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特别重视葬礼,认为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活着时一样周到。古代人相信,对待去世的亲人要像他们还在世时那样尊重。为了让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过着和生前一样的日子,后人们会尽力把死者生前使用的东西一起葬入墓中。如今,这种思想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不过现代人已经不再把值钱的东西埋进墓里,而是选择用生前经常使用的普通物品来陪伴逝者。
古代人对墓葬非常讲究,特别是皇帝们,他们的陵墓往往修建得极其豪华。很多皇帝一登上皇位,就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打算。秦始皇嬴政就是典型例子,他刚当上皇帝不久,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陵墓了。《史记》记载,秦始皇刚当上皇帝时,就下令在郦山建造自己的陵墓。当时,他调集了超过70万人参与这项工程,场面十分浩大。秦始皇在建造陵墓时,搜罗了大量民间的奇珍异宝来装饰,这为后世帝王大规模修建豪华陵墓树立了奢侈的榜样。古人这种厚葬的习俗,恰恰为今天我们探究历史、分辨真伪提供了重要线索。那些数量庞大的随葬物品,每一件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轨迹。有些人总想通过挖坟掘墓一夜暴富,幻想能借此飞黄腾达。不过现在,敢打这种歪主意的人已经很少了。盗墓可不是随便挖挖就能搞定的事,不是拎着铁锹乱挖一通就能找到宝贝。有些古墓里藏着各种陷阱和机关,稍不留神就可能把小命搭进去。就像司马迁说的秦始皇陵那样,里面可是危机四伏。他让工匠制作了带机关的弓箭,只要有人靠近就会自动发射。了解古墓的结构布局是盗墓行动能否得手的关键因素,不过就算掌握了这些信息,实际操作起来也绝非易事,远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搞定的事。举个例子,司马迁在《史记》里详细描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可就是没人敢去挖。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们最终都难逃一死,但司马迁却能够详细描述陵墓内部的情况,这让人不禁好奇他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翻阅历史书籍,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要数司马迁写得最具体,他是这样描述的:穿过三重地下水,铺设铜层建造墓室,宫殿楼阁、官员雕像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都搬进去存放,塞得满满当当。秦始皇陵建造时,工人们从地面不断往下挖,直到挖到地下水层,再用铜水浇灌封死,最后才把棺材安置在里面。
这座建筑的布局完全模仿咸阳城,里面埋藏着秦始皇生前搜罗的所有珍贵宝物。这么多珍贵的陪葬品,肯定会吸引不少贪婪之徒。为了防止陵墓被盗,工匠们精心设计了许多防盗装置。司马迁在书中是这样写的:他命令工匠制造了带有机关的弓箭,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自动发射。这些机关设计得非常精巧,只要有人不小心碰到,就会立刻射出弩箭,直接攻击那些闯入陵墓的人。事情还没结束,关于内部的结构,司马迁还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通过机关相互流通,上方布置天文景象,下方呈现地理风貌,用美人鱼的油脂做成蜡烛,能够长时间燃烧不熄灭。
传说秦始皇的陵墓中,用水银模拟了江河湖海的景象,还设计了机关让这些"水银河流"循环流动。墓室顶部描绘了星空和地理,更神奇的是,据说用人鱼油脂做的灯可以一直燃烧,永不熄灭。然而,这并非全部。那些参与陵墓建造的工匠们,对内部构造了如指掌。为了防止他们泄露秘密,在陵墓完工后,这些工匠无一幸免,全部被活埋在了陵墓之中。葬礼结束后,有人提到工匠们设计了机关,负责陪葬品的人都知道这些秘密。为了防止消息泄露,重要的陪葬品安置妥当后,工匠们被关在了墓室内部,外面的门也被封死,所有参与陪葬的工匠和随从都被困在里面,再也没有人出来。既然这些工匠都没能活着出来,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里面的具体布局的?难道他亲自进去过?实际上,秦始皇陵自完工以来几乎没人进去过。司马迁虽然是位学者,但他也没办法亲自进去查看。
他之所以对内部结构了如指掌,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司马迁和秦始皇的时代相隔不算太远,他通过查阅秦朝的历史记录,加上从当地百姓那里听来的传闻,了解到了秦始皇陵墓的建造情况。秦始皇陵的修建可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整个过程断断续续花了4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参与建造的工匠换了一批又一批。那些被埋进陵墓的工匠,只是最后参与收尾工作的那部分人。那些被替换下来的工匠,肯定对内部结构了如指掌,通过私下议论,消息传到司马迁耳朵里也很正常。
第三点,秦始皇陵在动工前,肯定要先画好设计图。西汉初年,丞相萧何曾下令要好好保管秦朝的重要档案,这些档案里很可能包含了秦始皇陵的设计图纸和建造方案。作为那个时代的史官,司马迁要看到这些图纸并不困难。司马迁没机会亲自进到秦始皇陵里面,所以他对陵墓内部布局的描写可能并不完全靠谱。身为一名文史工作者,司马迁在编写历史著作时,难免会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联想。因此,他对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记载,很可能也加入了一些个人想象成分。
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记载,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大规模修建陵墓的风气还很流行。西汉的皇帝们给自己建陵墓时,肯定也会参考秦始皇陵的做法。司马迁因此得以亲眼目睹西汉皇陵的规模,这让他对秦始皇陵的布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他在著作中详细描述其内部结构奠定了基础。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写史书时非常讲究真实可靠。虽然他本人没亲自去过秦始皇陵,但为了准确描述这座陵墓,他肯定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亲自找过那些曾经参与修建、后来被替换下来的工匠们了解情况。现代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的探测结果,部分印证了司马迁记载的真实性。比如,他们在陵墓中发现大量水银痕迹,这正好与司马迁说的"用水银模仿江河湖海"的说法相吻合。关于司马迁描述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真实性,只有等到整座陵墓完全开挖后,我们才能确认这些记载是否准确。
这条道路还远着,眼下我们只能耐心等待。至于要等到哪一天,谁也说不准,也许这辈子都等不到那一天。换个角度想想,在咱们还没法确保挖开秦始皇陵后能完好无损地保护它之前,让这座陵墓继续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下,恐怕是最保险的选择了。
他是胡说八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