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满白文印“千秋万岁”印面分析

书法坞点墨人 2024-06-30 14:24:37

汉满白文印“千秋万岁”

一、整体风格

这是一方汉满白文的印。

顾名思义,“满白”的意思就是线条比线条间距要粗很多,从视觉感受上有白色填满印面的感觉。

满白文因为笔画粗壮,雄强有力而得以广泛的应用。但“满”不等于“臃肿”,在明·徐上达的《印法参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满白文:既曰满白,则笔画自不得不填满也。然不蟠曲或不能填满,不填满则空地多而不白,此须识得借其本然之势,加我充满之功。如月之虚而就盈,虚非本无,而盈非外假也。不见新生晕,但觉本来圆。不然,笔画开阔则扁,扁则尤易厌其蟠曲,尤难掩其臃肿。若此,将无取于满白矣。然又要识得满而不满,白而不白始妙。

也就是说,“满”要因势利导,不能盲目地加粗或者盘曲。

二、字法

01 “千”字

“人”字加一横就是“千”。

《汉字演变五百例》:千

02 “万”字

“万”字有两处写法:

一种是“萬”,是一种蝎子。

另一种是“万”,在王晓茹《论夏商周〈万〉舞的功能演变》一文中认为甲骨文中的“万”字形就是“万”字,在刘钊 冯克坚《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中认为“万”字形是个丏(miǎn)字。暂且存疑。

甲骨片:28007

如果它是“万”字的话,我认为它是“人”上面加一横,和“千”字的造字方法类似。貌似“千”、“万”、“亿”、“兆”这些数字都与“人”有关,是不是有点意思?

到了汉代以后,“万”字形已常见。例如:

《隶辨》:万

《隶辨》中的这个“万”字形出自汉代的《建平郫县碑》。

战国古玺 “万城都司徒”

03 “岁”字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岁

上面这个字形,很生动,中间是个“戌”字(宽刃武器),上下两个“止”字(脚),表示步履受阻,岁月艰辛。

三、章法

01 竖线分割空间

10条竖线均分空间。

横向线条有13条,由此可见,虽然印是方的,但横竖的分割线条数并不需要相等。

01 朱白相间

“千”字采用朱文,“秋”、“万”、“岁”采用白文。朱白相间是此印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千”字的笔画少,刻成细朱文,留白就会多。计白当黑,如果把留白当作笔画的话,与左边整体感觉是和谐统一的。

02 纵横结合

“千”字拉长,取纵势;“秋万岁”排叠,取横势。

03 盘曲处理

“秋”字的“撇”做了盘曲处理,是为了和下面的“岁”竖线对齐。

“秋”字的“火”上面两点也做了盘曲处理,是为了和下面的边线对齐。

“万”字也做了很明显的盘曲处理。

04 边框厚重

这是穿戴印的特点。

穿戴印,印有两面,中空,可用挂绳穿起来,挂在衣服上作为饰物。

古代的印刻的很深,穿戴印又是中空的,厚重的边框就像房屋的承重墙一样,很有必要。

汉代 穿戴印(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线条

线条粗壮有力。但不是一味地加粗。例如“岁”字中间的两个笔画,局部加粗,既在视觉上达到了加粗的效果,又不显得臃肿。

五、转折

转折有方有圆。例如“千”字的转折是圆的,“秋”、“万”、“岁”里面的转折大部分都是方的。

这个印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特点,转折外方内圆,不多见。

六、端点

端点方切。

七、残破

上图中圈起来的位置,从构字理据上来说应该是连着的。

此处为什么断开?可能铜生锈后堵住了部分笔画。

最后,展示一下我刻的“千秋万岁”:

我刻的“千秋万岁”

作者:董志国

0 阅读:2

书法坞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