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平服漠北的开端——话说顺治三年漠南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叛乱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4-01-31 17:35:42

1644年算是天崩地圻一年,享国276年的明王朝灭亡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而吴三桂在李自成的逼迫下,投降了清廷,拱手让出山海关,紧接着就是清军进入北京城,不久后清廷迁都北京,决意“宅中图治”,此举标志着清廷从一个地方性政权,向统一的中央王朝进化。而在入关的头几年,清廷的军事行动确实非常顺利,短时间八旗军狂飙猛进的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鉴于南明自己农民军残余势力不可小觑,清廷决定增大投入,不断将部队抽调往南方作战,这样就造成了北方的防御漏洞,对漠南蒙古的震慑力严重削弱,漠南蒙古的苏尼特部领主腾机思在喀尔喀蒙古的支持下趁机叛清,打了个清廷措手不及,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次震撼清廷的叛乱。

‬叛乱前奏心怀怨望的腾机思

腾机思是这次叛乱的主角,就得重点提一下。他是蒙古黄金家族中兴之主达延汗巴图蒙克六世孙,是苏尼特部东路首领塔巴海达尔汉和硕齐之子。一开始,苏尼特部原是附属于察哈尔汗庭的蒙古部落之一,后来因为林丹汗暴虐无道,苏尼特部在塔巴海达尔汉和硕齐的带领下依附于北走翰海,依附于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初皆服属于察哈尔,以林丹汗不道,徙牧翰海北,依喀尔喀”。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1634年,即天聪八年,林丹汗在后金的猛烈攻势下败亡,察哈尔余部被后金吞并。依附于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苏尼特部领袖们心思又开始活泛了起来。崇德二年(1637),腾机思与其弟腾机特遣使来清廷访问。崇德三年(1638),又连续两次派遣使者入朝觐见。崇德四年(1639),腾机思率领自己的子弟和部众自喀尔喀南来归附清朝。腾机思此举受到了清朝极大的礼遇,次年清廷尚腾机思以郡主,授予和硕额驸。崇德六年(1641),又封其为扎萨克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弟腾机特封多罗贝勒,莽古岱哈尔呼喇被授予二等台吉。清太宗皇太极对于腾机思的待遇不可谓不优渥。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但在崇德八年(1643)之后,清太宗皇太极的去世。由于福临年幼,睿亲王多尔衮总摄朝政,腾机思由于与多尔衮矛盾很深(具体两人哪边不对付,史书没有提到,只说是有矛盾),据《康熙起居注》记载:“苏尼特部腾济思怀恨睿王,反入喀尔喀”。腾机思兄弟不再受到清廷的礼遇,反而备受打压,心里是相当不爽。而腾机思自从归清之后,与喀尔喀的联系一直没断,硕垒汗也一直在引诱其叛离清廷,遂萌生了归附喀尔喀的想法,“先是腾机思依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后来归受封,硕垒忌之,诱仍附己”。

《康熙起居注》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喀尔喀蒙古的恐慌与野望

苏尼特部郡王腾机思之所以叛离清朝,和喀尔喀蒙古的诱惑是分不开的,而喀尔喀蒙古对清廷的忌恨可谓是由来已久。早在天聪八年、九年那段时间,皇太极正在对察哈尔部用兵,顺便收服察哈尔蒙古余部。也就是在察哈尔部灭亡的天聪九年,车臣汗硕垒、土谢图汗衮布等诸诺颜分别致信察哈尔太后和清太宗皇太极,前者让太后率领察哈尔遗众前去喀尔喀,不要投附清廷,“我等与尔汗原系同宗,满洲岂尔等之主耶”,后者则向皇太极表达了和平共处的愿望。而最后的结果则是皇太极根本就不带鸟喀尔喀的,全部收服察哈尔余众归清,这种“王之蔑视”肯定是让喀尔喀蒙古相当不爽的。

《皇朝藩部要略》

又在同一年,前去出征林丹汗子额哲的后金军截获了土默特部和明朝遣往喀尔喀部的使者,顺便还把喀尔喀去明搞马匹贸易的人给抓了,这件事皇太极认为性质极其严重,对喀尔喀的态度非常严厉,“今尔等卖马与明,以换取其财物,岂非增加明国势力乎。尔等行事,如此乖悖,我亦不为介怀。结盟通好事宜,愿听尔等之语”。

《满文老档》

皇太极的强势,让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既愤怒又无奈,典型的看不惯你又干不掉你。面对咄咄逼人的清廷,土谢图汗衮布、车臣汗硕垒只得纷纷向清廷进贡。

再有喀尔喀蒙古西北面札萨克图汗部不服清廷。崇德三年(1638),札萨克图汗素巴第甚至还想谋取归化城做为与明贸易的基地,结果被皇太极亲征赶回,“札萨克图汗素巴第谋掠归化城,上亲征之,所部遁”,尽管事后“遣使谢罪”,但清廷与札萨克图汗部的关系始终不和,在崇德三年九月、崇德五年三月、十月打了用书信打了口水仗。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汉译》其中一份“口水仗”

为了应对清朝的威胁,喀尔喀三部于1640年在塔尔巴哈台于卫拉特联盟举行会盟,制订《蒙古——卫拉特法典》,停止战争,一致协调对外,在抵御外敌时互相帮助,实际上就是针对清朝。

《卫拉特法典》相关法规

这种种做为昭示着喀尔喀蒙古在心底里对清廷是各种不服,只是迫于实力不得不低头。而清军入关后,原本数量有限的八旗军大量南下,对蒙古贵族威慑力降低,这就给了喀尔喀三汗翻盘的时机,尤其是土谢图汗、车臣汗看来,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于是想要突破苏尼特部,并以此为契机,拉拢漠南蒙古,建立以喀尔喀蒙古为中心的汗廷。

车臣汗利用腾机思对多尔衮的不满,说服了苏尼特部叛清,腾机思兄弟由于多尔衮的欺凌,愤懑不已,遂决定投附车臣汗部。一拍即合,腾机思叛清箭在弦上。

‬变起漠南,多铎率兵北征

顺治三年(1646)春,腾机思带领着自己的弟弟腾机特和乌班第、多尔济思齐布、莽古斯、额莫尼克、锡特五名亲信台吉率领部众逃亡喀尔喀蒙古,此举被邻近的四子部落发现,四子部落台吉温布达尔汉卓里克图、多克申一边率众截杀,一边将苏尼特部叛乱的消息报告给清廷。最后,阵斩乌班第等五台吉,俘虏男子152人,缴获2217匹马、266只骆驼、1477头牛、8350头羊。事后,清廷将五台吉的家产和妻室没收,其余人畜分给四子部落。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汉译》记载四子部落截杀腾机思叛众的情况

清廷对腾机思的叛逃喀尔喀蒙古的事非常重视,立即着手率兵镇压。顺治三年五月,清摄政王多尔衮以其弟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偕多罗承泽郡王硕塞率兵征讨,战略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征讨“背叛蒙古苏尼特等部落”,也要把在幕后煽动叛乱的喀尔喀车臣汗硕垒“一并取之”,争取“务尽根诛”。

《清世祖实录》

由于清八旗军主力正在南下与南明以及农民起义军残部作战,所以,直接拨给多铎的八旗兵众并不多,根据《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汉译》显示,多铎统率的八旗兵主要是巴牙喇(护军营)和噶布什贤超哈(前锋营)序列,属于清军精锐。护军营由满、蒙佐领中抽丁壮17名编成,前锋营由满、蒙佐领中抽丁壮2名编成。据《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二年,清朝有满洲佐领330个(311个整佐领、19个半分佐领),蒙古佐领126个(121个整佐领、5个半分佐领)。根据以上数据计算,顺治二年,护军营总数大约为7752人,前锋营总数约为912人。这两部做为八旗军战斗力的核心部分,又要防守京师,又要南下作战,分给多铎参加北上作战的肯定不会很多,估计数量是在4000人左右。

组成这支远征军的除了部分京师里的八旗护军营和前锋营,还有漠南蒙古各藩部。考察《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清廷主要动员了科尔沁(土谢图亲王奥巴、和硕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土默特(固山贝子固穆)、敖汉(多罗郡王班第)、奈曼(多罗达尔汉郡王衮楚克)、巴林(多罗郡王色布腾)、扎鲁特(不明)、乌喇特(镇国公图巴、谔班)、扎赉特部(固山贝子蒙衮)、杜尔伯特部(固山贝子色棱)、郭尔罗斯部(一等台吉毕里衮鄂齐尔)等外藩蒙古兵,乌珠穆沁部与阿巴噶部充当向导。(注:括号内是各部率兵出征的贵族),考虑到此次出征距离是较远的大漠,后勤困难,清军主力又在南方作战,多铎的这支北征军大概在1~2万人这个区间。

多铎率领的北征军大致进军路线

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追杀苏尼特叛部

多铎首先率领八旗军从京城出发,在克鲁伦河与外藩蒙古兵会合向西挺进。多铎在克鲁伦河上游的乌兰鄂尔格之地派护军统领叶玺、甲喇章京巴赛两人以兵100人前出侦察,抓获苏尼特哨兵,经过审问得知,腾机思、腾机特两兄弟在衮噶鲁台地方(图拉河东南)。多铎与科尔沁亲王奥巴和满珠习礼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围剿:一路由蒙古固山额真阿赖率领2000人绕道衮噶鲁台背后把守隘口,堵住腾机思兄弟的退路;另一路,由多铎自己亲率主力兼程直扑腾机思老营。

清军急速推进三昼夜,到达衮噶鲁台,但还是晚到一步,腾机思兄弟听到风声早已经逃之夭夭,于是多铎立刻派出一个由八旗兵和外藩蒙古兵组成的2000人混编队伍顺着痕迹追至欧特克山追及苏尼特部分叛军,斩杀毛害台吉。接着又同腾机思、腾机特的400名军队发生激战,迫使其遁逃入森林。在审问俘虏后得知,腾机思所尚公主随营行进,清军遂将公主追及而获。

随后,清军再次截击,在布尔哈图汗山口(亦称布尔罕山,今肯特山)斩杀腾机特子多尔济台吉、腾机特孙噶尔玛特木德克、台吉巴图舍津丰100多人,尽获其家口、辎重。而另外一支清军追至乌里雅台河(图拉河上游支流),杀死喀尔喀部古木台吉等11人。

随后,多铎命军队停留在布尔哈图汗山南面,大肆搜捕、斩杀苏尼特人以及教唆苏尼特部叛逃的喀尔喀蒙古人。此次战役,尽管没有抓获腾机思兄弟,但是很明显重创了苏尼特部,杀死了不少重要人物,斩杀1109人,俘虏825人,缴获骆驼1450只、马19309匹、牛16900头、羊135300头。多铎在就地驻扎时,又派出斥候到处打探情报,为再战做准备。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汉译》记载的第一阶段作战经过,《清世祖实录》于细节脱漏甚多,故不采纳

第二阶段:大战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

多铎率八旗兵和外藩蒙古诸部兵深入喀尔喀蒙古腹心之地,在蒙古人视为神山的布尔罕山上大杀四方,如入无人之境,无疑等于是在喀尔喀蒙古头上拉屎撒尿,这就给了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很大的压力。再加上车臣汗部的硕垒曾经是苏尼特的旧主,苏尼特部此时被清军打的奄奄一息,根据《蒙古—卫拉特法典》,他也有救助的义务,再加上自己是主场作战,清军是劳师远征,怎么看都是赢。

于是喀尔喀两汗部决定发兵与清军决战,只有以全胜姿态将清军赶出漠北,才能维护喀尔喀蒙古的尊严,大战一触即发。

首先是土谢图汗部先和清军杠上了,七月十三日,清军进至扎固其温都尔扎济泉(乌兰巴托附近),土谢图汗让其子衮布率领2万兵马与清军决战,清军全力出击,“整军交战并击败之”,土谢图汗部溃不成军,被清军追杀了30余里路,“杀戮甚众,缴获骆驼二百七十七只、马一千一百匹”。

次日,清军在清点战利品的时候,车臣汗硕垒带领其四个儿子,以及所有附属部落3万兵马与清军寻求决战,从阵容上看,硕垒可谓是下了血本了。清军立刻投入作战,击败硕垒汗部,追杀了20余里路,“杀戮甚众,缴获骆驼二百一十二只、马七百六十一匹”。清军在分别击败喀尔喀二汗部后班师,胜利而回。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汉译》中记载的清军大破喀尔喀蒙古经过

整个战役过程,喀尔喀蒙古在自己的主场完全被清军碾压。从《钦定八旗通志》统计,清军有4位军官战死,分别是满洲镶黄旗前锋统领达苏、满洲正红旗佐领储翰、满洲镶白旗护军参领叶喜、蒙古正红旗护军校珠达色。根据军官损失情况,激烈程度远远比不上清廷在关内的大战。

从战役结果来看,虽然没有能抓获逃跑过快的腾机思,但却重创了苏尼特部,自己幕后黑手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迫使他们放弃传统牧地,逃亡西部躲藏。而清军也不愿意南北两线作战,遂见好就收,班师回朝。

‬战后交涉

在这场战役结束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的态度完全软化,车臣汗硕垒于顺治四年向清廷请罪,两部开始与清朝建立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只有距离较远,没吃到苦头的扎萨克图汗部态度相当强硬。

而苏尼特蒙古人意识到喀尔喀蒙古无力保护他们,也陆陆续续南下重新归顺清廷。顺治四年(1647)五月,苏尼特部台吉班代、峨齐尔、胡巴津来降。同年十二月,苏尼特部台吉乌巴希、伊尔毕斯、沙金、鄂林臣、海色、伊斯希特来降。眼瞅着要成为孤家寡人的腾机思,也只好请罪归降,并得到清廷宽大处理的承诺。在来归途中,腾机思病死,其弟腾机特,被封为多罗郡王,腾机思叛乱划上句号。

总体来看,腾机思叛乱是喀尔喀蒙古与清朝进行的第一次交锋,以清朝全胜,喀尔喀蒙古失败收场,其深刻的影响了清朝与喀尔喀的幌子,为清廷后盖平服漠北奠定了基础。

引用文献:《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汉译》、《清太宗实录》、《清世祖实录》、《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皇朝藩部要略》、《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八旗通志》、《满文老档》、《康熙起居注》、《蒙古—卫拉特法典》

4 阅读: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