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偏爱的“外人”:我选择过自己的生活

韩冰呀 2025-02-06 10:35:27

从小到大,林慧都知道,自己和弟弟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截然不同。出生在南方一个小县城的她,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没有大富大贵,却也不至于揭不开锅。她是家里的长女,比弟弟年长五岁。然而,作为姐姐的身份,却让她承担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责任和付出。

如今,她与丈夫在省城经营一家小店,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日子过得还算安稳。然而,春节将近,她却做出了一个让母亲和家人无法接受的决定——今年,她拒绝回家过年。母亲数次打电话催促,甚至直接要求她“借”出五万块钱帮弟弟办婚礼,而这次,她选择了回绝。

小时候的“不平等”种子

林慧的童年,在一种“偏爱”中悄然变化。她穿的是亲戚淘汰的旧衣服,而弟弟却总能拥有崭新的衣物;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早早辍学打工,而弟弟却一路读到大学;她每个月要省吃俭用寄钱回家,供弟弟学业,而母亲却总以一句轻描淡写的“你是姐姐,帮弟弟是应该的”来回应一切。

林慧并不是没努力理解母亲的苦心,她也曾在无数次的深夜告诉自己,这种倾斜或许是因为“习俗”或“家境”的无奈。但在一次次付出后,她却发现,母亲对弟弟的容忍与包容,却给了自己严苛的对待。一次弟弟贪玩差点掉入池塘,她拼命呼救将弟弟救回来,结果却换来母亲的责骂:“让你看好弟弟,你怎么不注意点?”

春节回家的压迫

今年春节前,母亲的电话让林慧陷入内心的挣扎。母亲要求她“借”五万块钱给弟弟办婚礼。林慧清楚,这个“借”字,不过是个幌子。这么多年来,弟弟从未还过她的钱,哪怕有经济能力,也没有表露出一丝愧疚或补偿的意愿。而当年她结婚时,父母甚至不曾主动帮忙,最后只草草办了几桌宴席。

丈夫的话让她更加坚定。“你付出了那么多年,有谁记得过你的好?他们只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罢了。”丈夫的支持成为了她心里最沉重的答案——她从未被真正平等对待过。尽全力扶持家庭,却始终是那个“嫁出去的女儿”、“别人家的人”。

母亲的偏爱与刺痛

当林慧终于鼓起勇气,用平和的语气拒绝了这份要求,母亲却再次用“你是姐姐”来勒令她妥协。最让她心寒的,是母亲无意中的一句话:“你已经是别人家的人了,哪能和弟弟比?”

这一句话,敏感而刺痛。童年的疑问、成长中的委屈,瞬间汹涌浮上心头。原来自己在母亲眼中,只不过是一个外人,仅仅存在为满足家庭期待的工具,毫无情感可谈。

选择放下

面对这些,林慧并非没有痛苦和挣扎。这些年,作为姐姐的责任感和原生家庭的牵绊,始终压在她的肩膀上。然而,在一次次被迫妥协之后,她第一次选择了为自己而活。她发去了一条信息,告知母亲她不会回家了,也不会再资助这场婚礼。

挂掉电话,林慧的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既是轻松又有不舍。这是一份久违的解脱,更是一次告别。她将目光转向窗外,冬日的阳光洒在桌上,儿子认真的神情让她感到内心一阵释然。也许,她无法改变父母的偏爱,但她能够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温暖的环境。

人生总有许多无法改变的无奈,但林慧明白,有些事放下了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