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国考中,诞生了 “超级明星” 岗位,来自中华职业教育社联络部,仅招录一人,已经有 16702 人报名,竞争比高达 16702:1。该岗位专业要求非常宽泛,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最低本科学历,没有基层工作、政治面貌限制,也没有户籍限制等,扩大了 “招录半径”。
此外,生态环境部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生态环境部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河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等单位的部分岗位也成为热门岗位,竞争激烈。

2025 年国考热门岗位的竞争可谓白热化,从中华职业教育社联络部仅招录一人却有 16702 人报名的情况便可见一斑。这种竞争激烈的现状反映出当下就业压力之大以及国考岗位的吸引力。然而,考生不应盲目跟风报考热门岗位,而应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及职业规划理性选择。
一方面,考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如果自身专业与热门岗位要求不符,或者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仅仅因为岗位热门而报考,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沦为陪跑者。另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岗位,才能在工作中有更大的动力和热情,也更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此外,职业规划对于报考岗位也至关重要。考生应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一个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契合的岗位,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岗位理解偏差社会对现代公务员岗位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很多人认为公务员岗位是就业的 “避风港”,一旦进入就可以高枕无忧。然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公务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
公务员岗位并非可以 “混日子” 的地方。随着作风建设和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公务员的职业理念和专业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务员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工作需求。同时,公务员岗位也并非 “前途无忧”。虽然公务员岗位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竞争。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此外,公务员考试报名 “冰火两重天” 的现象也反映出社会对公务员岗位的理解偏差。部分热门岗位竞争比超过 1000:1,而仍有数十个职位 “零报名”。这些岗位有的地点偏远、工作艰苦,有的对专业水平要求高、门槛限制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务员体系对专业人才仍存在需求缺口,同时也说明考生在报考时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没有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进行理性选择。

1. 提高规划学习能力,根据职业发展趋势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大学生应根据职业发展的趋势,结合个人发展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专业知识只是进入职场的 “敲门砖”,社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人才。大学生要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时常思考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职位,以适应社会需求。
2. 做好职业规划,包括树立正确职业理想、进行自我和职业分析、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培养实践能力等。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理想职业,就应依据职业目标规划学习和实践,为获得理想职业做好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不足。同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进行客观的职业分析。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将已有知识科学重组,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除专业领域外,广泛学习其他知识。积极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课外时间从事本行业岗位的社会实践,发现不足并加以补充。
3.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提升组织管理、心理承受等能力。
学校进行 “2+1”“3+1” 教学改革,借助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提高组织管理、心理承受、人际交往和应变能力等。大学生应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心态应对求职困难。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提高心理素质,锻炼坚忍不拔的性格。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应对困难,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 培养良好职业精神,具备优秀职业品质。
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6. 努力学好专业技能,争当复合型人才。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考虑因素。实践技能的培养应融入专业课程规划,高校要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理性选择岗位7. 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倾向,为职业选择提供方向指引。
认清自我是选择职业的关键。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以及职业倾向,通过问自己擅长什么、对哪些领域感兴趣、希望工作带来怎样的生活方式等问题,为职业选择提供方向指引。
8. 考虑市场需求,结合个人兴趣与市场需求选择职业,增加就业成功率。
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当前的就业市场状况及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将个人兴趣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既能保证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能增加就业的成功率。例如,信息技术、可持续能源、健康医疗等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9. 重视实习经验,提前感受职场环境,积累工作经验和建立专业网络。
大学期间的实习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环境,了解自己是否适应某个行业的工作节奏和文化。通过实习,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建立专业网络,对未来求职极为有利。
10. 持续学习,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技能的更新,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在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中,拥有终身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技能的更新,无论是通过在线课程,还是参加行业研讨会,都能让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11. 不怕失败,将职业生涯视为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
选择第一份工作并不意味着永远停留在这个岗位上。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的机会。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勇敢面对,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行。

12. 自我评估,对自己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兴趣、价值观、特长、职业目标等。
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合理定位个人就业选择。通过自我分析,深入考量自身兴趣、性格、能力和职业倾向等。可借助科学职业兴趣量表、性格量表等工具进行测评,也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如职业技能大赛、企业招聘会、课外兼职等,对自身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进行自我检验。
13. 设定职业目标,基于自我评估结果设定具体、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在理性就业观引领下,大学生基于自我分析结果设定科学就业目标。短期目标可包括积累特定技能或经验;中期目标可以是在特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长期目标则可能是实现职业理想或达到一定的职业高度。
14. 职业探索,积极探索不同职业领域,了解行业趋势、前景、薪酬等信息。
大学生在职业探索过程中,需深入了解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现状,结合个人条件和就业需求,理性选择就业地点;了解我国行业分类以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响应国家号召进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功立业;了解不同单位工作内容和发展路径,及其在国家战略层面发挥的作用,结合自身专业和国家需要,投身基层和重点单位就业;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信息,从兴趣爱好、入职资格、生活方式、工作场所和行业现状五个维度进行人岗匹配性定位。
15. 培养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和沟通、团队合作等通用技能。
大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时代前沿信息;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还要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并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校内外竞赛、课外兼职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16. 制定职业规划,根据目标和探索结果制定具体行动步骤、时间表和资源需求。
大学生根据设定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探索结果,制定具体的行动步骤、时间表和资源需求。明确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目标,合理安排时间,确保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17. 积累实习和实践经验,为未来就业提供宝贵经验和资源。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活动,积累宝贵经验和资源。实习和实践不仅能让大学生了解职场环境,还能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