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警政区划,聚焦公安机构与地域空间的组织关系,我国公安机构常采用区域设置法,如省市县乡四级公安组织及责任区刑警队、交警队的设立。但行政区划与社会经济需求的滞后性要求独立开展公安特色的警政区划研究。警政区划由层级、幅员、边界和警政中心四大要素构成,研究需紧扣这些要素。从层级看,全国警政区域划分为四级,形成严密的警政区划层次体系,即公安体制。方位上,则划分为核心区、重点区、边缘区,依据地区重要性和安全需求配置警务资源。社区角度则分为城市区、乡镇区、村庄区,城市规模决定警察比例。一乡(镇)一所、一村一警等举措,正是警政区划理论的实际运用。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共在江西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便设立了政治保卫局。随后,在延安的13年里,中央层面设立了社会部,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成立了保安处,而各抗日根据地和军队则普遍设立了负责保卫工作的社会部或锄奸部(后来更名为保卫部)。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的东北解放区、华北解放区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公安机关。例如,1948年8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宣告成立;次年8月27日,东北人民政府公安部也在沈阳挂牌。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于1949年11月1日正式成立,新中国警政区划体系历经多个发展阶段,逐步走向完善。
1949年至1954年间,实行了大行政区制。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区相继成立了大区公安部。华北地区经历了多次省级区划调整,最终形成了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的格局;东北地区则通过合并与调整,确立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区划;华东地区在合并行署区后,形成了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和尚未解放的台湾的区划;中南地区在调整直辖市后,确立了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五省的区划;西南地区通过合并行署区和省份,形成了云南、贵州、四川加西藏的区划;西北地区则维持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安市的区划。
1954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关,各大行政区公安局也随之撤销,警政区划不再设大区一级。此后,随着省市合并,相关省市公安机关也进行了撤销、合并与调整。这一时期,警政区划主要随行政区划调整而变动,并出现了两大特点:一是民族自治区域制度的建立,新疆、宁夏、西藏、广西等自治区相继成立;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建立,其内设保卫部后改为兵团公安局,成为省级警政区划的一部分,实行特殊的军事化生产建设兵团体制。尽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1975年被撤销,但1984年又正式恢复,兵团公安局随之重建,成为国家32个省级警政区划的重要成员。
1966年中央通过“五·一六通知”后,我国进入长达十余年的“文革”动乱时期,全国公安机关亦随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1967年,时任公安部部长的谢富治,在公安部批斗大会上宣称必须砸烂“公检法”,随后公安部预审局、北京市公安局乃至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被部队接管,并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与大规模的改组。到了1968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取代地方党政机关,并设立保卫组行使公安机关职能。直至1970年“第十五次全国公安会议”后,各级公安机关才陆续恢复,被破坏的警政区划体系得到一定修复,并随行政区划调整进行了个别局部调整。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征程。自1982年起,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了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人民公社被乡党委、政府取代,地区行政公署改制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地区公安处也相应改制为公安局,成为一级正式的警政区划。海南省和重庆市的设立,以及后续的地方行政区划变革,如安徽撤销巢湖地级市等,都引发了相应警政区划调整。同时,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警察、澳门警察与内地公安的联系也日益增多。除了按行政区划划分的警政区划外,我国还建立了铁路、港航、民航、森林和缉私五大行业公安警政区划,并在2019年对行业公安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回顾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程,警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初期的奠定基础到后来的不断调整与优化,警政区划的每一次变动都紧密关联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警政区划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这一历史进程不仅反映了国家行政架构的演变,也体现了警务工作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响应。通过梳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警政区划变革的轨迹,理解其背后的动因,为未来的警务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