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王阿姨有两个孙子。
大孙子上初中,小孙子还在读小学。
两兄弟从小都在她眼皮子底下长大,可这性格、体质、待人接物的样子,那真是相差很大。
王阿姨跟邻居们唠嗑时,说:
“你们说怪不怪,大孙子小时候,我们当心肝宝贝养,冷饮连沾都不让沾一口。现在倒好,喝凉水都要问我一声‘奶奶,这个我能不能喝?’好像喝一口就出大事儿似的;
小孙子呢,从小他爸妈带着,冰棍奶茶吃得多,倒也没见他闹过肚子,人还特别外向,见人就能聊两句。”
很多老一辈人觉得:冷饮是“害胃”的,吃一口拉一天,越小越不能碰,越晚越好。
但也有不少年轻父母觉得:孩子不是瓷娃娃,适量吃点也没什么,关键是懂节制、会照顾自己。
其实,从小 “被限制”和“允许”吃冷饮的孩子,长大后,3方面差距大。
一:心理差距,小时候太多“不能”,长大后容易焦虑没主意
我认识一个女孩,小的时候,她奶奶什么都不让她吃,尤其冷饮,根本就碰不得。
一次她来我家做客,女儿分享一个雪糕给她,她渴望但又犹豫地说:“我想吃,但我奶奶不让。”
她当时那个眼神,我现在都记得,有点委屈,又有点胆怯。
我说:“吃一点点应该没事吧。”
她摇头:“奶奶说冰棍是坏东西,会把肠胃冻坏的。”
结果等她上了大学,回家时,我看她冷饮一天好几根,喝冰水跟喝温水一样。
反倒是有些从小偶尔吃点、没被盯太紧的孩子,自己知道个“度”,夏天热才吃点,吃完也会主动说“今天不吃了,昨天吃过了”。
人这心理啊,从小就像树苗一样,压得太狠了,它不是长不动,是歪着长。
有的孩子被盯得多了,长大反而特别逆反,你越不让,他越要来一下;
还有的就变得胆小,吃啥都先问一句“能不能吃”,做啥都得等大人点头。
这种孩子,哪怕人到了二十几岁,做啥事都不敢自己拍板。
一个人有没有主见,是不是自信,其实早在小时候那一口冷饮面前,就能看出点苗头来。
二:健康差距,小时候有机会试错,反倒懂得节制
我另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小学时从来没碰过冷饮,高中一住校,不得了了——三天五瓶冰可乐,拼着跟室友吃雪糕。
结果可想而知,胃疼得去医院直哼哼。
他爸妈听说后也急了:“我们以前是怕他吃坏肚子,才不让吃的,咋现在反倒吃出事了?”
其实,不少人小时候稍微吃点,反倒对自己肚子有数。
吃多了难受过几次,自然就知道:什么时间吃合适,吃多少肚子不闹腾。
这种自我管理的意识,早早就养出来了。
身体也是一样,不是靠“封闭”来保护的,而是靠“适当接触”来锻炼的。
很多孩子天天冰饮,怎么也没见个个都胃出问题?
关键不是吃不吃,而是懂不懂控制。
三:人际差距,小时候“格格不入”的感觉,会陪孩子很久
和一个小女孩聊天,她跟我说。“我家从不让我吃冷饮,别人都吃,我不吃。他们边吃边玩儿,我坐旁边看,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听着是不是有点心酸?
但这种事,生活里还真不少见。
孩子从小被限制太多,有时候不仅是身体吃亏,连心理上都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一旦扎根,就容易变成“我不属于他们”、“我不被喜欢”。
尤其是当父母总说“你不能学别人那样”、“你是我们家特别的”。
这本来是想保护孩子,结果反而让孩子在社交上变得不自在、不自然,最后跟同龄人之间有了距离。
孩子要的从来不是“我是特别的”,而是“我能跟大家玩到一块去”。
四: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吃冷饮?
让不让孩子吃冷饮?
其实答案,不是“吃”或者“不吃”那么简单,而是“怎么吃才更好”。
以下这些小建议,我们可以参考:
①不是不让吃,而是“教会怎么吃”
我们不是逢冷饮就喊“别吃那个,会拉肚子”,而是可以说:
“这个冰的,咱饭后半小时吃,不然容易肚子疼。”
再比如:
“天气太热,吃点没关系,但别猛吃,先喝口温水缓一缓。”
这样说,比一味地说“不准吃”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教会了他们“怎么吃才不难受”。
②把冷饮变成“偶尔的享受”,不是“天天的奖赏”
可以设一个“冷饮时期”——比如周末、放学后、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吃一点。
这样孩子有期待,不会偷偷摸摸去吃,也不会过量。
告诉孩子:“冰棍不是坏东西,但也不是每天都得吃的。”
这种“偶尔可以”的态度,能帮孩子养成节制的习惯。
③ 家长以身作则,别一边吃一边说孩子不能吃
很多家庭有这种情况:大人自己喝冰可乐吃雪糕,孩子想吃被制止。
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也不利于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
我们吃的时候,可以带着他说:“你也来一口,但记得我们说好的——一周一次。”
⑤ 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不是不能吃,是现在不合适”
比如孩子刚感冒、肚子不舒服,这时候可以说:
“这几天你身体不舒服,等好了我们再吃,好不好?”
这样孩子不会觉得是“你不让我吃”,而是“我身体现在不适合吃”,接受度更高,也更容易建立健康意识。
说到底,冷饮不是敌人。
真正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认知自己的身体,学会判断和节制。
与其一味禁止,不如陪孩子一起探索“可以吃,但要会吃”的生活智慧。
[微笑]
[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