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贺敏学卸任华东防空军司令员一职后,随即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是贺子珍的哥哥。
贺敏学一生征战沙场,面对跨行业的挑战,深感隔行如隔山,确实不易应对。
他日间与工人共劳,搬砖和泥,夜间则苦读不辍。老战友见贺敏学满身泥土,肤色黝黑,直言难觅其昔日战场上的英姿勃发。
1955年全国进行军衔评定,贺敏学未获得任何军衔。
三年后,贺敏学受党中央委派赴福建任副省长。老上司陈毅闻其职务后,惊讶发现贺敏学竟非省委常委。
贺敏学身为老革命,理应职位晋升,却长期担任副部级,数十年未变。此中缘由,究竟为何?
其中是否存在某些尚未为人知的原因?
【促成井冈山革命火种】
毛主席预感蒋介石将背叛革命后,作为战略家,他提出“上山”构想,认为唯有上山方能保存党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秋收起义的挫败,使毛主席深刻认识到,“攻打大城市”的策略不可行。
1927年,毛主席在文家市会议中提出,起义部队应安置于罗霄山脉。基于此战略考量,位于罗霄山中脉的井冈山,成为了他的重要选择。
井冈山拥有水田与村庄,兼具天然山势作为关卡,便于攻防,实为保存力量的绝佳之地。
当时,井冈山周边存在两支农民武装,分别为袁文才和王佐领导,他们二人均带有鲜明的“绿林好汉”特征。
他们秉持“劫富济贫,梁山好汉重情义”的观念,革命意识薄弱。因此,如何联系他们并成功上山,成为毛主席面临的难题。
伟人沉思之际,从领导永新暴动的王新亚处获悉,井冈山上尚有“革命兄妹”贺敏学与贺子珍。
贺敏学乃江西省永新县贺家望族长子,自幼承载家族厚望。父辈期望他成才,已为他铺设好读书入仕之路。
贺敏学偏好武艺,不热衷于文学,坚信通过习武方能实现救国救民之道。
贺敏学自军官学校毕业后,因多种因素加入共产党,与王新亚共领永新暴动,期间在革命队伍中与老同学袁文才重逢。
为保存革命力量,贺敏学与党员贺子珍随袁文才前往井冈山。
王新亚前往湖南浏阳,在那里邂逅了年轻时代的伟人。
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三湾,迅速引起贺敏学的关注。
前人牵线之下,贺敏学与毛主席因共同的救国理念与先进的革命觉悟而迅速投契,彼此视为知音。
贺敏学为革命大业,向毛主席详析袁文才、王佐实情。伟人遂决定担任其二人麾下农民部队教员,以深化其革命意识。
二人商定,贺敏学负责双方斡旋。经他不懈努力,毛主席与袁文才等人日渐亲近,相互产生欣赏之情。
伟人随后从农民队伍中挑选出徐彦刚、陈伯钧等红军将领,并应袁文才之邀,入住井冈山的八角楼。
当时,贺子珍因疟疾未愈留在井冈山。贺敏学与毛主席交往期间,贺子珍也得以与毛主席相识,并逐渐相知相恋。
部队中有人戏称贺敏学为领导的大舅子,预言他日后必将前程似锦。
贺敏学竟一脸严肃地回应:
我妹妹的婚姻选择是她个人的事,我不干涉,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革命者,对此无直接关联。
贺敏学的性格显而易见,他从不因“领导亲戚”身份而差别对待他人,也从不自视高人一等。
他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年轻时投身革命,不求荣誉地位,旨在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
贺敏学在后续革命事业中勤勉尽责,遇事不推诿,对职位无挑剔,始终踏实工作。
事实上,这层特殊关系并未使贺敏学飞黄腾达,反而迅速令他陷入困境,几近失去党员身份。
【老革命的起起伏伏】
1933年,李德、王明指挥失误,致我党在反国民党“围剿”中陷入被动,部队遭受重创,伤亡惨重。
目睹身旁战友皆伤痕累累,向来顾全大局的贺敏学终难以克制。
他委婉地向李德等人提意见,却遭当场驳斥。因其与伟人关系密切,当时支持毛主席路线者,几乎均遭质疑。
他迅速被撤销部队所有职务,转至红军大学深造。毛主席闻讯,意味深长地指出:
他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我之故。我对此负有责任,他是被我牵连进来的。
贺敏学在红军大学学习的次年,红军启程长征,他则留守赣南,持续指挥当地红军力量,推进武装革命。
1935年,伟人指挥红军渡赤水,于草地艰难行进。同时,贺敏学随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莽苍山林间持续抗争。
5月,叛徒龚楚投降敌军后,为表忠诚,伪装成红军战士在山中搜寻其余部队,同时大肆宣扬自己已组建队伍,打开了局面。
对深山中的贺敏学而言,此消息如同胜利曙光。他满怀激情找龚楚欲大展拳脚,不料龚楚却计划长远,意在诱捕大鱼。
他告知贺敏学想见陈毅,随即要求贺敏学写信邀请陈毅担任领导,共商大计。
长征前夕,陈毅因双腿受伤需手术,遂与贺敏学一同留下,开展游击战斗。
陈毅收贺敏学信后高度警觉,深知龚楚自视甚高,井冈山时便常轻视他人。现稍有成就,他岂会甘心屈居人下,让出领导之位?
龚楚久候陈毅不至,遂捉拿贺敏学欲交差。持枪相劝,令其“弃暗投明”,贺敏学此刻方知自己受骗。
他愤怒至极,立刻举枪冲向门外,同时厉声斥骂。
龚楚乃叛徒,我宁死不屈,绝不向尔等低头。
激战后,贺敏学身中三弹,仍率领少量战士奋力突围,最终成功脱险。
贺敏学在领导叛变后,仍坚持领导红军游击队,于大山中与敌周旋长达三年,誓死不降。
贺敏学1937年接党组织任命,赴安徽任皖南教导大队大队长、新四军军部科长及苏浙军区司令员,其坚贞不渝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贺敏学在部队中的职位中等,昔日平级的战友中,已有不少人掌握了重要权力。
贺敏学低调不宣扬功绩,始终服从党组织。建国后离开心爱部队,亦无怨言,坚持初心,全心全意致力于为人民服务。
【脱下军装搞建设】
1950年,贺敏学计划赴朝参战,老领导陈毅劝阻道:
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后,面临无制空权问题。敌机来袭时,生存成挑战。因此,必须守护好领空,迅速夺取制空权。
贺敏学继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彼时华东地区防空力量薄弱,诸多方面待建。他经受考验,于摸索中采取有效举措。
贺敏学依党组织安排,卸任华东防空军司令,转而负责建筑事业。因已离军转地方,1955年他不再具备军队授衔资格。
贺敏学在新岗位上依旧展现老军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首个五年计划中,陕西的重点战略156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中央成立建工部西安工程管理局,周总理强调领导班子需精干。据此,贺敏学勇挑重担,前往西安全面主持管理局工作。
大西北环境恶劣,风沙肆虐,贺敏学抵达后未及歇息,即刻携建工局局长杨林前往实地调研。
他因人才紧缺,专程返回上海——曾工作多年的地方,召开动员会,表示:“我们必须集结力量,共克时艰。”
国家所需,我们之荣,支援大西北乃义不容辞。抵西安后,必以革命精神奋斗。我决定携妻儿共赴西安,以此为家。
领导率先垂范,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众人纷纷主动报名参与。
他为解决技术骨干短缺问题四处奔忙,并给上海来的干部职工做思想工作,确保他们情绪稳定,能专心投入工作。
贺敏学持续努力,成功动员10万人参与建设,他们齐聚西安,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事业。
西部环境与上海大相径庭,许多人只能栖身于临时窝棚,部分甚至蜷缩在古城门洞中居住,条件艰苦。
尽管条件艰苦,却无人抱怨,因贺敏学同样与众人共居土平房,指挥十万大军建设,并在此圆满完成了国家重点战略项目的所有工作。
1958年,西安工程管理总局完成建设任务并提前解散,所有工程队伍成员随后返回各自的原籍地。
贺敏学抵京将任中央建工部第一副部长之际,老战友宋任穷寻访,邀其赴福建任副省长,专司福建建设工作。
他擅长军事且能进行建设,鉴于福建与台湾时有摩擦,前往该地后,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大有作为。
贺敏学毅然南下,一待便是30载,期间职务稳居副部级。闻此消息,其老上司陈毅亦感震惊,言道此事出乎意料。
贺敏学以其才干和资历,理应担任更高职位,却未成为省委常委,这一情况令人不解。
贺老一生淡泊名利,自称愿如革命砖头,随需而动。他助力福建迎来经济黄金期,使其成为当时全国经济发展最强劲的省份之一。
贺老一生,无论青年离家投身革命,隐居深山指挥游击,抑或舍弃军衔投身建设,均彰显其作为老革命家的崇高奉献精神。
在国家利益前,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共产党信仰。贺老工作勤勉,对妹妹贺子珍,他在家庭生活中亦给予深切关怀与呵护。
【兄妹情深】
贺子珍晚年健康欠佳,贺敏学接她来上海调养,并叮嘱女儿贺小平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
贺敏学目睹妹妹成长,无论携她共赴革命,还是日后相互扶持,他都切实肩负起了长兄如父的职责。
见贺子珍历经情感波折后日渐消瘦,贺敏学与其妻全力照料,倾尽所能给予帮助。
贺子珍病发欲寻子时,贺敏学总耐心相伴,自街头至街尾,温柔劝慰,直至将她安然哄返家中。
贺敏学后因工作调至福建,贺子珍欲返江西故里。贺敏学思及她虽居江西,仍频赴上海查体,遂允其请。
决定将本欲携往福建的女儿贺小平留下,确保贺子珍返沪时有人照料。
贺敏学的妻子全心支持丈夫,亦十分疼爱小姑子。一日,在福建的贺敏学接女儿电话,得知贺子珍高烧危急,情况不容乐观。
贺敏学当晚即从福建焦急出发,抵沪后守候在妹妹病床旁,直至送她走完最后一程。
【结语】
贺老虽已八旬,仍坚守岗位,身体不适时,仅服药数粒便继续参与各类会议,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
他一生致力于党和人民事业,为祖国建设倾注心血,历经7次负伤。贺老84岁时在福州病逝,临终时体内仍留存2颗未取出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