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在商场里,孩子死死盯着一个玩具不放,说什么也要买;
刚拿到零花钱,就立刻要拿去买糖、买盲盒,花得一干二净;
更或者,他对“钱”这件事完全没概念,以为你刷一下卡、点一下手机,钱就自动冒出来。
很多妈妈,一边心疼孩子“太不会过日子”,一边又觉得“他还小,等大了就懂了”。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从小就建立对“钱”和“价值”的正确认知,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否“富有”的关键。
而想要孩子将来“富有”,12岁前要培养3个习惯,他早晚会感激你。
一:延迟满足的习惯
想象一下:
你带着孩子逛超市,他看中一盒价格不低的积木,满脸期待地说:“妈妈,我现在就想要这个!”
你犹豫了,是买?还是不买?
不买,他会情绪崩溃;
买了,好像又惯坏了他。
这种“现在就要”的冲动,其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本能。
但如果,我们总是顺着这个本能,他未来,就很难在现实世界中立足。
延迟满足,简单说就是:我现在想要,但我可以等、可以努力、可以计划。
这种能力,正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控制欲望、坚持目标、做出长远决策的核心。
你发现没?
很多成年人的“贫穷”状态,并不是收入太少,而是冲动消费、攀比心强、控制不了“马上想拥有”的欲望。
买、买、买的快乐,转瞬即逝,账单和焦虑却绵延不断。
所以,教孩子学会等一等,不仅是克制,更是给他未来的生活打基础。
他能抵挡住诱惑,就能守住自己的目标;他能推迟快乐,就能换来更大的回报。
这种“忍得住”的孩子,才更容易“富得起”。
二:理财意识与金钱观
很多孩子对钱的理解,就是“妈妈刷一下就有了”、“爷爷奶奶给的就是我的”。
他们没意识到,钱是通过劳动、价值交换来的。
更麻烦的是,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伸手就有”的环境中,他长大后很难建立“金钱责任感”——不懂赚钱的辛苦,也不懂花钱的意义。
金钱观,不是教孩子斤斤计较,而是让他知道:
钱不是万能的,但你必须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该怎么用、用在哪才值得。
这就像给他一个方向,如果从小就告诉他:“这个世界不是只靠想象,而是靠你一点一点积累、交换、选择”。
他就不会轻易迷失在“别人都有我也要”的情绪里,而是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匹配的选择。
三:懂得“不是贵的就是好的”
有一次,朋友的儿子用压岁钱买了个“限量手办”,花了快300块,结果三天就不玩了。
她很生气,孩子却说:“这可是我自己的钱买的,你不是说存钱就能买自己想要的吗?”
问题是,他确实学会了“攒钱买东西”,但没学会“东西值不值”。
孩子如果从小没有判断“价值”的能力,长大后就很容易被“高价”、“潮流”、“虚荣”带着走。
买东西靠感觉,做决定靠冲动,最终可能钱花了、后悔了,教训却来不及了。
一个懂得分析的孩子,将来无论是花钱、投资、选择工作,还是看人、交朋友,都会更清醒、更有底气。
四:怎么培养孩子这3个习惯?
那如何培养以上这些习惯呢?
以下这几个方法,或许能帮我们在生活中,帮孩子“种下”这些富有的习惯种子。
①营造“金钱可以讨论”的氛围
我们别总说“你太小不懂”,也不要觉得谈钱就庸俗。
钱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一边接收“有钱才有价值”的信息,一边却没人告诉他:怎么去看待、管理和使用金钱。
我们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
比如买菜时,告诉他为什么选择更划算的东西;
让他知道,我们工作背后,是怎么换来收入的;
还可以解释,信用卡是“先花后还”,不是“魔法钱包”。
让金钱,成为我们日常中可以被讨论、可以被思考的主题,而不是一句“你不懂”就打发掉的敏感话题。
②给孩子“自由试错”的空间
让孩子拥有一部分自己的钱很重要——不论是零花钱、红包,还是他通过努力“挣”来的奖励。
他可以决定怎么花,但花错了、后悔了,也要承担结果。
比如他花光了零花钱,还想买零食,那我们就告诉他:“等下个月再说”;
他买了不喜欢的玩具,我们就陪他分析“为什么不值”。
这些“微小的失败”,正是成长中最安全,也最有价值的课堂。
③构建“愿望清单+计划+等待”的仪式感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愿望清单”,想买什么、为什么想要、多少钱、要多久才能攒够。
这样,孩子在每一次等待和计划中,都会体会到“目标、努力、实现”的过程,
而不是“我一想要,爸妈就必须要给我买”。
这是建立延迟满足的最简单方式,也是在帮他锻炼自控力、目标感和成就感。
布妞也会不停地想要买这个、买那个。
但布谷妈告诉她:“每隔30天才能买一样玩具,再想要的话,你得等待。”
她就会学会选择:哪个是我最想要的;
也学会等待: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马上实现。
想让孩子将来“富有”,我们不需要给他一张写满钱的银行卡,而是给他一颗理解金钱、尊重价值、拥有创造力的大脑。
总有一天,当他自信从容地生活时,会发现——
那个12岁之前,我们耐心陪伴、认真引导的时刻,是他一生最幸运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