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许世友喝酒时接到电话:我是大将军你是谁?答:小兵周恩来

威猛舒克 2025-02-06 15:52:43

总理,仅授我上将军衔,实属对我许世友轻视!”

1955年授衔时,许世友对仅获上将军衔深感不满,认为凭其抗战中的卓越战功,理应至少被授予大将军衔。

他愤怒地质询周总理,要求更改其军衔。

周总理耐心听完许世友的唐突牢骚后,冷静应对,向他阐述了一番话。

这席话令许世友深感羞愧,他不得不承认授衔结果的合理性。

许世友立下多少战功才敢要求大将之位?周总理究竟与他说了何话,让他彻底信服?

【少林武僧干革命】

1906年,许世友诞生于河南新县一贫困农户家,家族世代务农,人口众多,家境贫寒至极,几乎一贫如洗。

许世友身材精壮,食量惊人,家中粮食难以维系全家温饱,更无法满足他的食量需求。

许世友的母亲无奈送他入寺为僧,因寺庙可保他不挨饿,且在乱世中给予他一时安宁。

在少林寺为武僧期间,许世友随师父习得精湛武艺,寺内难逢敌手。后闻母病重,他毅然还俗,返回家乡照料母亲。

他天生正义感强且行事冲动,见不得恶霸欺凌百姓,遂挺身而出,却不慎失手致其死亡。

许世友为避免拖累家人,离家闯荡。时值军阀混战,他凭借一身本领,毅然决定参军。

在国民党队伍中,许世友仍无出路。幸而国共合作让他接触到共产党思想,深受触动的他迅速秘密加入共青团。

国共合作终止,许世友决定追随共产党,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启了其革命生涯。

许世友凭借一身武艺在军中迅速成名,他返回家乡加入农民义勇队并当选队长,随后率队加入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该部队后改编为红十一军第31师。

许世友因身手出众且作战勇猛,迅速获提拔为连长。不久,他接获一项任务,凭借此任务中的杰出表现,许世友一战成名。

1929年,许世友率领敢死队,向一座由三百余名地主据守的山寨发起攻击。

该地地形复杂,山岭曲折蜿蜒,两侧皆为悬崖峭壁。山寨墙由青石砌成,坚固异常,形成易守难攻之势。

战斗伊始,许世友率敢死队冲锋,敌随即启动滚木擂石防御。面对不绝的木石,敢死队进退维谷,终被迫撤退。

许世友鉴于首次教训,二次进攻时指令队员身披棉被,头顶桌子等物冲锋。

敌人察觉他们有备,趁其搭梯攀登之际,倾倒滚水以阻。

敢死队勇往直前,许世友首当其冲攀上寨墙,却遭敌三次击退,终因头部中弹失手坠落,当场陷入昏迷。

敢死队员见状攻势猛增,迅速攻破寨子,最终赢得战斗胜利。

众人以为连长牺牲,正痛哭时,许世友醒来,望着抹泪的众人笑道:“我怎睡了个好觉?”此言一出,战士们瞬间破涕为笑。

此役后,许世友名震军中,以其勇猛冲锋、敢与敌真刀真枪肉搏著称,众人遂赠其绰号“大刀敢死队长”。

后续作战里,许世友在战场上愈发得心应手,多次建立卓越战功。

万源保卫战中,许世友指挥战士们应对敌军的猛烈攻击,齐射将其击退。炮火停息后,战士们装上刺刀,展开白刃战或肉搏,奋勇抵抗。

六回合激战后,许世友察见敌军势弱,即刻挥刀引领战士冲锋,士气大振,敌军败退连连,最终仓皇逃窜。

1934年7月,许世友在徐向前将军指挥下,成功击溃敌人“六路围剿”。因此,年仅29岁的他被提拔为红四军军长。

长征途中,许世友带领红四军开辟道路,历经72场战斗,确保大军安全穿越草地,并为后续会师创造了有利局势。

长征时期,许世友终于得见一直仰慕的毛泽东。

【与毛、周关系密切】

许世友与毛泽东关系亲密,其名字亦经毛泽东提议改动,得以确定。

过草地时,两人相遇深谈,毛泽东对少林寺出身的许世友颇感兴趣。许世友的红军战绩显赫,在军中广为传颂。

毛泽东问许世友名字由来,许答:“族谱上我为‘仕’字辈,原名许仕友,寓意仕途。但我参军为民,非为做官,故去单人旁,改为士兵的‘士’,因我自视为战士之友。”

许世友解释后骄傲地问毛泽东改得如何,毛泽东微笑建议:“很好,但‘士’改‘世’更佳,放眼世界,广交朋友。”

许世友接受毛泽东提议,决定采用“许世友”作为名字,并一直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世友主动请求赴前线作战,毛泽东同意其请求并批准。

11年间,许世友未再与毛泽东见面,但书信不断。平度之战中许世友重伤,毛泽东特遣人携陕北名酒前往探望。

每当战局艰难,毛泽东首要念及的是许世友。

1948年济南战役前夕,毛泽东认识到其重要且艰巨,为确保胜利,他钦点许世友指挥,并风趣地说:“若济南未克,先问责许世友。”

许世友毅然担起重任,战前进行了详尽部署。

战斗开始后,许世友运用其擅长的“牛刀子”战术,突破敌军外围防线,随即迅速直击敌人关键部位。

济南城经8昼夜激战终被攻克,此役歼灭敌军11万,并活捉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

许世友在北京工作期间,生活得到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特别关照,他对这两位领导人的深厚恩情始终铭记,心怀感激。

形势严峻之际,许世友深感忧虑毛主席的安全,并密切关注其生活状况。

得知毛主席专列将停南京,许世友即刻乘机前往,直奔住所取渔网草鞋,急赴鱼塘捕捞毛主席喜爱的“虎口鲫鱼”。

捕鱼完毕,他急奔车站,拎桶跃上车,把鱼递给主席:“这是我为您捕的,请多保重。”

毛主席见许世友裤腿卷起,鞋沾水草,微笑点头。许世友与周总理亦交好,两人间曾有一段趣事。

许世友以爱酒闻名,每餐必备;而周总理的酒量同样不俗,却鲜为人知。

许世友喜爱饮酒,且乐于劝酒,视喝酒为衡量人诚实与否的标准之一。若有人不喝酒,便认为与其不合,视为不诚实。

许世友饮酒时,令卫兵立于身后监督,凡饮酒未尽者,哪怕余一滴,亦须受罚赔罪。

即使对方职位高于卫兵,卫兵仍会执行职责,称之为“各守立场”。

许多人因此受苦,却因顾忌面子不敢冒犯许世友,故而纷纷向擅长处理事务的周总理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为纠正许世友嗜酒之习,周总理亲自上门,提出与他比试酒量。

周总理的到来让许世友惊喜万分,他一向敬仰周总理,此刻偶像近在咫尺,许世友一时不知所措。

周总理先问:“许司令,今晚是否空闲?若无要事,我邀你共饮一杯,如何?”

周总理邀请喝酒,既可畅饮又能促膝长谈,无人会拒绝。许世友爽快答应,当晚满怀激动,准时赴约。

周总理预订了小餐厅,仅许世友与他同桌,若论第三人,唯有旁边负责上菜的服务员。

菜齐后,服务员呈上一瓶茅台,周总理随即发起“挑战”:“许司令,南京你酒量佳,不过到了山东,恐怕就不及了。”

许世友易受激将,随即不再谦虚,反驳道:“总理勿疑,我在山东征战,未尝败绩。”

周总理进一步激励道:“外界传言,许司令饮酒时不够坦诚,偏好夸大其词。”

“是谁散布不实言论……”

未及他续言,周总理即摆手示意暂停,拿起旁侧酒瓶,淡然对许世友道:“我们来比比酒量,看你能否胜我,便知有无夸大。”

许世友认为周总理外表文雅,似乎不具备豪饮之态,料想他不善饮酒。

他爽快答应,并提出条件:若他酒量胜出,周总理需赞他“许世友不吹牛,酒中无敌”;反之,他则向周总理磕三个响头。

他吩咐服务员上酒,随后两人各自拿起一瓶茅台,面对面畅饮起来。

许世友连饮三杯示诚,周总理从容斟酒,细品酒香,间或回忆往昔,与许世友共叙旧情。

喝完一整瓶茅台后,许世友满脸通红;而周总理依旧神色自若,从容不迫地饮尽最后一杯酒。

周总理本欲点到即止,然许世友坚持,再次拉着他开启了第二瓶酒。

喝完第二瓶酒后,周总理依旧如故,似未受影响,反观许世友已步履蹒跚,神志不清。

周总理见状玩笑道再添两瓶,许世友急忙摆手制止,欲起身时不慎滑至桌下。

周总理见状,酒兴更浓,举杯对许世友重复其昔日劝酒之辞,许世友无奈认输,承诺日后皆遵周总理之意。

周总理见目的达成,遂言:“日后饮酒,切勿强求于人。”

我赞同总理的意见,决定遵循其指导。

你年岁已高,考虑健康因素,今后饮酒量须限制在6杯以内,重量不得超过半斤。

可以,重量需控制在半斤以内。

此后,许世友饮酒习性大有改善,遇热闹场合不得已多饮时,会说明:“总理有令,我限6杯,但众乐之时,超两杯无妨。”

之后,许世友与周总理又有一次关于饮酒的交往经历。

【授衔后的郁闷与不解】

1955年大授衔时,抗战中立战功的战士均获授衔,级别各异。然而,对于授衔结果,众人见解不一。

部分老将见亲手培养的战士军衔超越自己感不悦,另有人因战功赫赫对现军衔不满,许世友便属于后者。

他坚称因遭人排挤未获“大将”军衔,心生不满欲致电周总理。因总理正接待外宾,电话未能接通。

许世友心中不快,邀集数位对授衔结果不满的将领共饮,借机倾诉心中苦楚。

饮酒正酣时,电话骤响,打断了许世友的雅兴。他接起电话,语气不悦:“我是许世友上将,请问你是谁?”

许世友上将,我是周恩来小兵,向您问好。

听到熟悉声音,许世友意识到失态,连忙向周总理道歉。周总理未责怪,耐心询问他有何意见,鼓励他直言不讳。

得周总理鼓励,许世友倾诉委屈:“我战功赫赫,理应获评‘大将’军衔,仅授‘上将’,实属低估。”

随后,他怀疑自己被故意刁难导致评分低,却未意识到这种说法对党内团结极为不利。

周总理未打断他的诉苦,耐心听完后说明,评定军衔不仅依据军功,而是经全方位考量决定。

若仅凭战功论英雄,对后方作战支持、情报收集及医疗救护人员岂不失公?他们的贡献同样巨大,岂能不认?

随后,周总理提及粟裕将军,其战功显赫,军中无双;又谈萧克将军,资历深厚,堪称军中元老。

两位将军若论“元帅”之衔,均绰绰有余,然他们主动退让,甘愿居于次要位置。

许将军与他们相较,若他们尚且如此,许将军又怎会感到委屈?

许世友听后羞愧不已,意识到追求虚名不可取,便虚心接纳批评建议,并以身作则开导持有同样想法的同志。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逝世,终年八十岁,其传奇一生画上句号。然而,他的辉煌事迹将长久地被后世铭记,永载史册。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