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算出韩信会自折寿命40年,韩信斥其胡说八道,后果真应验

飒沓风华舞 2025-03-29 09:32:50

公元前196年,韩信一走进长乐宫,就被十几名宫女团团围住,她们同时用尖锐的竹签刺穿了他的心脏。韩信来不及躲避,瞬间鲜血喷涌,当场毙命。临死前,韩信满心不甘:“当初要是听了蒯通的建议,哪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到头来竟死在女人手里,这难道不是老天爷的安排吗?“蒯通曾经担任韩信的参谋。韩信当上齐王后,蒯通曾建议他脱离汉王自立,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那时韩信兵强马壮,占据有利形势,想要成就霸业轻而易举。但他始终记着刘邦对他的重用和信任,一直犹豫不决,最终没有背叛刘邦。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一阵后怕:要是韩信当初采纳了蒯通的计策,哪还有现在他建立的汉朝江山!

年轻时的韩信,成天游手好闲,什么正事也不干,就喜欢带着把剑四处闲逛。有人建议他找份正经的差事,但韩信对谁的话都不当回事。没过多久,韩信的娘亲就去世了。他手头一个铜板都没有,只能匆匆忙忙把母亲埋了。打那以后,他就靠着到处讨口饭吃过日子。起初,邻居们看韩信日子过得艰难,都好心给他送些吃的。可日子一长,大家心里都不乐意了,渐渐地就开始对他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笑。韩信一怒之下,决定靠钓鱼谋生,但这哪有那么简单?看到韩信饿得都快站不稳了,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主动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就这样持续了将近两个月。韩信马上表态,日后必定好好报答这位老妇人。老太太不高兴地回了一句:“你一个大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我给你口饭吃是看你可怜,可不是图你将来报答我什么。”韩信一听,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感到非常尴尬。

不过,这还不是韩信经历的最糟糕的情况。那天,韩信正在街上溜达,忽然被一个卖肉的汉子拦住了。那人大声嚷嚷:“瞧你整天佩着剑,其实是个怂包!有种你就拔剑杀了我,要是没胆量,就从我裤裆底下爬过去!”大家听了都哄堂大笑,纷纷嘲笑韩信。韩信看到这情形,没有跟人争辩,就像周围没人似的,直接趴下身子,从那个屠夫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这一回,所有人都觉得韩信是个没本事、又懒又怂的窝囊废,没人发现他实际上深谙用兵之道,是个心怀大志的军事天才。

陈胜和吴广起兵反抗秦朝后,韩信觉得机会来了,便先后投靠了项梁和项羽这对叔侄。然而,尽管韩信多次提出建议,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气之下,他决定离开项羽,转而投奔了刘邦,也就是后来的汉中王。起初,刘邦并未看出韩信有何特别之处,只让他担任了管理粮草的低级职务。韩信心里憋屈,趁着月色偷偷溜了。萧何听说后,连向刘邦报告都顾不上,立马跨上马就去追赶。经过一整天的追赶,萧何总算把韩信带了回来。他激动地对刘邦说:"大王,韩信可是个难得的人才,放眼天下都找不出第二个来。要是您只满足于当个汉中王,那确实不需要他;可要是您有雄心壮志,想要争夺天下,韩信绝对能帮上大忙,助您一臂之力。"刘邦采纳了萧何的提议,马上搭建高台举行仪式,正式任命韩信为大将,打算委以重任。

韩信从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一下子变成了军队里的副统帅,这样的好运气,别人就算费尽心思也碰不上!为了回报刘邦的信任,韩信迅速整顿军队,沿袭秦朝的制度,短短一个月内就成功收复了三秦地区,帮助刘邦重新掌控了汉中。此后,他还策划了“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十面埋伏”等著名的军事行动,成为后世兵家学习的典范。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觉得我能指挥多少士兵?”韩信回答:“大概十万吧,应该够用了。”刘邦接着问:“你最多能指挥多少士兵?”韩信毫不犹豫地说:“对我来说,那肯定是越多越好。”历史记载表明,韩信的这番话并非夸大其词。刘邦与项羽交手,十次有九次落败,而韩信对阵项羽,却是每战必赢。刘邦曾亲口承认:“指挥百万大军,攻城略地,战无不胜,我比不上韩信。”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韩信的立场直接决定了胜负走向。如果他投靠刘邦,汉军就能取得胜利;要是他选择项羽,楚军就会占据上风。凭借个人的才能,他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进程,甚至影响了整个天下的格局。这也难怪后世人们尊称他为"兵仙"。千年之后,司马光不禁感叹道:“刘邦能坐上皇位,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韩信的贡献!”汉朝能够夺取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邦讲信用、得人心。

韩信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卷入了一场造反的官司里。在古代,造反是最严重的罪行之一,不可饶恕。韩信一旦卷入这场风波,就注定难逃悲惨结局。公元前197年,代国的国相陈豨自称代王,公开起兵造反。刘邦打算亲自率军出征,出发前,他特意挑选将领,命令韩信也率领一支军队参与讨伐叛乱。那时候,韩信被解除了军权,降级为淮阴侯,被困在京城无法离开。韩信当时不知是还在赌气,还是真想趁机捞一把、在混乱中起事,总之他找了个生病的借口,推掉了刘邦给他的职位。很快,在京城的吕后收到了韩信一个家仆悄悄送来的消息。韩信和陈豨密谋联手起事,打算先假传圣旨,释放都城中的囚徒和仆人,接着带兵冲进皇宫,控制皇后和太子。韩信暗中策划,和手下家臣在夜里假传圣旨,打算赦免官府里的囚徒和奴隶,准备用这些人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一切安排妥当后,就等陈豨那边的消息了。这时候,韩信的一个门客犯了错,韩信把他关了起来,打算杀掉他。这个门客的弟弟得知后,立刻向吕后告发,揭穿了韩信要造反的阴谋。吕后心里一紧,赶紧把萧何叫到宫里,一起想办法应对。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采取稳妥的做法:先把韩信叫到皇宫里来,这样就能控制住局面,避免他的手下闹事,然后再决定怎么处理这件事。为了让计划看起来更真实,萧何特意跑了一趟淮阴侯府,使劲夸皇帝多么厉害,说陛下带兵打仗不到三十天,就把叛乱给摆平了,现在已经凯旋回京了。韩信已经被说动了一些,萧何又热情地拉他去参加庆功宴,要是拒绝,那就是驳了萧何的情面,也等于没把皇上放在眼里。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韩信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根本没得选择。韩信这一走,便永远留在了那里。那位被誉为“兵仙”的传奇人物,生命在35岁那年画上了句号。春天的时候,淮阴侯韩信在关中地区策划叛乱,结果导致他全家三代都被处死。

关于韩信的结局,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闻楚汉决战垓下时,刘邦为了催促韩信出兵,开出了优厚条件:承诺封他为"三齐王",意思是地位可与天、地、君王相提并论;还额外保证他享有"五不死"特权,无论面对天、地、君主,还是绳索、刀剑,都不会有性命之忧。因此,吕后在处死韩信的时候,为了避免触犯刘邦之前许下的诺言,专门让人遮住他的眼睛,把他头朝下吊在一口大钟里,然后派宫女用竹签把他扎死了。在处决韩信之后,吕后为了彻底铲除后患,紧接着又下令将韩信的父系、母系和妻系亲属全部诛杀。目睹韩信悲惨结局,萧何心中不忍,含泪说道:"我萧何除掉韩信,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打那以后,“成也靠他、败也靠他”这个说法就在民间传开了。

相传,鬼谷子曾给韩信看过命,说他原本能活到73岁,但由于犯了错误,自己折损了40年寿命,结果在33岁那年就遭遇了杀身之祸。说白了,韩信的结局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1962年1月末,在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讨论过这件事。他指出,韩信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缺乏政治智慧",这最终让他栽在了吕后手里。韩信在政治方面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首先,他跳过正常程序,直接请求册封赵王。在公元前204年,刘邦命令韩信和张耳带兵进攻赵国。韩信手底下就带着三千多刚招来的新兵蛋子,个个都没上过战场。对面赵王歇可不得了,足足二十万大军。要是真刀真枪地干起来,韩信这点人马怕是要被收拾得连渣都不剩。韩信仔细对比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后,想出了一个计策。他让汉军背靠河水布阵,又悄悄派出2000名骑兵。等赵军追赶汉军时,这些骑兵趁机攻占了赵军大营,还在营地里插满了汉军的旗帜。汉军被逼到绝境,士兵们个个豁出性命作战,连喘口气都不敢。这时赵军看到自家营地里到处都是汉军的旗帜,一下子士气崩溃,再也提不起战斗的劲头。韩信抓住机会,指挥汉军从前后两面同时进攻,赵军瞬间溃不成军。他们的主将被杀,连赵王歇也被活捉了。韩信用了一招“逼上绝路再反击”,轻松就把赵国给拿下了。打了胜仗后,韩信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战况,顺带提出了一个"小"请求——希望把搭档张耳封为赵王。那时候,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晕头转向,正焦头烂额之际,突然收到了韩信传来的胜利消息。刘邦的心情复杂极了,可以说是又气又高兴,五味杂陈。高兴的是,汉军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生气的是,韩信你算什么东西,封王这么大的事,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插嘴?刘邦虽然心里不痛快,但琢磨了一下当前的形势,最终决定接受韩信的条件,把张耳封为赵王。于是派出使者向汉王报告,并请求封张耳为赵王,以便安抚赵国。汉王同意了这一请求,便正式册封张耳为赵王。韩信如愿以偿达成了目标,可他和刘邦之间的嫌隙,也从此埋下了。

其次,他擅自撕毁了齐国和汉国之间的同盟协议,还导致了郦食其的死亡。在击败魏国和赵国之后,韩信接到命令继续向东推进,成功消灭了燕国,并着手准备攻打齐国。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抵达齐国边界时,意外发现刘邦早已派心腹郦食其前往齐国,经过一番游说,齐国已经同意归顺。韩信一看这情况,本打算带兵撤退,但他身边有个叫蒯通的谋士劝他别撤,说要是现在不打齐国,别人会觉得他这个将军连个读书人都不如,功劳还没人家大。韩信认为这个建议很对,于是直接背弃了齐国和汉国的合作协议,率领军队一路进攻,最终抵达了齐国的首都临淄城前。齐王怒火中烧,把所有气都撒在郦食其头上,直接下令把他扔进锅里煮了。韩信拿下齐国后,马上给刘邦发了封信。他先报告了胜利的消息,接着大倒苦水,说自己地位不够,管不住齐国人。最后他"好心"建议:"大王不如给我个代理齐王的头衔,这样我就能替您分担压力了!"刘邦读完信,火冒三丈:你擅自打齐国,害死了郦食其,现在居然还有脸来要功劳讨赏!张良和萧何看到刘邦发火,连忙上前劝阻,提醒他不要意气用事,现在唯一能帮他脱离荥阳困境的,只有韩信了。韩信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信里说得特别直白:堂堂男子汉,何必去当个假齐王?要当就直接当真的齐王!韩信觉得,我帮你打天下,你给我封地、让我当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对当时处境艰难的刘邦而言,韩信的这番作为,无异于明目张胆地胁迫。

第三、在刘邦处境艰难时,趁机索要土地。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说好,大家兵分四路一起攻打项羽。可当刘邦到了固陵,原本以为会有大批人马赶来会合,结果韩信和彭越却都没来,说好的支援落了空。不出所料,刘邦再次败在项羽手下。在撤退的路上,刘邦找来张良,让他帮忙分析失败的原因。张良回答:“眼下韩信和彭越虽然被封为王,但并没有得到实际的领地,所以他们作战时不肯全力以赴。如果大王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我们一定能打败楚军。”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把从陈地往东一直到海边的大片土地,划给了齐王韩信;又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盘,分给了梁王彭越。他们尝到甜头后,立刻出兵,把项羽困在垓下,彻底打败了他。韩信总把自己看作"国之栋梁",他的人生格言是"为懂自己的人赴汤蹈火"。不过,细看他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他每次出兵打仗、攻占城池,都是在和刘邦讨价还价,用战功换取自己想要的好处。

他从社会最底层一路奋斗成为威震四方的大将军,带领汉朝军队打下辽阔疆土,堪称所向披靡的军事奇才。作为手握重权的诸侯王,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格局,在战场上展现出的非凡才能更是让其他将领难以企及,被后人尊称为"兵仙"。他在短短四年内,从出陈仓到平定三秦,接着消灭魏国、擒获赵国、攻破代国、降服燕国、讨伐齐国,最终在垓下彻底击败楚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为后人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著名的战术故事。他立下大功,却终究没能躲过被整肃的悲惨结局。说到底,他只能在战场上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他对政治这事儿,实在搞不明白。因此,他这辈子只能做个英年早逝的军事天才,无法像张良那样,既能建功立业,又能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