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8月22日就是24节气中的“处暑”,处暑属于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位于立秋之后,处暑的到来也意味着“三伏天”的结束。之后的天气早晚将逐渐开始变得清凉,但是白天正午依然燥热难耐。这就是处暑主要的气候特点。那么随着季节和节气的变化,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应当多多注意饮食养生的调整,来更好更舒适更健康的适应新的节气环境。处暑的白天时候属于秋季中一个比较“燥热”的时间段,此时很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干咳,口鼻干燥问题。这就是中医养生中形容的:肺燥亏津的导致的。
因此,处暑饮食养生要学会“忌口”切记:3吃3不吃,润肺养阴,生津止渴!让我们的秋季不再“口干舌燥”“肺燥亏津”。
处暑养生3不吃:1:羊肉一到立秋以后,一些人就开始想着“贴秋膘”进补。不自觉地会去羊汤馆喝上两碗羊肉汤,吃点羊肉串。总觉得这是一种潮流,秋季进补就该吃羊肉串喝啤酒。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饮食方式。 元代营养学家:忽思慧著作《饮膳正要》中提到过:秋季燥热时,不宜多食羊肉。因为羊肉性温热,秋季燥热时食用可能加重体内燥热之象 让我们出现上火症状,从而伤及人的肺阴,诱发上呼吸道疾病。因此要忌口少吃或者不吃羊肉。
2:苦瓜苦瓜也是秋季不适合食用的食物之一。由于苦瓜之中含有一种自然产生的“苦味素”化学物质,它带有天然的苦味。而中医则认为五味之中苦味属燥,而苦燥对于津液和元气伤害又是很大的。
所以立秋处暑为了避免增加身体在秋季的燥热之气伤及肺阴,和对身体阳气的损害,也是要尽量避免吃苦味食物。在我国古代医书《金匮要略》也提到过“肺病禁苦”的说法,也论证了这样的中医观点。
3:生姜最后生姜也是不建议在秋季和处暑节气食用的,中医养生学《黄帝内经》中认为:生姜属于“燥热”之物,具有驱寒升阳作用,适合寒冷冬季驱寒暖身,或者是患有“风寒感冒”时食用,可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由于秋季本身气温气候忽冷忽热,多干燥闷热,此时如果再食用“生姜”只会“火上浇油”,让原本身体内的燥热热邪之气,更加旺盛,从而使我们的身体失去阴阳平衡,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因此入秋以后忌食生姜。
处暑养生3必吃:1:鸭肉清代著名医学家“王世雄”在他的医书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介绍过:鸭肉性凉,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适合在秋季燥热之时食用,以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
推荐食谱:白切鸭步骤一: 将鸭尾切去,撕去肥油,洗净控干水分。用8克酒搽匀鸭身,放姜片蒸1个小时。
步骤二:调制蘸料, 红辣椒切细丝。 姜切片备用。芝麻放干锅内炒香待用。香菜洗净切碎末。
步骤三: 将蒸好的鸭子取出,放凉后切块上碟。 淋上调味料,撒上香菜、芝麻、红辣椒即可。
2:酸梅汤南北朝时期,名医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其中提到了乌梅的药用及服用方法“伤寒烦热,水渍饮汁”,这种药用的乌梅汁,可以算作酸梅汤的前身。同时中医养生认为:秋季多燥热易伤人体肺气肺阴。适当的食用酸味食物饮品,也可以收敛肺气,生津止渴。因此处暑饮用酸梅汤,也有利于滋润秋季燥热气候环境,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推荐食谱:酸梅汤步骤一:将除干桂花、薄荷叶、冰糖外的其余材料倒入砂锅内,浸泡15-25分钟。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煮30分钟,关火后用煮豆浆的滤网或纱布过滤出汤汁。将过滤后的汤渣倒回锅里,重新注入600毫升清水,再次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过滤出汤汁,与第一次熬煮的汤汁混合后倒回锅里。
步骤二:加入黄冰糖,继续煮至冰糖融化,加入薄荷叶,再煮5分钟。 撒上干桂花,关火。放凉后放入冰箱冷藏,口味更佳。
3:银耳古代医书《中药大辞典》记载过,银耳可入药,味甘、淡,性平,具有滋阴生津,润肺养胃的功效。适合秋季干燥食用,可用于治疗痨嗽咳嗽,肺燥干咳,津少口渴,病后体虚等病症。
推荐食谱:银耳莲子粥步骤一:将银耳放入碗中,加入凉水浸泡20分钟,使其充分泡发。泡好后去掉银耳的根部,用手撕成小朵,撕得越碎越好,这样更容易出胶,莲子和百合也放入碗中,加入凉水浸泡20分钟左右。将泡好的银耳倒入炖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水的量要多一些,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30分钟。
步骤二:莲子泡好后,从中间剥开,去掉里面的莲子心。准备两个洗干净的梨,去皮后对半切开,去掉里面硬的部分。 银耳煮30分钟后,加入百合、莲子、梨、红枣和冰糖,搅拌均匀后继续炖煮1个小时左右,直到银耳变得浓稠,莲子和梨变得软烂。最后,加入一小把枸杞,搅拌均匀后即可关火。
我是大海美食文化分享传统美食与传统文化,如果您也喜欢本文,请顺便给作者点个关注,并将本文转发出去。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