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那会儿,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
会议开始前,陈赓吩咐秘书,把帮他存着的手枪和子弹拿出来。他亲手给手枪装上子弹,试了试枪,然后就直奔中南海怀仁堂开会去了。陈赓这番举动,把秘书吓得可不轻。
那次不过是个普通的会议,可陈赓为啥会带着枪去参加呢?
会议开始前那晚,周总理专门找了陈赓,一脸严肃地交代他:“开会时,你得带着枪,坐在高岗后面,以防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围绕着高岗这个人展开的!
【“东北王”高岗】
高岗,他是我国革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高岗老家在陕西,他1905年在陕西榆林横山高家沟呱呱坠地,那时候清朝政府已经烂透了,老百姓日子苦得很。好多有志之士,都想着怎么救国救民,一个接一个地踏上了革命的路。高岗还在念书那会儿,就受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的影响,在学校里头,他总是积极参加那些先进的活动。
1926年那会儿,21岁的高岗就已经是共产党的一员了,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工作中。他以前还在地方军阀的部队里搞过士兵运动。到了1932年,他和刘志丹等人一块儿,组建了陕甘工农红军,他也是陕甘宁这块革命根据地的老牌创建人之一。
高岗革命生涯悠久,他先后担任过红二十六军的政委、陕甘宁边区党委的头儿,还有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的书记。自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高岗就扎根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干着革命工作。他是个有能力、有胆识的人,他的才干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认可。
1941年5月份,陕甘宁边区的中共中央局跟西北工作委员会合到了一块儿,成了新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岗就当上了这个西北局的领头人,也就是书记。
那时候,中国共产党中央有四个重要的部门,它们分别是:管北方的叫北方局,头儿是杨尚昆;管南方的叫南方局,负责人是周恩来;管华中地区的叫华中局,一把手是刘少奇;还有管西北的叫西北局,领导人是高岗。
党中央对高岗的看重那可是明摆着的。1945年,在延安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选出了新一届的中央委员,一共有44人入选。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刘伯承、郑位三、还有张闻天、蔡畅、邓小平、陆定一等,这些人都是咱们历史上的大人物。再说说陆定一、曾山、叶剑英、聂荣臻、彭德怀,他们也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别忘了邓子恢、任弼时、林伯渠,还有林彪、董必武、陈云,一个个都是功勋卓著。徐向前、关向应、陈潭秋,他们的事迹也广为流传。高岗、李富春、饶漱石,还有李立三、罗荣桓,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康生、彭真、王若飞,他们也都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张云逸、贺龙、陈毅,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敬意。吴玉章、林枫、滕代远,也都是咱们历史上的杰出代表。张鼎丞、李先念、徐特立,他们的贡献不可磨灭。谭震林、薄一波,还有陈绍禹,也就是王明,以及秦邦宪,也就是博古,他们也都是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高岗荣幸地跻身中央委员之列,特别是他当时才40岁,在那一众领导人里头,算得上是相当年轻的一位。
高岗和东北的缘分,得从抗战打完胜仗那会儿说起。
抗战结束后,毛主席接到了蒋介石的邀请,去了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而刘少奇则留在延安,暂时代替毛主席管理事务。那时候,国民党蒋介石正在调动兵马,想要抢占华北,好打开去东北的路。刘少奇看清了形势,马上反应过来:“咱们党现在的头等大事,就是得赶紧、果断地把东北拿下。”
经过毛主席和周恩来的点头,刘少奇迅速做出决定,组建了东北局。他下令从华北、华中调集上百位团级军事干部,火速前往东北,去占领东北的根据地。1945年,高岗被中央安排去了东北,和他一同前往的,还有林彪、罗荣桓、李富春、陈云、彭真等几位同志。
高岗抵达东北后,先后担任过北满军区的头儿、中共中央东北局二把手、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还有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第一副司令和副政委等要职。辽沈战役一打完,林彪和罗荣桓就带着四野的兄弟们,一路往关里冲,打完了平津战役又马不停蹄地往南走,继续打仗。可高岗呢,他留在了东北,挑起了东北局书记的大梁。
新中国一建立,林彪就带着一家老小搬到了北京。与此同时,罗荣桓也迎来了新挑战,他当上了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高岗呢,他在东北那是忙得团团转,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政委这三个重任,全都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
说白了,高岗在东北混成了“老大”,经过那么在东北打仗的日子,他算是跟这片地方紧紧绑在一起了。
从1953年开始,因为咱们国家要大力搞经济建设了,党中央做了个决定,说要调一堆能干的人到中央来帮忙,其中就有高岗,他被特别选中了,要去中央工作。
这时,高岗打心底里不想离开东北。等他到了中央工作后,整个人就变得雄心壮志过头,开始动起了一些不该有的念头。
【高岗的野心】
说到高岗和陈赓的那些事儿,其实多半都是高岗自己搞出来的,主要就是因为他那颗不安分的心,总想着往上爬。
在一次重要的中央集会上,周总理直接说了出来:“陈赓是第一个告诉我高岗有野心的人。”
1953年那会儿,陈赓去大连办差,高岗特意跑去找他聊天。高岗事先打听到,陈赓工作上有些看法和刘少奇、薄一波这些领导不太对路。高岗就想借着这个机会拉拢陈赓,但陈赓心里有数,没答应高岗那一套。他还挺机灵,把发现的情况赶紧跟周总理说了。
陈赓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他性格挺开朗,也挺爱逗乐子,不过原则性强得很。对于党中央定的那些方针政策,他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学,卖力地干,不打折扣地执行。平日里,他老爱跟大家开玩笑,让周围的人都乐呵乐呵,但真到了该板起脸来的时候,他绝对是一本正经,不含糊。
长征那会儿,张国焘突然说要逮住陈赓,还大放厥词:“陈赓啊,那是蒋介石那边的人,是个特务,叛徒来的。听说他被抓的时候,蒋介石还亲自找过他谈话呢,而且陈赓还救过蒋介石的命。”不过周恩来心里跟明镜似的,对这段过往一清二楚。听到张国焘这么说,周恩来压根儿就没当回事,理都没理他。
陈赓直接说了:“张国焘那家伙,不是个好东西。”他特地提醒大家要小心。后来的事情果然证明了,张国焘背叛了革命,跑去了敌人那边,而陈赓呢,他一直都很坚定,一直走到了革命成功的那天。
陈赓这个人,性格直率又做事严谨,这在他和高岗打交道的过程中就能明显看出来。
1951年,志愿军在朝鲜打完了第三次大战后,陈赓就回了国,路过东北那会儿,高岗正在那儿当中共中央东北局的一把手和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他借着给陈赓接风的名义,搞了个挺热闹的舞会。
舞会上,高岗热情地对陈赓发出了跳舞的邀请,但那时候陈赓满脑子都是战事,完全没心思跳舞。再加上他腿之前在打仗时受过伤,跳舞对他来说也确实不太方便。不过高岗一次又一次地邀请,陈赓最后也只能勉强答应了。
陈赓压根儿没想到,高岗已经悄悄给他物色好了舞伴。他一踏进舞池,那位舞伴就径直走了过来,非要拉他共舞一曲。陈赓连番解释,说自己腿上有伤,跳舞实在不方便。可那位小姑娘就是不听,硬说“要是不跟陈将军跳,高主席就得怪罪我了”,非得缠着陈赓跳几段不可。
所以在那柔和又温馨的灯光下,陈赓没辙了,只能扯着嗓子大喊了一声“来人呐,帮帮忙”,音乐立马就停了,跳舞的人们全都不动了,眼睛齐刷刷地转向了陈赓那边。小姑娘一看这动静,自己成了焦点,也顾不上高岗之前的交代,撒腿就跑,没影儿了。
这样一来,陈赓心里也踏实了,他不用再忙着跳舞,能安安稳稳地歇上一阵子。跟高岗说完事情,陈赓立马就回了北京,给毛主席、周总理这些中央的大领导们报告了朝鲜那边的战斗情况。
从这里能瞧得出来,陈赓是个死守自己规矩的人,他心里头始终把党的事业摆第一位。要是他不想干的事儿,那不管咋样他都不会去碰。因此,就算后来高岗再怎么劝他,他俩也注定不是一路人。
1954年那会儿,高岗的事儿被公之于众,陈赓始终如一地支持党中央,为了大会上能有个好发言,他加班加点地赶稿子,一直忙到很晚。
1954年2月份,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了。
会议开始前几天,周总理特地找陈赓谈话,告诉他:“到时候开会,你得带上枪,坐在高岗后面,以防有什么突发情况。”
陈赓以前就干过这样的活儿,早在1935年,我们党开那个特别重要的遵义会议前,周恩来怕会议出问题,就让陈赓带着干部团去保护会议。周恩来对他说:“你得像在上海保护党中央那样,确保这个会议能安全开起来。”结果,陈赓带着干部团,真的就让遵义会议顺顺利利地召开了。
现在,陈赓又一次负责确保中央那场关键会议能顺利举行。
开会前,陈赓先找身边的任秘书要回自己的手枪和子弹,这些都是他之前让秘书帮忙收着的。他试着拉动枪栓,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这枪保养得挺好,再给我二十发子弹吧。”说着,他很熟练地给手枪装上了子弹。
他扛起枪,迈步走进院子,眼睛盯上了烟囱上的那块第二高的砖头,转头跟旁边还小的儿子陈知建讲:“小建,瞅着啊。”话音刚落,他调整好准头,扣动扳机,砰地一声枪响,砖头应声而裂。
陈赓把手枪揣进兜里,迈步离开家,奔中南海去了。在那次会议上,是周总理特别关照,让陈赓坐在高岗后面,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而且啊,陈赓还在会上讲了话。
会议总算是圆满搞定了,陈赓回到家后,又把手枪和子弹一起拿给了秘书,他笑着说:“这下算是物归原主了。”那把枪里的子弹还是满满的二十发,一颗都没少。
那件事情结束后,刘少奇说了这么一句:“别看陈赓平日里老爱逗乐子,他在组织纪律上可是严得很。”
说到高岗,他那点儿想当老大的心思,早就被中央的大佬们看在眼里了。
在会议上,陈赓发表了讲话,紧接着陈云也站出来,说话很直接。陈云讲道:“以前咱们有过张国焘那样的事儿,那以后会不会再冒出个李国焘、王国焘啥的?”他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给高岗提个醒,别让历史重演,别再走张国焘的老路。
七届四中全会一完事儿,中央书记处立马又开了个会,专门聊聊高岗的事儿。这时候的高岗啊,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思绪万千。
【高岗自杀身亡】
他清楚张国焘最后是啥下场,可他打死也不想走上张国焘那条路。开完座谈会,高岗回到家,往沙发上一坐,半天都没动弹。
他心里头好像已经拿定了主意。
警卫员给他送茶水时,刚一转身,高岗猛地冲上前,从警卫员腰里抽出枪,对准自己的脑袋就扣动了扳机,只听“砰”的一声,天花板被打了个洞。
幸亏警卫员眼疾手快拦下了,高岗想自我了断的念头没能得逞。在那之后的日子里,高岗老是胡思乱想,一到漫漫长夜,他就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从1954年7月开始,高岗就变得特别心焦,整天都愁眉不展的。每当电台播报人大代表名单时,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听,但一直没听到自己的名字,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从那以后,他的话就更少了,整个人都被低沉的情绪包围着。
八月初的时候,高岗身体有点不对劲了,老是拉肚子,吃东西也不消化。
党中央的领导很在意高岗的状况,特地安排了人手进行全天候监视,时刻盯着高岗的情况,确保不会出啥岔子。
尽管上面很关心,守夜的人也一直盯着,但没办法,事情还是出了岔子。
1954年8月16日早上,高岗吃完饭没多久,就在楼上溜达来溜达去,看起来像是在找啥东西。快到晌午的时候,他站到了墙边,那墙上有个电插座,他手里还拽着台灯的电线。这时候,他老婆李力群从外面回来了,一眼看到高岗这样,李力群立马心里就犯嘀咕,赶忙问他:“你这是在干啥呢?”
“嗯,没啥事,我就是瞅瞅这插座有没有电。”高岗说道。
李力群瞅见他那副德行,立马从高岗手里抢过电线,又恼又慌地喊道:“你这家伙,是不是想寻短见啊!”
高岗脸上露出点不自在,他对李力群说:“别瞎想了,你直接跟赵秘书说一声吧。”他说的赵秘书,就是晚上值班的那个赵家梁。
李力群瞧出高岗状态不太对,可又怕说了啥让他更激动,所以就憋着没说,没给上面报告。她心里盼着,老公这情况能自个儿慢慢好转起来。
李力群压根儿没想到,安宁日子没过多久,事情又起波澜。8月17号半夜里,等高岗瞅见李力群睡熟了,他就找值班的人要了杯温水,然后一口气吞了好多安眠药,之后就昏睡过去了。
早上,李力群去喊高岗起床,结果他一直在睡,怎么也叫不醒。李力群心里一下子就慌了,他立马跑去叫来了正在值班的赵家梁,并且火急火燎地向党中央报告了这个突发状况。
高岗之前老说晚上睡不着,就时不时找工作人员要安眠药。就这么过了好几个月,他攒了好多安眠药。到了17号那天早上,他一下子全吃了下去。
救治没能奏效,高岗就这样沉沉睡去,再也没能睁开眼,他的生命在1954年8月17日那天走到了尽头。
周总理和政务院副秘书长长齐燕铭很快就赶到了现场,听完情况介绍,周总理严肃地说:“大家得守规矩,这事儿不能往外说。”接着,他指示要好好处理高岗的后事:“别火化了,用土葬,得好好安葬他。”
那天晚上,周总理再次召集会议,参加的有陈云、彭德怀、杨尚昆、邓小平这些大领导。他们一起去看望了高岗的遗体,然后在会上认真地听了关于高岗后事处理的详细情况,还做了相关安排。
高岗去世的那天,毛主席也知道了这事,他特别吃惊,心里也很难受。毛主席压根儿没想过,高岗会走到这步田地。他脸色不好看,叶子龙见状就劝他:“主席,别太往心里去。”
毛主席话语中带着深深的惋惜:“我本来打算让他在陕北继续干,当个省委副书记,党籍和中央委员的身份都给他保留着,让他重回延安。我琢磨着他应该会乐意。但可惜啊,慢了一步,没赶上跟他说。结果弄成这样,我心里真是挺不是滋味的。”
高岗去世后,遗体被妥善安置在北海后街的嘉兴寺里。到了21号,他的棺材从嘉兴寺被移送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东万安里1号的万安公墓。他最终安息在了那里,这是周总理特别叮嘱安排的。
他的坟头石碑上,清楚地刻着“高岗之墓”这四个大字,既没提是谁立的碑,也没写清是哪年哪月哪日。以后啊,他就一直安息在这儿了。
要说一下的是,大概过了快40年,到了1983年10月份,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烈士陵园在万安公墓建好了。那会儿,好多好多的老百姓都跑到这儿,给先烈们表达敬意!
高岗这家伙,以前也为革命出过力,是个有功之臣。但谁能想到,他后来竟自己把自己搞成了历史的反面教材,名字被永远刻在了耻辱的名单上。
高岗离世多年后,中央的领导人,像毛主席和周总理,心里还一直惦记着他的家里人。高岗的妻子李力群想找个图书馆的工作,既能看书又能学习,这事儿周总理知道了,立马就答应了。可李力群刚在图书馆没干多久,毛主席也听说了这事儿,他马上发话,让李力群回到教育部去工作。
毛主席专门跟中央组织部打招呼说:“李力群的娃娃们,不管考上哪所大学,都不能因为他们家的背景就影响人家上学。”
李力群心里一直记着毛主席和周总理当年的帮助,这份恩情他到死都没忘。到了2020年,100岁的李力群老人安详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