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刺耳地响起,小兰的母亲接起电话,听到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妈,他又打我了!
我实在忍不了了!
”母亲心头一紧,却出奇地平静:“这次,你打算怎么办?
” 女儿的哭诉让她回想起过往的种种,每一次的介入,每一次的原谅,最终换来的却是女儿一次又一次的伤痛。
这一次,她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帮助女儿。
五年前,小兰风风光光地嫁给了阿杰,一个在工厂工作的工程师。
母亲在她出嫁那天,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女儿,记住,做人要有骨气。
” 那时的她,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并未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婚后三个月,矛盾初现。
阿杰要求小兰上交工资卡,理由是“家里的规矩”。
小兰自然不肯,争执中,阿杰第一次动手打了她。
小兰哭着给父母打电话,父母第一时间赶到,怒斥阿杰,婆婆也在压力下让步。
小兰看着低头认错的阿杰,心中暗喜:有个强硬的娘家真好。
第二次家暴发生在小兰产后。
因为婆婆给的红包太小,小兰和婆家发生了争吵。
阿杰再次动手,父母又立刻出面,把小兰接回了娘家。
母亲问她要不要离婚,小兰看着年幼的孩子,犹豫了。
之后,因为饭菜不合胃口、孩子上幼儿园等琐事,阿杰又三次对小兰施暴。
每一次,娘家人都会出面,阿杰也会道歉,小兰则一次次选择原谅。
直到第五次家暴发生,小兰再次向母亲求助,母亲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她没有像以往那样立刻赶来,而是在第二天打来电话,平静地问小兰:“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来吗?
”小兰一头雾水,母亲这才道出了原委:“因为我终于明白,再多的外力也保护不了一个不愿保护自己的人。
” 母亲的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小兰。
她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行为,每一次被打后都信誓旦旦地说要离婚,却又一次次心软。
她习惯了依赖父母,却从未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小兰想起自己的闺蜜月月也曾经历过家暴,但月月只给过丈夫一次机会,态度坚决地表示:“再有下次,我们就离婚。
” 从那以后,月月的丈夫再也不敢动手。
月月告诉小兰:“这跟娘家强不强大没关系,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态度。
” 小兰如梦初醒,她终于明白,真正的力量源于自身。
小兰擦干眼泪,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下了自己的“新生活守则”: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家暴的借口,原谅只有一次,学会独立,保持经济独立。
她给母亲发信息:“妈,谢谢你,我明白了很多。
” 母亲回复:“傻孩子,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但前提是你得先学会站直了腰板。
”
一个月后,小兰搬出了婆家,住进了自己买的小房子。
阿杰来找过她几次,但她态度坚决:要么改变,要么离婚。
半年后,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阿杰签署了保证书,夫妻二人重新开始。
小兰不再是那个只会哭着找娘家的小女孩,而是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独立女性。
生活仍然会有摩擦,但阿杰再也不敢对她动手,因为他知道,小兰已经拥有了真正的主心骨。
多年后,小兰对自己的女儿说:“真正的爱,不是永远站在你前面替你挡风遮雨,而是教会你如何在风雨中自己撑起一把伞。
” 父母的庇护终有尽头,唯有自强自立,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娘家靠山”不应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是激励我们变得更强大的动力。
毕竟,这世界上最可靠的靠山,永远是自己。
那么,您认为,在面对家暴时,是该寻求外力的帮助,还是应该首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