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4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我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想去祖国看看。”
信的落款是沙里夫,一个肯尼亚的乡村女孩。
信纸已经泛黄,到大使馆之前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坎坷,虽然字迹十分稚嫩,但内容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整个使馆大为震动。
一个生活在非洲东部的19岁女孩,怎么可能与600年前的郑和有关联?


这一切的起点,还得从那封信开始。
沙里夫出生在肯尼亚拉穆群岛的一个小村落。
这里的日子平淡简单,一张渔网成了大部分家庭生活的根本,唯一的娱乐则是晚间篝火旁的故事。
从她懂事起,外婆就总是喜欢讲一个传奇:600年前,一场巨大的风暴将两艘来自东方的大船冲上了岛的海滩。
船上的人穿着奇特的服饰,身材修长,肤色与岛民截然不同。开始时他们与岛民彼此戒备,直到这些陌生人利用船上工具帮村民捕杀了一条巨蟒,双方才逐渐信任,最终成了朋友。

外婆常常拿出一只瓷碗,对沙里夫说:“这就是船上的人留下的,是咱们家的传家宝,而我们家也是他们的后裔!”
虽然瓷碗已经出现裂痕,但其细腻的纹路和碗底“大明宣德”的字样依旧清晰。
年幼的沙里夫半信半疑,却对外婆口中的东方家乡充满了向往。

与传说相映衬的,是沙里夫与众不同的外貌:黑色直发、略浅的肤色、纤细的五官,这同村里的其他孩子真的是有点不一样。
只不过对童年时的女孩来说,这样略微有些奇特的长相却并不怎么太友好,村里的孩子们常常喊她外来人,时间长了沙里夫对自己的根越来越好奇。
她常常默默的深受孤独,可想要寻找自己身世的渴望愈发浓烈了。
“我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成了沙里夫儿时最大的疑问。直到她渐渐长大,疑问变成了她的追寻。

1999年,小学毕业的沙里夫选择继续求学,她不想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回家务农,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个偏远的村子里。
这在村儿里十分罕见,好在父母很爱她,虽质疑她的选择但也默许了她的坚持。
中学时期的沙里夫迷上了图书馆。一本描写郑和下西洋的书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
书中的描述与外婆的故事惊人一致:一位来自东方的航海家,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布东非,其中就包括肯尼亚。沙里夫坚信自己的家族故事与郑和有关。

为了寻根,她决定学习汉语。可在一个几乎没有中文教育资源的地方,学习汉语无异于痴人说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省城偶然发现了一家挂着中文招牌的中国餐馆,老板赵汗青成了她的第一个汉语老师。
赵汗青被这个女孩的执着感动了,不仅免费教她汉语,还资助她完成了中学学业。在赵汗青的餐馆里,沙里夫接触到了更多的中国文化。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她要去中国的决心。
中学毕业后的沙里夫却有些迷茫了,她的梦想之地实在太过遥远。想要远渡重洋的她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也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决定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
“我是郑和船队的后裔,我想去中国看看。”信中的语言质朴却真挚,表达了她对中国的向往。
收到信的中国驻外大使郭崇立深感意外。为了搞清楚这段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寻根请求,也为了帮女孩实现愿望,他决定亲自去探访沙里夫家族。
一路跋涉,他们来到拉穆群岛。沙里夫家中的瓷器碎片,村子里带汉字的古墓和口口相传的家族故事让郭崇立大感意外。
为验证沙里夫的身份,考察团决定进行DNA检测。结果显示沙里夫确实携带中国人的血统。

在郭崇立的努力下,2005年7月,沙里夫带着家人的祝福和整个村庄的期盼踏上了飞往中国的旅程。
这一天她等了太久,从拉穆群岛的沙滩到繁忙的上海虹桥机场,沙里夫仿佛穿越了两个世界。
当飞机降落的一刻,她深吸一口气,自己的梦终于开始了。
上海的繁华让她眼花缭乱:高楼林立的陆家嘴,鳞次栉比的南京路商场,以及随处可见的霓虹灯广告,一切的一切都与小村庄的泥土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站在外滩看着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塔,她惊呆了:“这就是我祖先生活过的中国吗?”

虽然初来乍到,但沙里夫还是迅速融入了中国的生活。上海之行后,她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学习中医学。
穿着朴素的沙里夫显在校园里显得格外不同,但她的微笑和勤奋很快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好感。
为了快速融入中国,沙里夫从第一天起便拿着小本子记下每一个新词汇。她常常独自留在图书馆到深夜,一边翻查中医典籍,一边用生涩的汉语默读。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半年后沙里夫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甚至可以用汉语同老师同学开玩笑了!
不仅是语言,沙里夫对中医的学习也异常认真。她第一次接触到《黄帝内经》时,书中复杂的阴阳五行理论让她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她并没有被难倒。
每次遇到不理解的部分,她总会拉着老师刨根问底,直到弄明白为止。

南京的冬天寒冷而湿润,对于来自热带的沙里夫来说确实有些难熬,裹着厚厚棉衣的她还是被冻得发抖,同学们暖心的送给她围巾和手套,这一切对于沙里夫来说痛并快乐着,她有了浓浓的归属感。
她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郑华”,意为认祖归宗,也为纪念那段历史。她用这个名字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我回家了。”
学业之余,她参与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站在曾经的太仓码头,她仿佛看到了600年前船队启航的情景。

完成学业后,沙里夫拒绝了中国医院的高薪邀请,毅然返回肯尼亚。
她在家乡开了一间诊所,免费为贫困患者治疗,积极推广中医技术。用自己的行动让中肯两国的历史纽带得以延续。
沙里夫的名字逐渐传开,成了当地的神医。她不仅是村民的医生,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偏远的非洲小村庄到中国的中医学课堂,沙里夫用自己的故事连接了两个国度。
这不仅是一场血脉的追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她的坚毅与执着,不仅实现了家族的心愿,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非友谊的深厚根基。
——THE END——
参考资料:看看新闻——家国万里|一个肯尼亚“中国女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