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份,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了,会上有个挺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决定一些关键职位上的人事变动。
这次一共选出了12位国务院的副总理,其中陈永贵和吴桂贤两个人特别不一样,他们没有什么后台,但却是毛主席自己点名要选的。开会前,毛主席还特地叫他们过去谈话,鼓励他们,还多次跟周总理确认,一定要让他们选上。
那他们俩到底有啥特别的地方,能让毛主席这么看重和挂念呢?
说起来,陈永贵比吴桂贤要更有名气一些。
陈永贵是个地地道道的进步农民代表,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六岁那年,老家碰上大旱灾,为了全家人能活命,陈永贵的父亲没办法,只能狠下心把老婆和两个小孩送到地主家去,换来了点粮食救命。
但这种做法却让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最后陈父实在受不了那些闲言碎语,走上了绝路。因此,陈永贵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他特别能感受到粮食的珍贵。
后来,他过了好久居无定所的日子,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起来,他才总算有了自己的田地。1952年那会儿,陈永贵成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重,所以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带着大寨的乡亲们一起努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大寨坐落在太行山里的虎头山脚下,整个村子能耕种的好地没几块,尽是些山高坡陡的地儿,种庄稼特别费劲。刚解放那会儿,每亩地一年到头收的粮食连80斤都不到,想让大伙儿吃饱肚子可真不容易啊。
陈永贵一到大寨,就满山遍野地转悠,他发现好多地方还能好好拾掇拾掇。于是,他二话不说,带着大伙儿就干上了。1953年冬天,大寨的村民们硬是在白驼沟那500多米长的地段上,用了48天时间,整出了5亩好地。这事儿一办成,大家都觉得陈永贵的点子真管用,干劲儿就更足了。
之后的日子里,大寨周围那些曾经的荒地都被改造成了肥沃的农田。到了1956年,这可是大寨头一回开垦荒地后迎来的大丰收,村里粮食的平均亩产量竟然达到了349斤!
仅仅三年的时间,就翻了四倍不止。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陈永贵自然而然就更受村民们的喜爱和尊敬了。
在那个大家都爱冒进的岁月里,陈永贵却是个实在人,他始终坚持有一说一,产量多少就报多少,绝不夸大。上头还特意派人来劝他,说要是能多报点,说不定就能有机会上天安门,让毛主席亲自接见呢。
要是报多了,那意味着得交的粮食也就多了,村民们日子还咋过呢?所以陈永贵硬是没向上面妥协,顶住了所有压力。多亏了他实实在在做事,那些年大寨村没人挨饿,交上去的余粮也是满满的,这可真不简单啊。
1963年那会儿,昔阳全县遭了大水灾,连着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大寨村被冲得差不多快没了样。还好在洪水猛涨前,陈永贵领着大伙儿及时上了山,总算是没人受伤也没丢命。
中央很快就派了人来帮忙救灾。在这个节骨眼上,陈永贵竟然做出了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拒绝接受国家的任何救济,还拍胸脯保证,征粮任务一定能完成。
这事儿对很多人来说简直难以置信,但大寨真的办到了。想当年,他们村里每人分的口粮有400斤,还给国家上交了24万斤粮食。啥援助都不要,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太不容易了。
因此,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广,就连毛主席也夸奖说:贫困的山沟里也能写出好作品。
1964年,毛主席让陈永贵到人民大会堂去讲讲话,从这以后,陈永贵就开始被大家认识了。不少地方都争着请他去分享经验,让他去做报告。
在名人光环的加持下,陈永贵的官职一路攀升,他先后当过昔阳县的一把手,山西省委的书记,还有晋中地区的领导。
吴桂贤家里头真是穷得叮当响,老家在河南巩义。那会儿抗战时候,日本鬼子老去那儿捣乱,抢东西、烧房子,弄得她家破人亡。所以说,她能活下来,那真的是靠了老天的眷顾,太不容易了。
1951年,13岁的吴桂贤想着外出找活干赚钱,她最初的想法是去人家家里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可那些要找保姆的人家一看她年纪那么小,都摇头不答应。没办法,她只能一路走走停停,最后来到了陕西。
新中国成立初期,好多工厂都急着找人干活。吴桂贤听说西北有个国棉一厂正在招女工人,就立马去报了名。招工的人知道她以前过得不容易,挺心疼她的,就破例让她进了厂。
吴桂贤那时候年纪尚幼,加上身体因为长期缺营养有点弱,干起活来挺费劲。虽然有同事们帮衬着她,但她没有选择依赖大家的照顾,安逸度日。她吃过不少苦头,心里头明白努力有多关键,所以没过多久,她在工作速度上就跟上了大家的步伐。
吴桂贤从小就跟妈妈学了一些手艺活,她把这些技巧用到工作上,工作效率一下子就提上去了。赵梦桃,车间里的技术大牛,特别看好吴桂贤这股子拼劲儿,就把她拉到自己身边,手把手地教。赵梦桃可是全国出名的劳动模范,有了她的指点,吴桂贤的能力那是嗖嗖地往上涨。
几年后,赵梦桃因病离世,吴桂贤毫不犹豫地挑起了大梁,带着车间小组的女工们继续钻研。靠着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她们小组每年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吴桂贤也因此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工厂头头儿眼光独到,把难得的去西北大学进修的机会给了吴桂贤。经过大学的深造,吴桂贤肚子里墨水更多了,工作上也有了质的飞跃。正因如此,她被选为了全国纺织行业的榜样人物,劳动模范。后来,她还一路晋升,当上了陕西省革委会的常委,以及陕西省委副书记。
她在大型活动中是个灵活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好榜样,特别积极。
陈永贵和吴桂贤,俩人都来自苦哈哈的旧社会家庭,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靠着一股子拼劲儿,把日子给过红火了。两人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干出了让人竖大拇指的成就。
毛主席当时之所以器重他们,原因可不少。一方面,他们早已是努力奋斗的典范;另一方面,他们还是工人和农民的优秀代表。从革命一开始,主席就特别看重工农的力量。革命取得胜利后,在中央政府里,也得有工农的一席之地!
在四届人大开会之前,毛主席特地请了陈永贵和吴桂贤来北京,还亲自招待了他们。在一块儿聊天的时候,毛主席问周总理:“给那两位的通知发出去没啊?”周总理点点头说:“早都通知了,现在就等选举了。”
陈永贵和吴桂贤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马上就要当上副总理了。这消息让他们又高兴又紧张,心里直打鼓,生怕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所以,他们第一反应都是想拒绝。可周总理一脸认真地告诉他们:这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让你们当副总理,那是对你们的信任和认可,你们可别让毛主席失望啊。而且,不光是毛主席,其他领导也都赞成你们当副总理呢。
周总理都那么说了,陈永贵和吴桂贤就点头答应,说要好好干活,为人民多出力。
毛主席和中央的领导们眼光都很准,陈永贵和吴桂贤做了副总理后,还是跟以前一样。他们的户口都没动,还在老家,拿的工资也是以前的数目,而且,他们还不让中央给配警卫员。
那时候,中央开会时是要收茶叶费的。由于他们俩工资不高,手头紧,所以开会时,别人都喝茶,他俩就选择喝免费的白开水。
过了几年,情况有了新转机,他俩都不再担任要职了。陈永贵后来转到了北京东郊农场,做了个顾问。而吴桂贤呢,她还是心心念念着想回到老地方,继续干她的纺织工人活儿。
他们没丢掉初心,也没被权力迷了心窍,真是毛主席慧眼识人,也确实是工人农民的优秀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