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是明朝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这一年是崇祯十七年,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位的第十七年,也是最后一年。这一年刚过了春节,北京地区便刮起了猛烈的沙尘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如此诡异的天气和动荡的局势交织在一起,使得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末世气息。
就在这一年的年初,纵横中原数省的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入关中重镇西安,并在这里正式建国称帝,定国号大顺,年号永昌。随后他又亲率主力渡黄河北上,兵分两路直扑北京,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大顺军进入山西后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山西各地州府闻风而降。李自成除了在宁武关遇到总兵周遇吉的激烈抵抗损失惨重外,再无任何阻碍,顺利地拿下了省城太原和大同、宣府等重镇。眼看着大顺军离北京越来越近,朝中群臣惶惶不可终日,再傻的人也意识到大明朝看来是要完蛋了。很多人已经私下准备后路了,有人打算逃走,有人准备投降,有人打算归隐。
当然也有一些忠臣仍然不放弃希望,还在苦思冥想退敌之策。大部分忠臣想到的无非都是死守北京,同时紧急呼叫援军支援,毕竟大明有经验嘛。当年景泰年间的北京保卫战和崇祯初年的北京保卫战不都打赢了嘛。
只有一个名叫李明睿的官员保持了难得地清醒,早在正月初三,李明睿就劝崇祯帝放弃北京,尽快南下去南京,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南北两京之一,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当时李自成还在西安大摆庆功酒呢,如果这时候离京南下,是完全可行的,毕竟华北平原还在明朝控制下,不管是走运河还是陆路,都没问题。
可是崇祯帝犹豫不决,没有采纳李明睿的建议,说白了他有两个顾虑,一是抱有幻想,认为明军能够击败李自成,取得第三次北京保卫战胜利;二是崇祯耍滑头,他其实也想离开北京南逃,可一旦南下势必会背上丢弃祖宗江山社稷的骂名,丢弃祖宗长眠的明十二陵,这罪名太大了,崇祯承受不起这压力,他想走却又不敢自己提出来。
他的真实想法是想让群臣哭喊着联名请求他尽快南下,最终他迫于无奈,不得不勉为其难,接受南迁的建议,这是百官的呼声,朕不能不听啊。
问题是你皇帝老子都不想承担骂名,我们大臣也不傻,我们为什么要主动把骂名揽到自己头上呢?
结果就是崇祯一次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对策,一次次无果而终。皇帝耍滑头,大臣老油条,谁都不想主动说出南迁的话。崇祯眼巴巴看着大臣们,希望他们主动站出来劝皇帝陛下为了江山社稷,立即迁都南京。而大臣们也是眼巴巴看着崇祯,希望他主动站起身宣布,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立即迁都南京。
谁都不说那句话,时间就这样在无声的扯皮僵持中一天天过去,眼看大顺军马上就要打到居庸关了,李明睿急火攻心,再次上书崇祯帝。这次他换了思路,请求崇祯派人护送太子前行赶到南京监国,天子在北京指挥保卫京师之战,太子在南京坐镇协调支援,看起来是两全其美。
当然还有一个最坏打算李明睿不敢说,那就是万一北京失陷,崇祯帝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好歹太子还在南京,大明朝也不至于群龙无首,方寸大乱。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多留一条后路。
相比崇祯帝前往南京,让太子去南京监国虽然不如前者好,但毕竟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可这个建议一提出来,朝野上下瞬间便炸锅了,可以说是群情激愤,对李明睿展开了猛烈地人身攻击。
大学士陈演跳出来攻击李明睿妖言惑众,蛊惑人心,公然唱衰大明,大敌当前不思守城退敌,反而蓄意分离皇上骨肉,这分明是给李自成递刀子,请问这究竟是何居心!
给事中光时亨也站出来抨击李明睿,随后他说了一句话令崇祯帝脸色为之一变,看李明睿的眼神瞬间充满了敌视憎恨。
那么他究竟说了句什么话呢?
不得不说光时亨这小子确实厉害,只说了一句“陛下可否记得灵武故事”便四两拨千斤,击败了李明睿的所有苦心。
这“灵武故事”又是什么梗呢,崇祯为何听了脸色立即大变。
说起来,这牵扯到唐朝的一段往事。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安史叛军长驱直入连破洛阳、潼关、长安,唐玄宗连夜领着一些亲近之人逃出城外。不久后众人行至马嵬驿,发生了军士哗变,这就是著名的“马嵬驿事变”。哗变的军士鼓噪着杀了宰相杨国忠,又逼唐玄宗赐死了宠妃杨贵妃。哗变事件平息后,唐玄宗在护驾军队的保护下逃往四川,而太子李亨一行人却离开大部队,掉头北上去了灵武(今宁夏灵武市)。不久,太子李亨在群臣拥戴下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远在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这就是典型的先斩后奏了,我先即位了再通知你,而唐玄宗看到诏书,就算再愤怒也无可奈何,只能就坡下驴派人送去旨意对李亨好生安慰,勉励他好好干,早日平定叛乱中兴大唐。
父子俩至此分道扬镳,再也回不到当年的父慈子孝了。几年后李亨收复长安和洛阳,将唐玄宗接回长安居住,但形同囚禁,毫无自由可言,最终孤苦伶仃的唐玄宗在孤独寂寞中凄惨死去。
光时亨把这段历史抛出来是几个意思,简直再明白不过了,分明就是拿唐玄宗父子反目的事儿来影射崇祯父子嘛。而唐玄宗父子反目的导火索是什么?不就是太子北上灵武单干嘛。
而你李明睿这时候居然要让太子前去南京监国,你这是安得什么心?后面的就不好说出口了,如果崇祯击退李自成,保住了北京,身在南京的太子也很有可能会和老爹分庭抗礼,参考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另起炉灶的经验。如果李自成击败了崇祯帝,打进了北京,那南京的太子铁定另起炉灶了。反正不论成败,崇祯都是最大的输家。
这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崇祯本来就刚愎自用,猜忌多疑,这下更加疑神疑鬼了。是呀,你李明睿这是几个意思?你这是要挑拨我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吗?
崇祯帝很生气,这条建议也就被毙了,太子依旧留在宫中,哪儿也不能去,他坚信北京一定能守住,区区几个毛贼他不怕。其实就算这时候他同意太子去南京,十有八九也走不掉了。因为李自成自渡过黄河后便兵分两路北上
崇祯帝很生气,这条建议也就被毙了,太子依旧留在宫中,哪儿也不能去,他坚信北京一定能守住,区区几个毛贼他不怕。其实就算这时候他同意太子去南京,十有八九也走不掉了。因为李自成自渡过黄河后便兵分两路北上,他自己带领主力走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原、大同、居庸关一线前往北京,另派大将刘芳亮等人率领偏师绕道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从南面包抄截断崇祯帝南逃之路。
两路大军形成钳形攻势,一步步逼向北京,南逃的大门已经彻底关闭,此时再想突围南逃无异于痴人说梦。最终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内城,崇祯帝突围失败,绝望中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朝轰然倒塌,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
两大军形成钳形攻势,一步步逼向北京,南逃的大门已经彻底关闭,此时再想突围南逃无异于痴人说梦。最终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内城,崇祯帝突围失败,绝望中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朝轰然倒塌,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崇祯听从李明睿建议,把太子送往南京监国,那么1644年以后的历史会不会改写呢?不妨可以脑补一番嘛。
看太子那个蠢样也抗不了清啊!80多岁了竟然还带着儿孙去找康熙自己承认,结果全家被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