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余建春:破解世界性数学难题,后来他的故事如何

幽兰映水边 2024-12-13 15:36:07

初始探索与求职困境

余建春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拿着毕业证书开始了在河南的求职旅程。他走进人才市场,穿梭在一张张招聘广告前。广告内容五花八门,但大多数岗位都集中在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上,比如保安、建筑工地小工或者流水线工人。

他曾尝试去一家建筑公司应聘小工。面试时,负责招聘的人问了他几个简单问题,又随口说道:“这工作很辛苦,能吃苦吗?”余建春点头答应,没几天就上了工地。每天搬砖、抬水泥,烈日炎炎下汗如雨下。然而,这份工作只坚持了不到两个月,因为工地的工头临时减少了用工人数,他和几个同事被通知不用再来了。

之后,他又找到一份在餐馆洗碗的工作。餐馆经理当时急需人手,见他身材瘦削,问了一句:“能不能干快点?这里节奏快,客人多。”余建春答应得很干脆。头几天,他从早到晚埋头干活,手上的水泡磨出了厚茧。可是这份工作也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工资低,又常常加班到深夜,他觉得实在不适合自己,便辞职了。

不久后,他在一家服装加工厂找到了一份岗位。这是一份流水线上的工作,他负责把成品衣服装进塑料袋,然后打包入库。工厂的主管向新员工简单交代了操作步骤,就让他开始干活。流水线的节奏让人一刻都停不下来,每天机械重复的动作让人筋疲力尽。不到三个月,他再次选择了离开。

接连的失败并没有让他停止寻找。他走街串巷,到处投简历,也曾尝试到一些招聘会去碰碰运气。在一次招聘会上,他被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广告吸引了目光。这家公司招聘快递包装工,岗位介绍写着“简单易学,无需经验”,待遇虽然不高,但提供食宿。余建春当场递交了简历,并顺利通过了面试。

数学的激情重燃

余建春在物流公司的工作相对固定,每天从早到晚包装快递,节奏虽然忙碌,但时间安排较为规律。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他重新拾起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数学。他从高中起对数字就很敏感,尤其是对卡迈克尔数这一数学问题抱有很大的兴趣。

在工作间隙,他常常在脑海中重复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打包快递的同时,他一边用手熟练地贴胶带,一边在心里默念各种公式。午休时间,他经常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继续琢磨这些问题。有时候,同事见他独自坐着,会问他在想什么,他就笑着说自己喜欢研究数学问题,但并没有多作解释。

下班回家后,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演算和推理上。他的房间桌上放满了笔记本和散乱的草稿纸,每张纸上都写满了各种公式和运算步骤。很多时候,他推算到半夜,直到纸笔用完或者眼睛发酸,才会停下来。他并没有太多专业的数学工具,计算过程完全依靠手写和简单的计算器。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他会反复写几遍,把思路一点点理清。

持续八年的研究里,他几乎没有中断过这个过程。工作间的短暂休息、用餐后的闲暇时光、甚至偶尔的节假日,他都用来琢磨关于卡迈克尔数的问题。他的草稿从最初的凌乱不堪,逐渐变得条理清晰,越来越多的推论被完整地记录下来。经过无数次的推翻和重构,他终于总结出了五个关于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公式。

孤独的求证之路

余建春在完成了关于卡迈克尔数的五项判别公式后,他将公式一项一项地抄写到信纸上,字迹端正,标注清楚推导步骤和每一处关键的计算过程。整理完毕后,他将这些手写的成果整齐装进信封,并附上了一封简短的自荐信。

他开始把这些信寄给全国各地的知名数学教授。他在网上查找各大高校数学系的教授名单,找到他们的通信地址,然后一封封寄出这些信件。为了保证信件的完整递达,他选择了挂号信,每次寄送都保存好邮寄凭证。在寄出的信中,有的寄往北京,有的寄往上海,还有的寄到了南京、武汉等城市的大学。

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始终没有收到任何答复。多次尝试无果后,他逐渐意识到单靠书信可能无法打动这些教授。他辞去了物流公司的工作,决定亲自前往各地寻找机会。他简单收拾了行李,带着厚厚一叠自己的研究资料,开始了一场跨城市的奔波。

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先找到当地大学的数学系,了解教授的办公室地址,然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进教授的信箱。他常常在大学校园里等待,希望能够碰到教授亲自来取信。他遇到过一些校园工作人员,偶尔有人会问他:“你是来应聘的吗?”他摇摇头解释说自己是来投稿的。

这样的情形在他辗转的多个城市中反复上演。他从未放弃任何一次机会,即便大多数时候都毫无回应。

突破与认可

2016年6月,余建春带着厚厚的手写资料,来到了杭州。这次,他把目标锁定在浙江大学。他事先查到了浙大数学系的办公地址,并准备了一份特别整洁的稿件。到了校区后,他询问路人找到了数学系大楼。站在蔡天新教授的办公室外,他将信件小心地放入了教授的信箱。

寄出信件后,他开始继续自己的生活,但每天都会留意是否有回信。大约一个月后,他收到了蔡教授寄来的回信。信封上的寄件地址是浙江大学数学系,看到信时,他手忙脚乱地撕开了封口。信里,蔡教授称呼他为“余建春老师”,对他的研究成果表示认可,并邀请他到浙大与数学系的师生们进一步探讨他的研究内容。

收到信后,他立刻着手准备自己的资料,把原先手写的草稿再整理了一遍,确保内容清晰完整。2016年7月23日,他如约来到浙大数学系的研讨会现场。余建春带着自己的资料走上讲台,将整理好的公式和推导过程一一写在黑板上。整个过程,他显得格外认真,所有细节都事无巨细地讲解。

当他讲到关于卡迈克尔数的五个判别公式时,台下的教授们开始低声讨论,有的点头,有的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尤其是当他展示出一种快速识别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时,几位教授抬起头,认真听完每一步的推导逻辑。一位与会教授站起来提问,询问某一步推导的具体依据,他耐心回答,清晰地解释了其中的计算细节。

研讨会结束后,蔡教授走到他身边,握着他的手说道:“这些公式很有价值,尤其是这条快速判别准则,它可以极大地优化已有的算法。”其他教授也围上来和他交流,对他的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有的甚至建议他尝试将研究内容投稿到更高层次的国际数学期刊。

余建春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他提出的新算法经过多方验证后,迅速被认为是对卡迈克尔数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密苏里大学的数学家威廉·班克斯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这一算法在效率上显著超越了已有的判别方法。

职业转变与持续探索

2020年7月,余建春收到了丝绸之路控股集团的录用通知。他被安排在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门,负责协助处理一些基础的数据整理和分析任务。

刚开始,余建春的工作主要是用一些简单的软件处理数据。他的任务是根据既定的模板完成统计,并生成相关报告。他在数论问题上的敏锐思维有时能帮助他快速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尤其是当处理大规模数值数据时,他能通过自己的直觉指出一些明显的异常情况。然而,公司逐渐发现,他的专业知识局限在数论领域,对其他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掌握得并不全面。有几次,公司要求他完成涉及概率分析的项目时,他显得无从下手,几乎只能依赖同事的指导。

为了帮助他适应工作,部门经理特意安排了几次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基础统计学、数据挖掘以及常用分析工具的应用。每次通知下发后,余建春总是谢绝参加。他向经理解释过自己对这些内容兴趣不大,更希望专注于数论领域的研究。

最终,公司决定将他调到电机组,担任一名装线工人。这份工作内容简单,主要是负责将装配好的电机搬运到包装箱中,再进行打包和入库处理。余建春每天在车间里忙碌,虽然工作重复,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不适。

每天工作结束后,他回到住处,继续投入到对卡迈克尔数的研究中。他的桌上依然堆满了草稿纸和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公式和演算过程。他的同事也注意到,每次下班后,他总是独自待在房间里,除了偶尔出来打个水,很少参与其他活动。

在电机组的岗位上,余建春过着简单而专注的生活。虽然职位发生了改变,但他始终坚持研究卡迈克尔数,继续追寻数学领域的突破。

参考资料:[1]陈斯术.草根天才需要制度呵护[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6,0(9):41-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