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香港和澳门的平稳回归,得益于毛主席做好的铺垫?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3-23 22:32:36

我们都知道,近代的中国充满屈辱,自从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开始,一段充满血泪和压抑的经历就此到来,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那时候的中国被列强瓜分,每一次的侵略战争之后,我不是割地赔款,就是挨了打还要陪笑脸。

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遭到破坏以及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还意味着领土主权的丧失,在和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整个香港先后被割让给英国,后续澳门又被割让给葡萄牙,台湾割让给日本,一瞬间的山河破碎带来了近百年的疼痛。

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百年的耻辱才得到了洗刷,大陆率先完成统一,港澳地区则是在一国两制政策的影响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平稳回到祖国怀抱。

建国初年的香港问题

经历过漫长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之后,新中国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正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战争的结束和新政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虽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我们所追求的领土主权完整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在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之后,部分地区的小规模战争依然在继续,要想保证中国的领土主权,有些仗不得不打,毕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香港,澳门依然像是被他乡禁锢的游子,难以回归。

10月1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之威影响下,广州获得解放,第五兵团顺势取得深圳。

此时此刻,被英国所占据的香港就近在眼前,按照正常的逻辑,军队完全可以跨过罗湖桥,以武力让香港回归祖国,但实际上并未这么做。

解放军之所以选择按兵不动,并非是自作主张,而是来自于党中央毛主席的决定。

作为曾经被割让的领土,自然不会让炮火轻易蔓延到此处,应当有其他解决方式。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关注到了香港问题,并且产生了十分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当下所做出的决策都应该以现在或将来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出发点,香港地区不同于大陆,因为归属性的不同,所以本身会产生一定争议。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就不能堂而皇之地采取统一措施,所以毛主席认为,对于香港应该采取特殊政策,最终给出的决定是“暂时不动香港”,让其维持现状。

与众不同的决策

我们不得不承认,毛主席的这一思想十分具有预见性,早在1957年4月28日,周总理在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毕竟对香港问题进行了阐述,表明了党中央的立场,承认香港是一个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其问题不能完全靠社会主义去解决。

就政策而言,香港和内地也是完全不同的,香港不能完全社会主义化,如果把大陆的政策照搬照抄到香港,那么是做不好的,毛主席和周总理觉得,香港要完全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这对于大陆来说也是有利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让香港保持原有的制度,将来也可以作为大陆和外界经济联系的主要基地,也可以通过香港所固有的企业吸收外资争取外汇,还可以实现与大陆的合作,整体带动国家的发展。

这一想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当时党内还存在少数人不太赞同,甚至存在一些急躁的情绪,认为香港问题应当得到立刻解决,否则就有可能夜长梦多,越发不利于领土主权的完整。

1959年,毛主席针对这种思想再次对香港问题进行了说明,他认为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暂时不收回,保持现状,另外还强调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就已经注定的,我们不急,目前的香港还有巨大的作用。

就这样,建国初期的香港和大陆之间迎来了按兵不动的和平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身为港督的葛量洪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是最早领悟毛主席意图的英国人之一。

他认为当时的香港遇到了最有利的局势,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与香港的贸易将会空前高涨,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和新中国采取友好的措施。

这算是双方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根据当时毛主席所给出的态度,“文汇报”也有过相关暗示,葛量洪对此判断为,北京对香港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只要抓住这个机会,香港的现存地位一定能维持很长时间。

很快,中国政府通过秘密途径给予了明确回应,暂且不动香港的前提是,原则上取消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废除了卖国条约,表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既定的事实,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对香港问题区别对待,灵活处理。

毕竟目前新中国才刚刚建立,国际上依然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面,比如美国敌对,操纵联合国在我国北大门干预朝鲜战争。

另外我国还需要面对台湾国民党的盘踞势力,对内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需要去修复,国民经济需要发展,一大堆问题亟待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认为应该审时度势,区别轻重缓急,集中力量解决更为紧迫的大事情,所以才决定在必然收复香港的情况下,暂时不动香港。

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可以以此为借口为所欲为,在传来的消息之中,周总理和毛主席也提出了“双方各自安好”的三大重要条件。

要想大陆暂时不动香港,港英方面首先必须保证,香港不能作为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基地。

居民不得进行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威信的活动,以及我国在香港的成员必须得到保护。

这些不算什么过分的要求,所以香港欣然接受。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周总理对香港问题再度进行了强调,表示对香港的处理是东西方战略全局的重要部分。

维持香港被资本主义英国占领的现状,并不能用简单的领土主权问题来衡量,全国解放之前决定不去动香港,从长期和全球战略上讲,并非是软弱,反而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地进攻和主权争取。

重要的铺垫作用

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之下,香港和澳门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别回归,之所以能够平稳过渡,离不开毛主席在当年的铺垫,建国初期“暂且不动香港” 和长期保持其制度的决定,完全可以称之为最早一国两制的雏形。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用武力征服香港,不仅意味着香港原有的经济贸易领先地位会被打破,也会直接影响中英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内而言,这是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破坏,强行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化,香港将不再是原来的香港。

从国际角度来看,英国也是早期承认新中国独立的国家之一,尽管香港是在不平等条约之中割让,但在双方没有交涉完成之前,依然是属于其他国家,如果此时贸然出击,定会影响双方的和平,造成国际关系紧张,可能让敌对的美国从中渔利。

所以按兵不动始终是最好的选择,一个国家的领土,两种处理方式,也为后来港澳问题的处理提供了经验,双方共同认识到,1997年的香港将会有一个稳定的交接,毛主席表示,到时候这件事情将会由后来人完成。

在毛主席的思想基础之上,邓小平同志接过了收回港澳的重要任务,因为有了当年的按兵不动,才有了1997年的和平交接,所沿用的制度,也是当年毛主席所提出政策的发扬和高度凝练。

伴随着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应,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到祖国,而基本制度不变的原则,也是对毛主席奠基作用的高度肯定。

后来的回归不仅是全国人民的希望,也是毛主席那一代人长久的期盼,就港澳问题而言,一国两制是最好的结局。

参考文献

[1]南哲.建国初暂不动香港的决策[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03):20.

[2]齐鹏飞.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暂时不动香港”战略出台始末[J].党史博采(纪实),2007,(13):4-8.

[3]余科杰.对“暂时不动香港”战略方针的历史考察[J].四川党史,1997,(04):11-16.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