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期间,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迫击炮连与第一团并肩作战,他们在黄土岭战役中用82毫米迫击炮精准打击,成功击毙了被誉为日军“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由于这一卓越战功,该连被晋察冀军区授予“黄土岭功臣炮连”的荣誉。这场战斗的指挥官正是杨成武将军。我军击毙阿部规秀后,日军咽不下这口气,打算偷袭杨成武的指挥部。谁也没料到,就在日军觉得稳操胜券的时候,却因为一个鬼子兵撒尿时的站姿暴露了行踪,导致整个行动泡汤。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杨成武1914年出生在福建长汀县一个贫苦的农家。他从小在县城上学时接触到革命思想,随后投身革命事业。1929年初,他参与了闽西古城农民起义,很快当上了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的队长,之后随起义军加入了闽西红军,从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1930年,闽西红军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杨成武先后担任红12师步兵连政委和红11师第32团政委等职,参与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他在龙岗战斗和黄陂登仙桥战斗中表现出色,被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誉为“模范团政治委员”。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结束后,杨成武被提拔为红2师第4团的政委。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红4团是一支久经沙场的英雄部队,有着深厚的战斗传统。它的前身包括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师团、南昌起义时的第25师第43团,以及井冈山时期的红四军第28团。无论哪个阶段,红4团都是战场上的一支劲旅,杨成武能够担任这支部队的政委,也充分证明了他的实力。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在长征过程中,毛主席多次指定红4团担任北上的先锋部队。在团长耿飙和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红4团一路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经历了湘江激战、乌江强渡、娄山关争夺等硬仗,多次建立战功,让敌人闻风丧胆。遵义会议之后,红4团在毛主席的亲自带领下,接连参加了四渡赤水和智取三县等战役。他们不仅打通了雪山草地的通道,还成功跨越了险峻的腊子口,为整个红军开辟了前进的路线。尤其是飞夺泸定桥和突破腊子口这两场战斗,更是被后人誉为军事史上的奇迹。1935年5月,红军为了抗日向北行进,抵达了险峻的大渡河。河水汹涌,两岸都是陡峭的山峰,根本看不到可以过河的地方,红军部队因为无法渡河而心急如焚。就在这时候,蒋介石命令薛岳和刘湘等人从南北两面夹击,想在大渡河南岸把红军彻底消灭,还狂妄地宣称要让红军重蹈石达开的覆辙。中央军委经过仔细考虑,决定从安顺场渡口过河。但红军到达后发现,这里只有一条船可用。如果只用这条船渡河,肯定会被后面的敌人追上。于是,军委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距离安顺场320里的泸定桥。泸定桥是大渡河上最后一个能渡河的关键点,红军如果不能从这里过河,中央和红军的处境将极其危险。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军委把夺取泸定桥的重任交给了红4团,要求他们必须在三天内赶到泸定桥。
泸定桥和安顺场之间虽然只有320里的距离,但路况非常糟糕,不仅坑坑洼洼、满是泥泞,还要面对敌人的重重阻拦。红4团出发的第一天,只前进了80华里,照这个速度,显然无法在三天内赶到泸定桥。5月28日清晨,红一军团紧急致电杨成武:“这次任务必须迅速果断地完成,你们要在这次行动中超越以往每天行军160里的极限。”有句老话说,当兵的首要任务就是听从命令,所以接到任务后,杨成武立即下令部队急行军。但那天晚上偏偏下起了瓢泼大雨,狭窄的山路被雨水冲刷得异常湿滑,战士们走几步就滑一下,没多远就摔一跤,整个队伍的前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面对这一局面,杨成武深刻意识到思想动员的关键作用。他强调:"红4团有着辉煌的战绩,我们必须坚决完成上级交付的使命,传承这份荣耀!"话音刚落,战士们齐声响应:"没错!我们决不能辱没红4团的威名,一定要圆满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结果,红四团的战士们不负众望,在次日清晨成功到达泸定桥,并以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的惊人速度创造了奇迹。到了泸定桥,本以为一切会顺顺利利,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桥面上只剩13根孤零零的铁链,下面就是咆哮的大渡河。更糟的是,桥头的泸定城被敌军死死把守,还有两支敌军部队正火速赶来增援。
时间紧迫,红4团的战士们必须在敌人到达前通过泸定桥。面对只有13根铁索的桥,他们该如何过去?杨成武和团长商议后,决定组建一支22人的突击队。在队长的指挥下,他们顶着敌人的炮火冲向桥头。就在突击队即将接近敌人阵地时,敌人在城门口点燃大火,试图阻挡红军进入泸定城。杨成武在桥这边目睹这一切,忍不住起身大喊:“兄弟们,冲上去!别怕,敌人撑不住了,赶紧冲!”在战士们此起彼伏的喊声中,突击队冒着烈火冲了上去,成功拿下了桥头。红军占领泸定桥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大部队顺利通过这座桥,成功跨过了险峻的大渡河。蒋介石原本打算南北夹击,在大渡河一带围剿红军,想让红军重演当年石达开全军覆没的悲剧,但这个计划最终彻底落空了。1939年10月底,日本华北方面军调集了两万多人,分成好几路,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北岳区展开了冬季“扫荡”。就在这时候,日本军队里有个叫阿部规秀的中将,他被誉为“名将之花”,被任命为独立第二混成旅团的旅团长,同时担任北线进攻八路军根据地的总指挥。阿部规秀先派出一名大佐,带领一支先遣大队和伪军,总共1000多人,进入早已有重兵驻防的涞源县城,打算调集大批兵力,对我们一分区的根据地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扫荡”行动。
11月3日,一分区的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收到消息后,马上安排作战计划。早上7点多,日军独立步兵第一营500多人到达三岔口,八路军游击第三支队的一部分士兵假装撤退,引诱敌人深入。等到又有200多名日军进入埋伏圈后,第3团的部分部队立即发动猛烈进攻,消灭了大部分日军。随后,第二团也投入了战斗,把残余的敌军逼退到雁宿崖西北方向的高地。就在同一时间,我军还成功将另一支约300人的日军部队引入了雁宿崖的峡谷之中。日本军队仗着自己人多武器好,打仗时特别大意,走路歇脚都不派人放哨,也不搜查周围环境,这种疏忽正好让我们找到了打击他们的好时机。敌军刚进入雁宿崖和张家坟一带,我军第一团的一支队伍就快速绕到山谷北面,堵死了鬼子的后路;第三团的一支人马把住了峡谷南面的出口;同时,第一、第三团的大部队从峡谷东边压过来,第二团和第三团的主力从峡谷西边包抄,对日军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瞬间,两百多挺机枪同时开火,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军。激战持续数小时后,日军主力基本被我们消灭。雁宿崖西北高地上的日伪军残兵也被逼入峡谷,最终被我们团团围住,全部歼灭。下午4点,随着杨成武下达总攻命令,我军彻底消灭了被围困的日军部队。
阿部规秀听到自己的部队被我们彻底消灭的消息,顿时火冒三丈。他立马决定在11月4号亲自带队,把独立第二混成旅团的第四和第二大队拉出来,坐着90多辆卡车直奔涞源县城,打算把我们一锅端了。聂荣臻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他得知日军第二混成旅团要行动的消息后,立刻让杨成武负责指挥。杨成武要带领第一团、第三团、第25团,还有游击第三支队和第三军分区的第2团,一起阻击日伪军。11月5日凌晨,日军部队逼近张家坟一带,我方游击第3支队第1团联合友军采取诱敌战术,将敌人引入包围圈;同时,第25团和游击第3支队分兵前往涞源县城的石佛等区域,对日军实施骚扰和牵制。当晚,日军主力抵达司各庄等地,却意外发现我方早已转移,计划落空。11月6日,日军在八路军游击队的巧妙引诱下,进入了黄土岭地区。黄土岭位于太行山北段,是一处山势陡峭的峡谷要道。杨成武抓住战机,迅速部署兵力,决定在上庄子至寨头之间的峡谷地带设伏打击日军。当晚,日伪军在黄土岭和司各庄一带扎营。由于日军一贯目中无人,行军驻扎时连基本的警戒哨都不安排。八路军抓住这一疏漏,趁着夜色悄然行动,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包围部署。
11月7日下午3点,日伪军的大部队逐渐进入了我军预先设下的埋伏圈。突然,密集的枪炮声响起,炮弹在敌军中爆炸。随后,八路军的第1团和第25团一部分对日军发起了正面攻击;第3团和第2团则分别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包围了敌人。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日军完全没有料到会遭遇我军的突袭,毫无准备,只能匆忙应战。战斗正打得火热,八路军第一团团长陈正湘举起望远镜观察战场。他注意到黄土岭东边有座小庙,庙旁站着几个穿黄大衣的人,看打扮应该是日军军官,正在那儿指手画脚地发号施令。陈正湘一眼就看出那地方肯定是敌人的指挥部,马上让炮兵连长把那儿当成炮轰的重点。几声震天动地的炮响过后,正在指挥的鬼子军官和那座小庙瞬间被炸得无影无踪。1939年11月21日,日本陆军省对外发布消息称:阿部中将刚发出战斗指令,一枚敌人的迫击炮弹就在他身边炸开。弹片击中了他的左腰和双腿,造成多处严重伤势。当晚9点50分,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因失血过多而去世,大陆战场上的英雄就此陨落。
一开始,我们部队并不清楚打死的竟然是日军里赫赫有名的阿部规秀,直到从电台广播里才了解到这个情况。毛主席立刻指示聂荣臻去核实这件事,并下令要嘉奖所有参与战斗的有功人员。聂荣臻经过调查确认后,就把这个好消息传达给了杨成武。八路军炮兵团打死了日本中将阿部规秀,这个消息传遍全国,让晋察冀边区的军民都振奋不已。没过多久,晋察冀军区为了表彰战士们,专门举办了一场庆功宴。大家原本想着能放松一下,和战友们聊聊天,没想到宴会当晚又出了意外。杨成武和战士们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忽然天空中响起了飞机引擎的轰鸣声。负责警戒的战士立刻高声提醒:“有敌机!有敌机!赶紧找地方隐蔽,做好防空准备!”杨成武和士兵们赶紧放下碗筷,抓起枪躲到一处土坡后面。没过多久,两架日本飞机慢慢从远处飞来,在村庄上空转了几圈就离开了。杨成武意识到这是敌人即将发动进攻的信号,立即命令部队在天亮前全部撤离。大家读到这儿肯定满脑子问号:鬼子飞机都在村子上空转悠了,说明他们马上要打过来了,可杨成武为啥偏偏命令部队等到第二天天亮前才撤?
事情其实很明白,杨成武对日军的打法很熟悉,他清楚鬼子向来不在夜里打仗,所以心里就有点大意了。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日军竟然一反常态,专挑晚上对晋察冀军区发动了猛烈的袭击。鬼子悄悄逼近村子时,站岗的哨兵马上察觉到了异常。他立刻开了一枪,向村里发出警报,然后急忙跑去指挥部,把这事报告给了杨成武。杨成武听到日军要在夜间发动攻击的消息,并没有乱了阵脚。他沉着地安排部队有条不紊地撤离。这次日军用了埋伏的招数,他们不光在南头村外面布下了封锁线,还派出大量士兵向村子内部推进。杨成武趁着天黑带人突围,但走着走着发现路边零散的士兵越来越多。一开始大家以为这些是和大部队走散的自己人,直到杨成武看见有个士兵在路边撒尿,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八路军的军纪极其严明,绝不允许士兵拿群众一针一线,更禁止任何有损形象的行为,因为军民关系至关重要。所以,当杨成武发现路边有个穿八路军制服的人随地小便时,他立刻断定这人绝非真正的八路军战士。
杨成武察觉到那些零散的士兵可能是日本鬼子,立刻对身边的警卫员喊道:"赶紧走,鬼子来了!"幸亏杨成武发现得早,这才让战士们躲过一劫。那些日本兵恐怕做梦都想不到,他们精心设计的埋伏,竟然被一个在路边撒尿的士兵给搅黄了。195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志愿军第20兵团,这个兵团包括第12、15、60、67和68军五个军,同时任命杨成武为该兵团的司令员。就在第20兵团准备前往朝鲜参战的前夕,杨成武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告诉他,毛主席要亲自和他谈谈。虽然杨成武心里有些疑问,但他还是和张南生,也就是第20兵团的副政委,一起急急忙忙地从天津赶往北京。到了之后,有工作人员引导他们到了中南海的丰泽园,在那里,他们终于见到了毛主席。刚一落座,杨成武正准备向主席报告第二十兵团赴朝参战的部署,不料主席先开了口:“成武同志,我听恩来和荣臻同志提起,你们兵团已经整装待发,随时可以开赴朝鲜前线,这确实是个好消息!”
杨成武立即报告道:“战士们斗志昂扬,为了支援朝鲜、保卫祖国,大家都不惧生死。我们要在战场上展现我军的气势,争取多打胜仗,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杨成武向毛主席简要报告了第二十兵团的情况,毛主席听完后频频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既要在思想上重视,也要在物资上充分准备。我们要再接再厉,多打几个漂亮仗。为了最终赢得胜利,我们还要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进抗美援朝的宣传工作。”在讨论朝鲜战争的局势时,毛主席表示:目前,中朝联军已将“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逼退至“三八线”一带,成功夺回了朝鲜北部的失地。特别是自今年4月22日以来,中朝联军携手展开了第五次大规模战役,彻底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和元山周边的战略意图。现在,双方已进入战略相持状态。我明白大家都不愿卷入战争,我也渴望能在和平中发展我们的国家。既然对方愿意冷静地坐下来与我们对话,我们自然愿意接受。但如果对方在谈判中耍什么花招,希望大家能保持警惕,不要被迷惑……杨成武向主席保证:“二十兵团坚决完成任务,把敌人赶回去,绝不给京津卫戍部队丢脸。”
毛主席听完杨成武的汇报,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他一边抽着烟,一边与杨成武等人交谈。正说着,一位工作人员轻声走到主席身旁耳语了几句。毛主席随即起身说道:"行了,时候不早了,咱们先去吃饭,边吃边聊。"杨成武不便推辞,便与副政委一同跟随毛主席离开了颐年堂。餐桌上摆着几盘普通的家常菜,还有一瓶红酒和几个细长的酒杯。毛主席端起酒杯说道:“你们的部队即将奔赴朝鲜战场,这顿饭就当是我给你们送行。来,我先敬你们一杯。”杨成武赶紧站起来回应:"主席,您太见外了,该我们向您敬酒才对。"毛主席摆摆手说:"不用,这杯酒是我敬你们的。我祝愿你们在朝鲜和人民军并肩战斗,和睦相处,共同取得胜利。我们打这场仗是为了正义,是为了保卫东北,也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杨成武听完毛主席的话,立刻把杯里的酒喝了个干净,接着郑重地承诺:“请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毛主席笑着摆摆手:“行了行了,别只顾着喝酒,菜都凉了,大家先吃点菜吧。”
一番交流过后,毛主席再次端起酒杯。饮尽第二杯酒后,他对杨成武说道:"经过几场重要战役,我们基本实现了保卫祖国、援助友邦的目标。当前主要任务是做好战略防御,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你们赴朝后,要通盘考虑,把握正确方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也要为争取和平而努力。"这三杯酒承载了毛主席对杨成武的深切嘱托和殷殷期盼,这次亲自接见更是让杨成武对即将奔赴朝鲜战场充满信心。谈话结束后,杨成武怕影响主席工作,便起身告辞。回程路上,他心绪难平,整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躺在床上,他反复回想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和对出征部队的厚望,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但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完成毛主席交付的重任。杨成武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毛主席的信任,他在朝鲜战场上积极作为,使中国在停战谈判中一直保持强有力的地位。1952年春天,杨成武因为身体原因回到国内,随后在华北军区担任参谋长和副司令员等职。到了1954年10月,他调到解放军,出任副总参谋长。1955年,在解放军大规模授衔仪式上,他荣获上将军衔。
1966年起,杨成武出任解放军代理总参谋长,并进入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会。在总参谋部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军队发展,为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亲自参与了炮击金门战役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军事行动。从1983年6月开始,杨成武在全国政协担任副主席职务,直到1988年3月卸任。他在2004年2月14日去世,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