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河朔三镇出现了家族割据。本是平叛功臣的王武俊割据成德军自立后,擅自传给了儿子王士真;王士真死后,儿子王承宗也擅自继立。唐宪宗发兵讨伐,结果两败俱伤,各退一步,朝廷接受王承宗归顺,承认其节度使地位,王承宗派弟弟王承恭入朝奏事,并派二子王知感、王知信入京为人质。
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去世。在可考的儿子们都不在家的情况下,被《旧唐书》记载为王承宗最年长弟弟的王承元被推为继任,看起来顺理成章。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王承宗卒年四十岁上下,王承元却只有二十岁(也有十七、十八岁的说法),中间真的没有别的兄弟?
《王士真墓志铭》记载王士真有11个儿子,结合史料能精确到名字的有王承宗、王承系、王承迪、王承庆、王承恭、王承元、王承泰、王承通;另一位史书记载的王士真之子王承荣,则被女婿陈君赏墓志还原身世,应该是王士真的弟弟王士清的儿子。
王承系是唐顺宗女虢国公主的驸马,虽然被记载为王承元的弟弟,但王士真去世时,王承元才十岁,王士真墓志却显示王承系已经是驸马,所以王承系显然年长。根据墓志,可以得出王承系、王承迪分别是王士真的次子和三子。王承庆是跋扈军阀淄青节度使李师古的女婿,王承恭已能入朝奏事,都很可能比王承元年长,王承通排行不详,只有王承泰可以明确是王承元的弟弟。
所以王承元绝对不可能是王承宗最年长的弟弟,他是越过好几位甚至还在世的兄长才得以上位的。兄长们落选的原因可能是不在家,也可能是因为嫡庶有别。但是老王家的信息虽然比别家完善,却也没有完全合上。王承宗的母亲吴氏是魏博大将之女,而王士真的妻子是原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的女儿,后来王承元找人为吴氏撰写墓志时仅称其为王承宗的母亲,可见吴氏不可能也生了王承元,王承元是嫡母李氏亲生的可能性反而比较大。
元和十一年(816年),十六岁的王承元托兄长的福,被任为充镇冀深赵观察支使、朝议郎、左金吾卫胄曹参军,兼监察御史。李师古死后,弟弟李师道继任为淄青节度使,被朝廷讨伐。当时王承元就建议兄长出二千骑为朝廷助战。王承宗觉得年轻人懂什么,没有采纳,但此后王承元经常参与军务。
王承宗死后,成德军最初秘不发丧,诸将最初的想法是内部推举或寄希望于周边藩镇,是参谋崔燧与一些将领合计,假托王家老祖母即王武俊的妻子凉国夫人李氏之名,宣布由王承元继任。
当士兵们向王承元鞠躬时,王承元并没什么准备,流泪拒绝了,托言自己能不能继任节度使得问过监军宦官。但监军到后,也要求他接受推戴。在得到士兵忠于朝廷的承诺后,王承元才接受了,但只称观察支使的名义,不称留后,也就是不称代理节度使,并且秘密上表唐穆宗,请求朝廷派人接替;监军也上表奏王承宗病笃,以王承元权知留后。
穆宗下令安排节度使调任: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任成德,王承元以镇冀深赵等观察度支使、朝议郎、试金吾左卫胄曹参军兼监察御史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守滑州刺史、御史大夫、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义成节度使刘悟调任潞州昭义军,徐州武宁节度使李愬调任魏博等;并加成德军将士官爵,赐钱一百万贯、军钱百万缗,全部释放镇内囚徒,给孤独、残废不能自理者粟帛,派官监视王承宗葬事且务令周厚,下诏赠赙;封凉国夫人为晋国太夫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b60bd4eeebd903a98873e25ce53601f.jpg)
起居舍人柏耆前来宣诏时,成德军将领和相邻藩镇还在劝王承元继续割据。王承元与柏耆于馆驿召诸将告谕,诸将号哭喧哗。王承元劝他们接受朝命,说,当年李师道的部将挟持他对抗朝廷,导致李师道被朝廷讨伐,他们再杀了李师道投降。你们现在这样,是想让我步其后尘吗?他几乎哀求,哭泣下拜,并且把家财赏赐给士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d1daa4513e56eeef59967a16d69c3d.jpg)
身为准节度使,他竟然哭着请求手下放他走。十将李寂等十余人仍然坚持,王承元只能杀了他们,上表表示愿意入朝,加上宣谕使谏议大夫郑覃晓以大义,军中才安定。
很快,王承元领兵二千前往义成军赴任,成德军由王家世袭的年代暂时结束了。他的一些将吏想把成德军的器用财货带走,被他下令制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3b4202e506e61e6748966f42c3a490.jpg)
为了褒奖,王承元的四个兄弟和堂兄弟被任为刺史,另有四人被用为朝臣。
长庆元年(821年),因王承元请求入朝,穆宗以京兆府司录参军温造为太原镇州等道宣慰使;老太太凉国夫人入朝觐见,穆宗在宫内为她赐宴,还送了她很多礼物。
同年,成德军衙内兵马使王廷凑发动兵变,杀死新任节度使田弘正。王廷凑的曾祖父是王武俊的养子,这么算起来小年轻王承元还是他的爷爷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b54a85c7ab83840d6a9280fd23fbcd8.jpg)
就在诸镇节度使一同讨伐王廷凑时,卢龙、魏博也生乱,由于义成军与成德军接壤,朝廷担心成德军把王承元部下的二千成德军旧部也策反了,命鄜坊丹延节度观察等使韩充与王承元互换军镇。王承元途经长安时入朝,得到穆宗的赞许,也在一些场合被穆宗召见。
因为讨伐无果,长庆二年(822年),穆宗不得已以王廷凑为成德军节度使,复其军中将士官爵,以兵部侍郎韩愈为宣慰使。王廷凑以甲士招待示威,韩愈发挥口才,说,你们看看才走了没多久的王承元,因为他愿意归顺朝廷,所以他二十岁就能当节度使……
王廷凑担心甲士们听得心动再行动,麾出甲士。韩愈趁机说服他放过被其围困的深州刺史牛元翼。
就这样成德军被山寨王氏世袭了,那么正经王氏又如何了呢?
这一年,王承元又被调任为凤翔陇州节度观察等使。由于凤翔地势平坦,吐蕃经常轻易入侵。王承元占据战略要冲,在汧阳县西北八十里建造堡垒,分兵千人防守,穆宗赐堡垒名为临汧城,又封王承元为岐国公,累加检校左仆射;王承元还在凤翔城东造了一座城,安置路过凤翔的商人和保护受到烽火惊扰的居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90530c7e121fadc81320e8fdc82219d.jpg)
长庆四年(824年),新帝唐敬宗大赦天下,因为王承元是主动归顺的节度使,树为典型,规定此类节度使若因本道债务、非法之事被诉,则不得受理,并各与一子正员官。
同年,吐蕃一十九人来投降,王承元各赐衣一袭。
唐文宗太和(827年—835年)初年,凉国夫人去世,文宗下诏表彰了王武俊的功劳,供给仪仗安葬。太和年间,王承元奏称:应管兵三万人,内军一千五百骑,请求再添置一千五百骑,请度支给衣粮草料。
王承元累加检校司空、御史大夫,太和五年(831年)入朝,改检校司空、青州刺史、充平卢军节度使、淄青登莱观察等使。平卢军就是原来李师古、李师道的淄青军,这时候已被一分为三分出了郓州天平军和兖州兖海军。
当时,全国几乎都出现食盐垄断,平卢军尚未受到影响,王承元请求将盐的生意交给朝廷处理,不仅获准,还被推广到分出来的天平和兖海两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5716fbc6a7a47ec3aa4862293f6f21c.jpg)
太和六年(832年),王承元奏称上缴治下五州两税共一十九万三千九百八十九贯。淄青自从反正后从未有两税上供,自此恢复。
王承元宽容谦和,不管在哪个藩镇,都能把军民治理得很好。
太和八年(834年),王承元卒于平卢节度使任上,追赠司徒;开成元年(836年),文宗下诏褒奖王承元等元和年间归顺朝廷之功,赐一子正员官。
王承元只活了三十四岁,但他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