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的杭州萧山机场停车场,张熹蜷缩在驾驶座上啃着冷掉的包子。这位曾经的北漂程序员,如今是携程平台认证的“城市王者”——三年接单超1.2万次,日均工作16小时,总收入近70万,今年还有望成为“百万司机”。他的故事被贴上“励志”标签疯传,但评论区却撕裂成两派:有人高呼“行行出状元”,有人质疑“拿命换钱值不值”。
这几年,劳动者从事网约车等灵活就业工作并不新鲜,但平均每年20多万元的收入,还是超出很多人的认知,也给很多想要入行的新人打了一剂强心剂:难道跑网约车真的这么赚钱吗?是不是我也可以放弃现在的工作,加入送网约车大军?
仔细了解这位“网约车单王”后,你会发现这样的神话你羡慕不来,同时也引发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今天能睡4个小时”“白天当成黑夜、黑夜当成白天”……从媒体的采访视频中,可以看出所谓3年收入70万的成绩,背后属实是“榨干最后一点精力”的付出。

3年70万,每年23.3万,每月约一万九千四百多,平均每天流水在六百五左右。但凡在杭州跑过网约车的人,都知道串数字意味着什么。
根据杭州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24年12月31日,杭州有人证的驾驶员有39.21万人,也是全国人证司机最多的城市,去年第四季度,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为15.87单,有21.22%的师傅每天在线12小时以上,而“单王”需进入平台前0.1%的竞争圈。
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脱颖而出,除了张师傅有程序员背景,懂得利用平台的算法之外,还需要3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的高强度、超常规的劳动、超强度的体力透支,加上超娴熟的接单效率,才达到如此高业绩、高收入。

但,网约车单王只是极端个例,一般人做不到像张师傅这样“玩命奔跑”,极端个例是不可复制的。
按照张师傅所言,由于人到中年遭遇裁员,经历过辞职、换工作、失业,还有一家老小要养活,所以不得不这么拼。现实压力之下,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可以用一句大白话来概括:拿命换钱。
姑且不论每日的工作时长,仅是每天只有3、4个小时的睡眠,便可能诱发一系列问题。有媒体报道,睡眠不足将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加速大脑衰老、加大死亡风险。在网络上搜索有关猝死的案例,很多都与睡眠不足+高强度工作有关。




也就是说,张师傅实际上是在危险地带“玩命奔跑”。所谓“百万神话”根本不可能是网约车行业常态,也不具备可持续性。虽然张师傅不怕苦、不怕累、中年逆袭的故事很励志,也很让人羡慕。但是如果有人将张师傅的经历作为“样板”去尝试复刻,以为拼命几年便能攒下大几百万,大概率会透支身体,甚至落下一身病根,得不偿失。
无论是自我压榨到极致,还是不顾危险争分夺秒,都会透支自身健康、带来极大安全风险,这并不是赚钱的正确“打开方式”。而张师傅的励志故事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他能每天工作这么久?
日均16个小时的工作,显然已经违反《劳动法》,但却已经是很多网约车司机的日常。虽然很多平台会强制休息,但是为了生存,会选择多开平台,甚至有的平台不对师傅们的在线时长设限。
近年来,如何保障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问题,屡屡引发社会关注,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劳动者的归属问题”。网约车司机和平台只是合作的关系,真正出了意外,又会有哪家平台负责?
说到底,限制劳动时间本身也是对劳动者自身负责,如果各家平台对单王这种拿命去拼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形中就为劳动者生命安全埋下了“隐形炸弹”。

其实,针对网约车超时工作的问题,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曾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各地相关部门要督促网约车平台企业科学确定驾驶员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保障其有足够休息时间。督促网约车平台企业持续优化派单机制,提高车辆在线服务期间的运营效率,不得以冲单奖励等方式引诱驾驶员超时劳动。
滴滴也等头部平台也曾推出“你休息,我奖励”这样的活动来提醒劳动者“好好休息”。只不过当下网约车市场已然饱和,师傅们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不得不拿身体来换钱。如何进一步完善保险、工时限制,让司机们不必“以命相搏”,也是网约车平台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网约车司机而言,单王的神话不可复制,钱也是赚不完的,保持良好身体状态,细水长流方为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