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发家史:一天赚8套北京四合院!没有游戏就没有英伟达

小婕评综合 2024-11-25 22:40:46
导读

英伟达的成长之路可谓是跌宕起伏,从差点倒闭的小公司到如今的科技巨头,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游戏产业如何为英伟达的崛起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这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想知道英伟达是如何把游戏和AI结合在一起,形成今天的成功模式?接着往下看,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英伟达的成长之路

在讨论英伟达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它的创始人黄仁勋的经历。

黄仁勋于1993年创立了英伟达,那时他和另外两位合伙人主要还是在摸索阶段,最初的目标是开发一款能够提升3D游戏表现的显示芯片。

1995年英伟达推出第一款产品NV1,然而市场反馈却相当冷淡,主要原因就是它和微软当时的标准不兼容,导致很多游戏根本无法运行这款显卡。

公司差点因此倒闭,黄仁勋也因此受到很大压力,不得不四处筹款以维持公司的运营。

最终他成功说服了一位投资者给英伟达注入了200万美元的资金,勉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之后英伟达迅速调整了研发方向,在1997年推出了兼容Windows的新一代产品,并且在1999年发布了Gforce 256,这款显卡不仅在性能上大幅领先当时的竞品,更重要的是它首次提出了GPU的概念。

Gforce 256的发布标志着显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英伟达也凭借这款产品奠定了自己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截至目前为止,英伟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从当初差点倒闭的小公司成长为市值超过25万亿人民币的科技巨头,这其中当然有很多波折和不为人知的辛酸,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游戏这个行业为英伟达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即便在今天,英伟达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依然是游戏显卡,根据最新财报数据,英伟达上个季度收入为2500亿人民币,净利润1400亿人民币,这个成绩已经相当惊人了,但如果只看游戏这一块业务,它的收入占比依然不及AI业务。

根据英伟达自己的描述,游戏相关业务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AI业务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一年也能为公司贡献百亿美金左右的营收。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个以科技著称的公司,它的游戏业务反而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慢慢分析。

要明确的是,英伟达虽然是一家芯片公司,但它所生产的显卡本质上就是一款专门用于图形处理的芯片。

显卡越强大,意味着它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越多的数据,对于玩家来说,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游戏体验。

因此在3D游戏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显卡厂商和游戏开发商之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游戏开发商需要显卡来渲染他们制作的游戏场景,而显卡厂商则需要游戏这个市场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有资金投入到新一代产品的研发中。

AI训练的新篇章

正是因为这种微妙的关系,让英伟达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游戏这个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想要进一步壮大规模,就必须开辟新的领域,而AI技术的发展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201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Geoffrey Hinton(辛顿)带领团队在ImageNet(图像识别大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使用的是英伟达的GPU(图形处理单元),在整个比赛中取得了高达25.7%的准确率,这个成绩在当时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Hinton教授曾经表示,如果没有英伟达提供的GPU,他根本无法完成这样复杂的训练任务,因为单靠CPU(中央处理器)根本不够用。

正是这次比赛中GPU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性能,让整个深度学习领域意识到,原来AI训练可以这么高效!从此大家开始把目光转向GPU,甚至可以说,Hinton教授和他的团队用英伟达的GPU开启了AI训练的新篇章。

游戏对AI发展的贡献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英伟达而不是其他公司呢?

坦白说,其他公司确实也有生产GPU,但它们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为3D游戏服务的阶段,并没有像英伟达一样将目光放得如此长远。

我们前面提到过,英伟达在创立初期主要还是在摸索阶段,其实那段时间他们做出的很多决策都相当冒险,比如在2006年推出CUDA平台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CUDA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GPU进行计算,而不必再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CPU。

对于当时以3D游戏为核心业务的英伟达来说,这无疑是在放弃一部分已经稳定收入,去追逐一个未知的新领域。

但黄仁勋和他的团队却坚定地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而且从长远来看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

果然,在之后的几年里,AI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让所有人感到震惊,而其中GPU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AI训练中使用GPU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

而其中又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使用英伟达品牌显卡,因为这家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GPU市场,可以说,如果没有英伟达,AI技术可能还停留在让人失望的阶段。

有趣的是,当我们去查阅一些资料的时候会发现,关于AI技术的发展,有这样一段描述:

“AI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进程并不算太长,但如果从整体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还是走得相对平稳的。”

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话,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东方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游戏市场。

根据统计数据,东方大国游戏市场在2022年的总规模已经达到4978亿元人民币,相比2021年增长了9.2%,增速虽然不算快,但依然相对平稳。

而在这4978亿元中,有将近700亿元是来自于PC端的游戏,这部分收入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在线竞技类游戏贡献的,而这些在线竞技类游戏背后又离不开高性能的显卡。

如果我们把视线再往前延伸一些,就会发现从2006年CUDA平台推出到2012年Hinton教授团队在ImageNet上取得突破性成绩之间整整经过了6年的时间。

这6年里,国内外无数个研究团队都在用CUDA进行各种复杂计算任务上的尝试,其中就包括很多做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团队,可以说正是这6年的积累,让大家意识到用GPU进行AI训练是多么高效的一件事情。

而回过头再看这6年,东方大国游戏产业也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PC端和主机平台上的表现,可以说是节节攀升,如果把这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东方大国AI技术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得相对平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游戏这个市场作为支撑。

根据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东方大国AI市场在2022年的规模已经达到了700亿元人民币,而根据专家预测,这个市场在2023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从数据上看,它的发展势头同样不算特别迅猛,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你就会发现,这个行业已经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

而根据同样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这700亿元中,有31%的收入是来自于GPU。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游戏这个市场,可能就不会有今天AI技术的发展。

不管大家是否愿意承认,这就是现实,而这种现实也在不断激励着我们去创造更多奇迹。

结语

英伟达的成功绝不是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把握。游戏与AI之间的微妙关系,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发和猜想。你觉得游戏真的对AI发展有这么大的推动力?或者你对英伟达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别忘了点个赞支持一下哦!

1 阅读:20

小婕评综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