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宰相赵季良(上):后唐自己送上门的外挂

川蜀牧老阎历史 2024-10-14 10:12:34

五代十国年间,晋国天祐十九年(922年),晋王李存勖因魏州人多有欠税,就问责都督府司录参军赵季良。

赵季良年轻时读书史,擅长吏治,很善于骑射。但是,如果不是之前不久的魏博兵变,魏博军也好,赵季良也好,都不会在李存勖管下。

赵季良是济阴人,是唐朝谷熟令赵胤的儿子,所以原本是在中原政权后梁出道。保义军节度使王檀闻其名,辟为节度推官,后来又被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叫去。魏博兵变就是杨师厚死后,后梁末帝想瓦解魏博军结果弄巧成拙造成的。司录参军这个职务其实是赵季良效力后梁年间杨师厚任命的,延续到了晋国。李存勖当时就召见过他,认为他有文武才略,授大理评事,仍任司录参军,充义胜都指挥使,军中谋议也多咨询他。

但显然李存勖对赵季良并不够了解。赵季良答非所问:“殿下何时当平河南?”

李存勖怒道:“你连督税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还敢干预我军事!”

赵季良答:“殿下正在图谋攻取,却不爱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怕河北也不是殿下所有的了,何况河南!”

李存勖被如此诅咒,却不但不生气,还向前移座表示感谢:“没有君这番话,我几乎失了大计。”从此重视他,让他参与决策,迁为兴唐府少尹,仍任司录参军。兴唐府就是魏州的升级版。

赵季良曾梦见手扶御座,自称是辅佐之象,从此常说天时人事,李存勖也很采纳他的话。

天祐二十年(923年),李存勖称帝,自称身为唐朝宗室延续唐朝,建立后唐,他就是后唐庄宗皇帝;同年也就是同光元年(923年),灭后梁,用实际行动给了赵季良答案,再授赵季良光禄少卿兼洛南水陆营田都制置使;同光三年(925年),庄宗又派军灭了西南的前蜀。

然而辉煌竟然只是昙花一现,第二年爆发兴教门之变,庄宗驾崩,叛军拥戴军界大佬李嗣源以庄宗养兄的身份继位,即明宗。

明宗新君上任,迁赵季良为太仆卿;新宰相任圜判三司,荐赵季良为盐铁判官。

先前灭蜀之战,是庄宗嫡长子魏王李继岌名义挂帅,任圜参与;后来李继岌班师途中得知生变,绝望自杀,是任圜带着灭蜀大军和平加入明宗。所以灭蜀之战,任圜是亲历者。他知道蜀地富饶,想从中抽取财物补充国库,于是遣赵季良为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官告国信兼三川都制置转运使,授检校户部尚书,出使西川军治所成都,加孟知祥为太尉、兼侍中、平原公。

孟知祥不仅没有参与灭蜀之战,甚至前线都没去,他能分到最大的蛋糕最大的原因是,他娶了庄宗的胞姐。

然而明宗和他没有血缘,他作为先帝的姐夫和先帝所任的节度使,该如何与明宗建立互信呢?

赵季良到后,孟知祥当即表示,输送原来前蜀府库的财物可以,租税是不送的。赵季良人在屋檐下,即使以前和孟知祥有交情,也吓得不敢言及自己完整的使命。

虽然孟知祥并没有完全配合,但也是同意了把蜀地金帛十亿运到洛阳,还是帮到了朝廷。

然而赵季良回不去了,孟知祥决定留下这位老朋友。

雅州刺史赵进来谒见顶头上司孟知祥,孟知祥觉得这人胆子挺大,想要杀了。原来当初兴教门之变缘起邺都兵变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赵进正是邺都兵变的带头人之一。孟知祥若是杀了他,便是为小舅子庄宗报仇。

赵进也不是真的胆大,也怕死。赵季良进谏:“庄宗末年,天下思乱,不只是贝州、魏州一处。您是国之懿亲,问责赵进、明正典刑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赵进既然自知必死还是投靠了我们,我们可以抚纳以观其后效。”救了赵进一命。

当时检校兵部郎中李昊随赵季良同去成都,明宗要孟知祥和赵季良授其榷盐、度支、户部之一的官职,但孟知祥长期不搭理,却累次上表奏请留赵季良为西川节度副使。明宗不同意,还派孟知祥的老朋友李严为监军入蜀。

孟知祥曾经赤着脚求情救过李严的命,但这次形势变了,他屡次给李严机会,李严却总是不上道,他只能含泪设局送走了这位老朋友,然后自行署赵季良为副使。天成二年(927年),明宗只能默认;等李昊辞归洛阳,孟知祥才辟他为观察推官。

孟知祥显然比庄宗更知道怎么使用赵季良,事无大小都与他参谋决议。赵季良从此倾心效力,为其心腹,相处融洽。如果赵季良稍有迟到,孟知祥就看着左右说:“副使怎么来那么迟?”然后与赵季良谈话终日,对赵季良言无不从。

天成三年(928年),明宗迁赵季良为果州团练使,由仆射何瓒代任节度副使。孟知祥藏匿诏书,秘密上表让赵季良留任,不获准,又遣将领雷廷鲁去洛阳请求,明宗只能默认,改何瓒为行军司马。何瓒虽然心里不爽,但耻于辞职,还是去成都赴任了。

赵季良通敏善谋略。很快,孟知祥就要问他如何处理和隔壁东川节度使董璋的关系了。

董璋原本是后梁旧将,也实际参与了灭蜀之战,因也是庄宗所任,同样要考虑和明宗的互信问题。孟知祥种种自作主张倒逼明宗默认事实,已经足够说明他有不臣之心了,怨不得明宗怀疑。而董璋也不是什么干净人。

但是真的要对抗朝廷,两位大帅也不是很有底。董璋遣人请求和孟知祥结亲,结为同盟。

两川相邻,彼此不是没生出过摩擦,孟知祥对董璋的印象并不好,也不想结盟,但是赵季良头脑清醒,指出应该结盟,拒绝朝廷拉拢。

于是孟知祥的女儿嫁给了董璋的儿子董光嗣,同时孟知祥请求朝廷罢免新任命的那几位怎么看都是来监视自己的节度使、刺史等。

长兴元年(930年),孟知祥派赵季良去东川军治所梓州结盟。赵季良回去复命后,对孟知祥说:“董公贪残好胜,志大谋短,终为西川之患。”

西川进奏官苏愿对孟知祥说朝廷要发大军讨两川。当时朝廷以夏鲁奇、李仁矩分别为遂州武信军和阆州保宁军节度使,赵季良对孟知祥说:“朝廷增兵二镇,张犄角之势,将有不测之祸。公处在亲贤之地,忠信却被怀疑,倘若失了先机,就祸不旋踵了。”孟知祥问对策,赵季良说:“我甲兵虽众,但势孤易动,唯有和董璋联合。”建议请求东川军帮忙,拿下遂阆二州,再两川合兵守住剑阁关,朝廷即使出兵,也没奈何了。

孟知祥依计而行。既然起兵了,也就不演了,本就和孟知祥有过节的何瓒被罢官软禁,郁闷而死。

明宗女婿石敬瑭统兵来讨伐,果然因为两川联军守住剑阁而无计可施,也就无法帮到被围的友军,结果西川军拿下遂州,夏鲁奇自杀;东川军拿下阆州,李仁矩再见。

石敬瑭本来就没有必克的决心,次年(931年),因为粮饷不继,烧营北归。

孟知祥还皮了一下,故意藏起军情吓唬赵季良:“北军渐进,奈何?”赵季良扣指说:“过不了绵州,必遁去。”孟知祥问其原因,赵季良答:“我逸彼劳,彼悬军千里,粮尽,能不遁吗!”孟知祥大笑,示以书信,从此很服赵季良的智慧。

孟知祥攻克黔州、夔州后,以赵季良为夔州宁江军留后。

这一次,在赵季良的帮助下,孟知祥完美处理了和董璋的关系,但下次,下下次,形势又不一样了。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