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蔷薇科的木本植物,形态多样,通常为小乔木,高4-10米,树皮紫红色,叶片呈弧形或椭圆形。梅花的花蕾是在早春先于叶开放的,其花色丰富,从白色至粉红,深红,花萼多变,有红褐、绿色或紫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色或紫红色,乌黑色,无毛,味酸甜苦,可用于食用或药用。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两侧微扁。花期在冬末春初,果期为5-6月。梅花不仅是武汉市的市花,还是湖北省的省花,1983年武汉市开展了市树市花的评选工作,最终确定了水杉为武汉市的市树,梅花为武汉市的市花。而湖北省的省树也是水杉。
梅花为什么能够当选武汉市的市花呢?这首先归功于武汉梅花的栽培历史悠久,而且武汉的土壤是比较适宜梅花的生长的。武汉的土壤类型包括黄棕壤和棕红壤,这些土壤肥力适中,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比较适合梅花的生长。武汉的气候条件也适宜梅花的生长。梅花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气候环境,且耐寒性强,能够在较冷的环境中生长。因此,武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梅花的生长和栽植。正是这些气候与土壤条件的原因,梅花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其长江两岸的野生梅花特别繁盛。
正是因为湖北省与武汉市栽培梅花的历史悠久,所以湖北省与武汉市一直都被誉为“梅花的故乡”。唐大诗人李白曾在一次游览了黄鹤楼之后,写下了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黄鹤楼闻笛》的诗歌:“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来赞美江城武汉的黄鹤楼与梅花。到了南宋时期,武汉一带的居民已经体会到了梅花的观赏与药食的作用后,就开始了大规模栽培梅花,明清时期,黄鹤楼、卓刀泉、梅子山、磨子山等地就都已经是文人墨客的赏梅佳处了。梅花为什么能够得到湖北人特别是武汉人的喜爱呢?
梅花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梅花的花期正值寒冬与早春,它象征着湖北人与武汉人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与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集体性格一脉相承的,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品质,也与武汉的城市精神相契合的。还有的就是梅花在每年一二月份最寒冷的时节开放,而这个时节绝大多数花卉还在冬眠中蓄精养锐,而梅花却傲雪而开,就是因为梅花的这种风格以及梅花在武汉市的广泛种植,所以在1984年武汉市结合市民投票、专家论证和人大审议等程序,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正式确定梅花为武汉市市花。
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汉市花梅花现在在武汉市的受欢迎程度为何不如后来者樱花呢?历史上武汉人包括全中国很多人对樱花这种花卉是有些误会的,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觉得樱花是日本的土生花卉,在骨子里就有一种抵制情绪,但由于后来国家的正面引导,樱花是我们中国的原产土生花卉,日本的樱花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这使得国人来了个180度的拐弯,从骨子里抵制樱花到骨子里喜爱樱花。而且观赏樱花相比观赏梅花在气候上更适宜,在游览观赏时间上正好吻合,特别是樱花相比梅花,色彩上更鲜艳,季节上更是春光明媚,是游客们天生的出游季。
武汉是一座非常利于樱花种植与栽培及观赏的城市,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其年均降水量达到1260毫米,形成了湿润的小气候,有利于樱花的生长。此外,武汉有166个湖泊,这些湖泊像“天然加湿器”一样,保持了春季相对湿度在75%-85%,避免了樱花因干燥而提前凋谢的情况。武汉市栽植樱花还有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的积极指导,帮忙攻克了樱花嫁接技术,培育出耐高温的“汉樱”系列,这使得樱花在武汉的种植更加广泛。武汉还将樱花植入城市基因,如长江主轴规划要求每公里必有樱花带,地铁2号线打造“樱花专列”,这些措施都使武汉樱花“抢”了武汉梅花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