,在经过一周的进攻以后,眼见自己的部队已经筋疲力尽但还是拿不下德军的防线。马利诺夫斯基只好下令前线部队停止进攻,但马利诺夫斯基可没停止对扎波罗热德军的进攻,他知道,这个时候就不能给德军以喘息之机,恰好这时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已经赶到了扎波罗热前线,于是攻占扎波罗热的任务就被交给了崔可夫。

对崔可夫来说,攻占扎波罗热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他指挥的部队可不是什么普通部队,而是苏联近卫第8集团军,是由苏联第62集团军改编而来,部队中很多军官和士兵都曾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受过磨练,作战经验极其丰富。

可以说,即便是靠着硬打硬拼,崔可夫都能拿下扎波罗热,但崔可夫却想尽量避免自己的部队付出额外的伤亡,于是便有了接下来一系列的战术表演。

(三)、战术大师崔可夫

9月28日,也就是马利诺夫斯基命令前线部队停止进攻的前一天,崔可夫的第8集团军进入前线阵地,准备接替前线部队对扎波罗热的德军发起进攻。

10月1日,在做好进攻前的准备以后,崔可夫便指挥部队对扎波罗热的德军发起了猛攻。

一般说来,苏军在进攻的时候会遵循以下流程:首先,炮兵对德军第一道防线进行一阵短促的急袭射击,之后马上就会把炮击目标从德军第一道防线转移到德军第二道防线,目的是压制德军惯用的弹性防御战术,而苏军步兵则会踩着炮弹的弹着点向前进攻,不给德军反应时间。

可德军也不是傻子,在经过几次被苏军用这种方法突破防线以后,德军也想出来应对措施,况且此时扎波罗热的德军还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可以依靠,这种战术的实际效果便大大降低。

然而这一次,崔可夫却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进攻方法。

他命令炮兵先对德军第一道堑壕进行一轮炮击,随后马上转向第二道堑壕,苏军步兵则趁此冲到德军反坦克阵地面前挖掘单兵壕,等到德军步兵以为苏军即将发起进而进入第一道堑壕以后,崔可夫再让炮兵把轰炸目标从第二道堑壕转移到第一道堑壕,这样一来,匆匆进入工事的德军就会遭到苏联炮兵的猛烈打击。

经过一个小时的炮击,德军遭遇了很大的损失,很多德军士兵都在进入堑壕的时候被铺天盖地的苏军炮火打蒙了,而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苏军步兵已经冲进了第一道堑壕,开始和他们近身交战了。

最终,德军不得不在崔可夫进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虎式坦克投入战斗,靠着虎式坦克的优异性能和88mm高射炮的优秀反坦克能力,德军成功击退了苏军的进攻,但是反坦克堑壕却被苏军夺走了。

崔可夫本打算在第二天带领部队继续猛攻,但这时由于苏军已经在南线推进距离过远,使得苏军的后勤补给受到严重阻碍,崔可夫不得不在当天下午命令部队转入防御,等待弹药的补充。

10月10日,得到补充的苏军继续对扎波罗热的德军发起进攻,而德军也没有坐着挨打,而是以重型战车为突击矛头对崔可夫的部队发起了多次反击,使得苏军部队进展缓慢。

由于炮兵攻势效果不大,崔可夫只好改变作战思路。

10月11日晚,崔可夫派出多个3~5人组成的强击分队,携带集束手榴弹、燃烧瓶和地雷摸到德军坦克阵地上去炸毁德军坦克。面对苏军强击分队的偷袭,德军措手不及,慌乱之中只好架起机枪对苏军小分队扫射,而德军的机枪刚刚响起,苏军的火炮马上就会清理掉这些暴露的德军火力点。

吃亏的德军马上调整了策略,在夜间把坦克调往二线阵地,只在一线阵地上部署机枪和步兵,以对付苏联的强击分队突袭。

而令德军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他们把坦克调往了二线阵地,使得他们一线上根本就没有坦克可以依托,所以崔可夫当即决定在夜间对德军一线阵地发起猛攻。

10月12日晚上11点,苏军炮兵对德军阵地进行了10分钟的密集轰炸,随后苏联第74近卫步兵师的主力便在坦克的帮助下对德军第一道防线发起猛攻。

当德军士兵发现苏军部队中有坦克,急需己方虎式坦克帮忙的时候,虎式坦克却早已被他们调到了二线阵地,根本就来不及救援。

崔可夫的这次夜袭取得了惊人的战果,苏军步兵在坦克的帮助下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到了第二天,德军外围防御阵地已经全面被苏军夺取,随后崔可夫调转枪头,开始猛攻德军的内部防御阵地。

(四)、收复扎波罗热

有了头一天晚上夜袭成功的经验,崔可夫当即决定再来一次夜袭,而且规模要比头一天晚上更大。

10月13日晚,崔可夫集中了200多辆坦克和自己步兵主力对扎波罗热的德军发起了罕见的大规模夜袭,而德军士兵刚刚经过白天的苦战此时正在休息,哪里会想到苏军会在今天晚上再来一次夜袭,慌乱之中被苏军打了个丢盔弃甲。

10月14日下午,苏军占领扎波罗热全城,残余德军被迫向西逃窜,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所面临的态势进一步恶化。

单从这一场战役来看,崔可夫绝对算得上是“战术大师”,其灵活多变的战役指挥让苏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夺取了德军防御严密的扎波罗热,而崔可夫仅仅是德军后期要面对的对手之一,比他更难对付的苏军将领大有人在。

所以,“德军在指挥上完胜苏军”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1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