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贯家产却后继无人,他手下两个义子,一是张作霖,二是陈独秀

奇人看其事 2024-07-19 13:23:08

陈独秀,革命家;张作霖,大军阀。一人生于安徽安庆,一人生于东北奉天,两个人本没有任何关系,却因一个人成了义兄弟。

义兄弟?乍看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

不管熟知、不熟知民国那段历史,都清楚陈独秀、张作霖是民国的要紧人物,两人实际上并无过多交集,唯一有交集的或许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后,陈独秀曾写下“为陈家报仇雪恨,乃民主之救星”一句。

偏偏就是这句,也暴露了陈独秀极力想要掩盖、张作霖不曾刻意提及的一个事实:陈独秀和张作霖是义兄弟,且有同窗之谊。

关于这段湮没近百年的秘密,还得从陈独秀中举人说起。

一、高中秀才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自从科举考盛行以来,考取功名几乎是全天下读书人第一要务。生于1879年的陈独秀,正值清朝末期,自然要参加科考。

1896年,他一举中秀才第一名。17岁的秀才,算得上年轻。陈家人十分高兴,都觉得陈独秀前程远大,其中就包括陈独秀的叔父陈衍庶。陈衍庶一方面高兴陈家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心里还在筹划一件事。

不久,陈衍庶回到陈家。回去之后,他先是恭喜陈独秀高中,接着又将陈家耆老请到祠堂,商量“过继”一事。

说起“过继”这事,也算是陈衍庶的“难言之隐”。

生于安徽怀宁的他,家境算不上殷实,几代人都以教书谋生。对他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科考。

十年苦读,终有所成。1875年,陈衍庶考中了举人,也就有了当官的机会。没多久,他赴任地方知县。

在任上,他诚心治河,积极处理县里一应事务,官评甚好。凭着勤勤恳恳为民做事,屡屡升迁,一路升到了府级以上省级以下的道员,即四品大员。

虽说陈衍庶为官勤恳,也不是“清流之辈”。常言“当官发财”,值清末那个特殊时期,也没几个官员守着朝廷那点俸禄做事,他也不例外。

相较于部分清朝官员来说,陈衍庶的运气确实不错,从一个教书匠一路升迁到四品大员,所辖又在东北。

彼时日本、俄国正大打出手,恰是发“战争财”的绝佳时机。不少商人趁机赚的盆满钵满,凡经过陈衍庶所辖,就得交各种所得税。

所谓的所得税,其实也就是地方官员剥削老百姓的一种好听的说法,这类赋税通常不上交国库,因而大部分都落到了地方官员的口袋。

日俄战争打了几年,马匹生意愈发红火,陈衍庶所收赋税就越多。短短几年,他就从普通道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户。

官场、商场双得意,本该春风满面的陈衍庶,脸上反倒没有几分喜色。原因无他,只因娶进门的几房都未能生下一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陈衍庶家大业大,这一支却只有他一根独苗。每每想到百年之后无人送终,万贯家产无人继承,不免一阵忧伤。

无奈之下,他只能在陈家其他支脉“过继”一个。

挑来挑去,最终选定了陈独秀。陈独秀两岁丧父,17岁考中秀才,实乃最佳人选。在陈家耆老见证下,陈衍庶在陈家祠堂办了过继的正式手续。

当“过继”成为事实后,陈衍庶越看陈独秀越满意。正是如此,他去东北上任时,还特地将陈独秀带在身边。

二、不得功名,何以为官?

自从陈独秀过继以来,陈衍庶打算“言传身教”,将自己为人处世那套尽数传给陈独秀,他常对其说:“不得功名,何以为官?”

功名二字,已刻入陈衍庶之心。

在他看来,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考功名、把书念好。这一套适用于他人,就不知适不适用于陈独秀。

陈独秀随陈衍庶去东北那段时间,除做些文书工作,最主要的精力便放在了“读书识礼”一事上。

不过在经历乡试落第之后,让他对“读书识礼”有了不同的见解。不久,他发表了题名为《扬子江形式论略》的文章。这一时期的陈独秀,开始在思想层面有所蜕变,此篇文章既表明了对《时务报》等维新报刊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西方知识的接纳。至此,他便不似从前那般热衷于科考、功名,开始谋求新的知识。

陈独秀思想的转变,于陈衍庶来说,是危险且不理解的,以至于他时常教导陈独秀:“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苦读几年,把书念好。”

不难想象,新旧思想的碰撞,势必有一方会选择妥协、让步,甚至是退出历史舞台。这个过程一定是漫长、曲折,不容易的。

当陈独秀尝试着反抗陈衍庶时,有人却对其投来了羡慕的眼光,毕竟陈衍庶官居要职、家缠万贯,要才有钱、要钱又有才,能有这样的长辈教导,何愁前途?而这羡慕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张作霖。

对于生于微末,一路摸爬滚打的张作霖来说,若非陈衍庶招安了他,恐怕如今还在广宁土匪帮当个小头头。

好在遇上陈衍庶剿匪,他认定张作霖是个人才,也没有干净杀绝,而是招安了张作霖一众土匪,并让张作霖当了他的贴身保镖。

既是贴身保镖,日常相处时间也就多了些。这时张作霖可不是“东北王”,不过是刚刚被招安的土匪小头目,遇见最有权势、最富有的人,就是陈衍庶。一心想要当人上人的他,自然会注意陈衍庶的一言一行。

观察许久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想升官发财,还得读书!

每每看到陈衍庶教导陈独秀读书识礼,他心里又羡慕又悔恨,总后悔之前读书少了。一天,他看见陈衍庶又在书房教导陈独秀,心里愈发羡慕、后悔。情不自已下,就在陈衍庶面前一跪。

“请大人收小人为义子,教小人读书识礼。”

为让陈衍庶答应,张作霖声泪俱下,讲述起自己那悲惨的身世。这番动作,倒是让陈衍庶、陈独秀愣了。

没等两人反应过来,张作霖又是一拜。

“请大人开恩!”

事情到这一步,陈衍庶只好答应,倒也不是无奈之举。当初招安张作霖,也是觉得这人激灵、勇猛,才让其做了自己的贴身保镖。

如今对方诚心求学,为人和善的陈衍庶,觉得收一个义子也无妨。至此,陈独秀和张作霖成了义兄弟。

从那之后,陈衍庶教导陈独秀之时,张作霖便在一旁旁听。陈独秀知识学问高些,陈衍庶更多精力反而放在了大字不识几个的张作霖身上。几年下来,张作霖大有长进,陈独秀却“未有寸功”。

前面提到,自从乡试落第之后,陈独秀对八股文、古诗词的兴趣泛泛,且接受了康梁派思想,陈衍庶教了没几年,就东渡日本去求学了。

本对陈独秀寄予厚望的陈衍庶,最初是百般阻挠,即便嗣子不热衷于功名,起码得继承他的万贯家产。

可陈独秀对这一切,没有半点兴趣。

三、新旧思想的碰撞

从陈独秀留世文章不难看出,他对陈衍庶有着天然的抗拒,故而多次在文章、或对外宣称是“没有父亲的孩子”。

两岁丧父,17岁过继给陈衍庶,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有父亲的孩子”。可他偏偏用近乎违背人伦的方式,来否定这层关系。

从形式上来看,这就是典型的“叛逆”。

不管是跟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习四书五经,又或者跟在陈衍庶身边那几年,他接触到的思想是相对传统的。不可否认,陈家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标准,忠孝为准则,要求孩子要取功名、识大体。

所谓“大体”,即老一辈安排的“坦途”。

考取功名是如此,结婚生子亦是如此,一旦背离老一辈的想法,就会被冠上“不忠不孝”的名头。

而这些,无一不让陈独秀窒息,迫使其想尽快逃离,再也不回去。因此当陈独秀东渡日本求学后,就下定决心要与陈衍庶断的干净。

从1901年起,他曾五次东渡日本,或求学、或避难,时常有身无分文的窘境,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向陈衍庶张过口,也没有写信告之过半点近况。嗣子不主动联系,陈衍庶也不主动,父子俩以“赌气”的形式各过各的。

1908年,陈衍庶辞官回乡。归乡后的生活太过清闲,他就创办了一家洋务公司,指望能发点洋财,结果钱没赚到,反倒赔了个底掉。

生意场上遭遇滑铁卢,平日不往来的嗣子又传来让他着急上火的消息:陈独秀和原配之妹高君曼在一起了。

初闻消息,陈衍庶直接气得下不来床。平日里陈独秀闹革命、宣扬新思想,他虽然不理解,也并未大动肝火,心里还认这个嗣子。如今陈独秀和结发妻子同父异母的妹妹相爱,简直是伤风败俗,有辱门风。

再也忍不了的陈衍庶,将陈独秀赶出家门,对外宣称两人再无关系。

对此,陈独秀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干脆携高君曼私奔到上海,在那里过着甜蜜蜜的同居生活。

生意失败了,和嗣子又断绝了关系,陈衍庶的晚年好不凄惨,最终落得个病逝停尸家中的悲惨结局。

而陈独秀和高君曼在上海过了几年甜蜜的生活后,陈独秀也因革命东奔西走,处境愈发艰难。尤其是“九·一八”之后,陈独秀再度入狱,之后虽被释放,晚年还是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

陈衍庶与陈独秀之关系,形同水火,彼此结局都有几分凄凉。反观张作霖,自从认陈衍庶为义父以后,官运亨通。

1908年,陈衍庶辞官回乡,张作霖正式发迹。靠着剿匪发了几笔横财,靠着这笔横财,他占土地、办商号、银号,成了东北的大地主、大财主。

之后他又办起了银行、企业。仅公开的资产来看,他投资或入股的企业就包括铁工厂、轮船公司、发电所、纺纱厂等。

至于没公开的财产,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和陈衍庶一样,张作霖不仅有钱,地位也很高,甚至远超陈衍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他打进北京,自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了国家最高统治者。这样的地位,自然是比陈衍庶四品大员的身份高上不少。

地位再高,再富有,张作霖始终没有忘记陈衍庶的恩德。算起来,正是有了陈衍庶的招安,才有了张作霖之后的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不过陈衍庶也是个妙人,即便和陈独秀关系闹得很僵,后来处境再艰难,也没有去找过张作霖。

倒是陈衍庶的一个侄儿,后来有一次到东北拜见张作霖,门卫死活不让进。陈衍庶侄儿一再要求,门卫通秉之后,张作霖急忙请其入府一叙。

入府后,两人聊起陈衍庶时,其侄儿告之张作霖,陈衍庶已于1913年病故。当谈及老大人病故之凄凉,张作霖感慨万千。

“今日之成就,全仰仗义父栽培。”

对陈衍庶和陈独秀那些事,他也无法评说。曾几何时,张作霖是极度羡慕陈独秀有一个如此了得的父亲。

可随着地位越高,见识越广,后来便羡慕不来了。

常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张作霖越是羡慕,陈独秀越想逃离,这便是人,个体不同导致选择不同。

后来张作霖走上了军阀这条路,陈独秀走上了革命这条路,同时在民国搅风弄雨,在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浓一笔。

而将二人串联起来的陈衍庶,也因这层关系备受关注。

不过由于陈独秀刻意回避、张作霖鲜少对外提起,两人这层特殊的关系湮没了近百年后,才渐而被世人提及。

后来知晓这段历史的人,都不免感慨。

“历史,还真是有趣!”

0 阅读:523

奇人看其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