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不该只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共同责任。”这是张建国夜里辗转反侧得出的感慨,也成了他的心结。
张建国,62岁,早年一家北方农村的长子,自幼挑起长兄如父的重担。家境贫寒,学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帮忙种地。改革开放后,靠着泥瓦手艺逐渐在县城站稳脚跟,如今退役生活,靠每月3500元的退休金过着不宽裕但平静的生活。然而,就在一次看似稀松平常的母亲电话中,他的心情突然搅乱了。
母亲电话里的一句试探性询问,“建国啊,你退养老金多少?”并没有问题本身那么简单。张建国敏锐地觉察到这背后的问题:母亲在为她的未来担忧。果不其然,第二天他的小妹翠梅更是直言解释:“建国哥,这几年家里开销多,二哥那边更是压力山大,妈的生活费上可能需要你多承担点。”
张建国的母亲今年80岁,早年就跟随二弟一家生活在农村老宅。多年来,五个兄妹间虽时有照应,但每月由二弟主要负责母亲吃喝起居,其他兄妹则会轮流给母亲寄点生活费。张建国本以为这样的安排虽谈不上完美,但也算大家彼此尽力。
但母亲年事渐高,家中的二弟和弟媳本身经济拮据,仅靠镇上一家小修理铺的微薄收入应付生活和孩子学费已显吃力。小妹翠梅更进一步提出:“妈的生活支出分担比例,咱们是不是该重新商量?”她甚至直指:“建国哥,你条件好,每月多拿点也合情合理。”
然而,日子真如弟妹想象的“宽裕”吗?张建国退休后,自己的家庭收入也并不宽松,除基础生活支出外,还常帮扶已经成家的儿女。每月拿出3000元作为母亲生活开销,无异于掏空自己的口袋。
张建国清楚,弟妹们的经济状况确实难以宽裕,尤其小弟弟还需要负担房贷,孩子的辅导班费用更是开销巨大。但是,面对小妹提出“大哥多承担更多”的提议,他的内心涌动着不平衡感。
这不仅关乎金钱,也关系一份长年所积攒的压抑与倦怠。“为什么‘长兄如父’在口头上是情感责任,到了实际执行时却成了他一人的负担?”
如何让自己母亲获得最好的照料,也让家庭责任在兄妹间重新均衡,成为张建国需要破解的难题。他不想让难得的家庭亲情在无尽的经济分歧中逐渐瓦解。于是,张建国决定与兄妹们面对面沟通。他明确表态,不会逃避作为长子的责任,但也希望每个手足能在能力范围内分担养老重担。
“孝顺是一种细水长流,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张建国的这次家族会议结果如何?或许,这份责任心能获得共同认可,或许,他还要继续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但无论如何,他相信,亲情的纽带仍可以维系共度晚年的母亲,也可以修复被经济压力拉扯的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