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他被补授为上将,毛主席:若没他,新中国至少得晚成立10年

威猛舒克 2025-02-06 15:56:57

1958年,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率队发现中国首个大型油田,有效缓解了国家石油短缺的严峻问题。

李聚奎因本次功绩被调回部队,担任后勤总部政委一职。

中央军委依据其过往履历进行考评,确认其功绩足以授予大将军衔。

大将名额仅十个,1955年已评定完毕,现仅能为李聚奎补授上将军衔。

当申请文件呈至毛主席面前,他果断同意签字,未现丝毫犹豫,并补充说:

李聚奎功勋卓著,若无他,中国成立或将推迟十年。

李聚奎将军何人?何以获毛主席赞誉?需从其传奇生涯探寻:其功绩卓越,令人瞩目。

【从敌人的枪口救下元帅】

1904年,李聚奎诞生于湖南涟源的贫困农家。家境虽贫寒,父母仍辛勤劳作,攒钱供其读书,期盼他能日后有所成就。

李聚奎年长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混乱局势与苦难百姓让李聚奎认为,参军是实现理想、报效国家的最佳途径。

李聚奎报名加入国军第8军工兵营,后该营编入湖南独立5师第一团,此时一团团长为彭德怀。

虽参军如愿,李聚奎未觉为国为民贡献,反见军中欺压士兵、克扣军饷之事频发。逐渐认清国军真面目后,他毅然决定追随彭德怀,发起平江起义。

起义成功后,李聚奎随即入党,继续辅佐彭德怀。他坚决执行上级命令,无畏牺牲与危险,毫不迟疑。

平江起义后,彭德怀率队暂驻白沙,期间突遇暗杀事件。

两位大队长策划投敌,一人已率队逃离,彭德怀果断扣留另一人进行监视,以确保队伍安全。

次日集合讲话,叛徒趁人不备,猛然冲向战士夺取驳壳枪,随即指向彭德怀。

情急时,李聚奎毅然冲前夺枪,猛摔叛徒并紧压。另名警卫员迅速上前,果断开枪,终结了叛徒生命。

彭德怀因李聚奎救下自己而更加器重他,此事广为人知。李聚奎面对夸赞保持谦逊,未放在心上,认为下属救上级乃理所当然。

他真正声名鹊起,缘于两次反“围剿”行动中成功俘虏两名国民党师长。

1930年,蒋介石命何应钦集结10万兵力,并任张辉瓒为“围剿”总指挥。国军高估自身,轻视红军,却不知红军革命力量已今非昔比。

红一军主力已壮大至4万余人,并占据广阔根据地,但仍处劣势,因面对的是国军10万大军,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毛主席认为红军可利用情报差异及国军自负无知,实施“诱敌深入”,将敌引入红军有利地形,再行反攻,以粉碎其“围剿”。

李聚奎深信毛主席的思想,因二战长沙时,他已见证过毛主席在军事上的卓越运筹能力。

战斗开始后,国军如预料般被红军主导战局。张辉瓒在五门岭发起冲锋,反被红军逐步逼退至山沟,陷入绝境。

张辉瓒为逃命,命队伍猛攻红军以求突围。李聚奎未予其机,指挥两团与敌激战。

李聚奎在战斗中大腿被流弹击中,鲜血直流。鉴于战斗正值胜负关头,他毅然选择继续作战,坚守阵地。

师首长下令后,李聚奎勉强同意离场治疗,离前部署预备队26团出击,加速战斗结束。

抬至后方基地时,他偶遇毛主席。见偶像关切询问伤势,李聚奎忘却疼痛,起身汇报:“毛总政委,战斗将毕,我撤退时,敌已无力反抗。”

毛主席点头赞许:“很好,胜利已近在咫尺。”

首次反“围剿”中,国军战败,红军击败敌军十八师两旅及总部,共歼俘九千余人,含师长张辉瓒在内。

此次战败对国军冲击甚巨,深入根据地的国军皆惊恐逃散。红军顺势追击,成功消灭谭道源师部,并俘虏敌军逾三千人。

1933年,李聚奎晋升为红9师师长。时值侦察队侦知国军行踪,李聚奎闻讯即刻率部前往设伏。

李聚奎望远镜中锁定敌军师长李明,随即率步兵与机枪兵突袭。不到一小时,歼灭敌军师部及一旅,并俘虏师长李明。

他因作战勇猛被誉为“将圣”。毛主席多次向周恩来称赞李聚奎,赞其为出色的开路先锋。

【讨饭千里只为寻找党】

长征时,李聚奎续任“开路先锋”,率队突破敌人重重难关。尤为惊险的是“强渡大渡河”战役,他成功引领队伍克服巨大挑战。

大渡河湍急且水面宽广,加之正值汛期,渡河难度加大。为确保安全,必须依靠船只等渡河工具。

国民党预知大渡河为红军必经之路,意图提前埋伏并掠走周边船只,企图彻底断绝红军渡河的可能。

李聚奎率队昼夜疾行160里,抢先至目的地。他先行侦察,发现数名国民党士兵与两艘小船驻守。趁夜守备松懈,他率数名手下突袭,成功占领该地并夺取小船。

船只数量不足,难以迅速支持红军渡河,且对岸有敌军驻守。为确保安全,李聚奎决定先派17名勇士渡河探路。

渡江之际,勇士们簇拥于狭舟,江水汹涌令人心悸。对岸国民党察觉其动,迅速发起猛攻。17名勇士在枪弹交织中顽强抵抗,终成功登岸。

17名勇士在李聚奎的指挥下,助力红军大部队成功克服了渡河困难。

李聚奎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痛心的是长征后西路军西征,那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马家军以马步芳为首,在河西走廊对我军猛烈追击。两万红军历经雪山草地艰险,九死一生,终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激战,至弹尽粮绝,惨遭虐杀。

李聚奎是当年幸存者中的少数几位之一。

身为红九军参谋长,西路军溃散后,他孤身逃至荒山野岭,因此侥幸逃脱敌军追捕。

李聚奎忆及牺牲的战友,面对前路未卜,心中悲伤且疑惑。但他在疑惑中逐渐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他在后来的回忆录里记述道:

望着山后渐沉的残阳,我萌生一念:日落月升,自然之理。西路军虽败,革命未竟,党中央尚存,河东红军犹在。我毅然起身,朝日出东方,寻党中央与红军而去。

秉持此信念,李聚奎重拾斗志。他借来贫农家中的旧衣替换,便于行路。随后,他焚毁了所有文件,并将子弹用尽的手枪拆解丢弃。

启程时,他仅携三物:布口袋装老乡赠的炒面干粮,防身打狗棍,及指北针一枚,乃活捉李明后军委所奖,今终得实用。

他踏上千里乞讨之旅,只为寻回红军队伍。沿途昼伏夜出,生活如乞丐。遇敌时,他机智应对,屡屡化险为夷,成功逃脱追捕。

历经近两月死里逃生,他终在甘肃镇原寻得红军踪迹,随即跟随大军重返陕北。

李聚奎战争时期贡献卓越,新中国成立后,他持续为国效力,服务人民,严守自律原则。

【小小炒面,贡献非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企图侵略中国。为保卫国家主权与和平,中国派遣志愿军赴朝作战,李聚奎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后勤部部长。

我军当时缺乏空军掩护,后勤运输路线屡遭美军猛烈轰炸破坏,致使后勤供应难以保障。

李聚奎提议在补给通道建防空哨,此举措显著提高了志愿军的运输效率。

即便后勤无忧,志愿军白天仍不能生火做饭,以防浓烟引敌。夜间需赶路或突袭,更无暇做饭,时间紧迫。

在朝鲜战场严寒环境中,何种食物能便于携带、长期保存且易于食用?

李聚奎忆起千里乞讨寻党时,老乡赠予的炒面干粮,其便于保存携带且即食便捷,契合志愿军当前所需。

他致信彭老总,提议以炒面作为志愿军便携口粮。建议迅速获批,李聚奎随即组织炒面的筹备与制作工作。

小麦占七成,与三成大豆、玉米混合,经炒熟磨碎后,加入0.5%食盐,即可制成便于携带和食用的干粮。

他们引领下,全国掀起炒面热潮,男女老幼齐动手,家家户户炒面,盼志愿军吃饱,平安凯旋。

炒面送至志愿军手中,作为他们休憩时的食物来源,确保了部队在补给物资上得到应有的支持。

1952年,他被中央任命为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毅然接受重任,倾尽自身经验教学,为我国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

1955年,国家设立石油工业部。鉴于当时中国资源匮乏,普遍认为国内难寻石油。李聚奎再次担纲石油工业部长,他肩负重任,致力于国家石油事业,也因此错过了首次授衔,选择放弃。

发现首座油田,石油工业步入正轨后,李聚奎被调回部队。军委鉴于其丰富履历,认为授大将衔当之无愧,但因未授,遂将此事上报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后指示:“应补授李聚奎军衔,若无他,新中国成立或将延迟十年。”

名额已满,如何封赏成难题。李聚奎得知后,表现得十分大度:“无需高位,上将即可满足。”

李聚奎工作中认真负责,生活中廉洁自律。年迈时仍心系群众,常访连队基层。闻员工伙食不佳,他捐出部分工资以补贴。

年近八旬,他仍亲手缝补旧衣,将新皮鞋赠予更需之人,自己则常穿旧鞋,其人朴实无华,一如其行。

1984年,李聚奎80岁寿辰之际,于日记中誓言:“大权在握不谋私,财富盈门不弃艰,余生八十不停步。”

李聚奎对子女要求严苛,禁止子女依仗他搞特权,强调从基层锻炼。病重时,他仍坚持抄录5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子女,叮嘱他们严守纪律,传承革命事业。

弥留时,李聚奎断续言:“身为老共产党员,我终生为信仰奋斗,无私产,无愧于心。”

1995年,李聚奎91岁因病逝世。他一生传奇、波澜壮阔且令人动容,将一切献给国家和人民的高尚情操,值得后辈铭记学习。

《李聚奎与炒面》简述:李聚奎在艰苦时期推广炒面作为军粮,有效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其智慧与决策对部队生存起到了关键作用。

《毛泽东与李聚奎》一文由马宏骄所著,深入讲述了毛泽东与战将李聚奎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两人间的紧密关系及共同经历的战斗岁月。

《战友情谊——忆彭德怀与李聚奎》乔希章彭德怀与李聚奎并肩作战,情深谊厚。历经战火洗礼,两人相互扶持,共同书写了革命征程中的传奇篇章,展现了深厚的战友之情。

《李聚奎坚守初心、清正廉洁》石杨柳 王岳夫述,李聚奎始终保持初心不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廉洁自律的精神风貌。

《红军后代述家史:忆父亲李聚奎上将》李生雨撰,文中细述了李聚奎上将的生平事迹,通过其子李生雨的回忆,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与功绩。

3 阅读: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