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过世还在发朋友圈的人,都是什么心理?你认同这种做法吗

妞妞谈情感 2025-02-23 08:30:4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凌晨两点,敲代码到眼花的程序员刚刷新朋友圈,猝不及防撞见七连拍的黄白菊花阵。

大三学弟正在直播奶奶的遗体告别仪式,配文写着"世界上最疼我的人走了"。

指尖悬在点赞图标上进退两难的人群,构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独有的人性修罗场。

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在亲人去世的当口还不忘发朋友圈,无疑是一种麻木不仁的表现。

这类人背后的动机到底是怎样的?你赞同这种做法吗?

数字时代,死亡在我们身边似乎随处可见。

知乎某匿名树洞帖里藏着更戏剧化的脚本:有人在亲人火化当天,顶着定位殡仪馆的地址从晨光熹微拍到暮色四合。

每条动态下方都凝固着观者不同形态的尴尬,既有匆忙划过假装没看到的,也有热心过度追问火化炉温度的。

殡葬专业学生小杨讲过更荒诞的样本:

某网红在守灵夜打开直播滤镜,给遗容打上兔耳朵特效,观众刷的"火箭"替代了纸钱在屏幕上飞舞。

其合理化解释是"想让爷爷看看现在最时髦的东西",可322万的打赏收益暴露了更深层动机。

围观者往往陷入道德困局——该批判消费亲人离世,还是尊重新型悼念方式?

社交媒体重构了传统哀伤的仪式感。

70后擦拭遗像需要关紧门窗,90后上传黑白照时自动生成#逝者安息#话题标签。

殡仪馆策划师已开发出"数字吊唁套餐",包含定制造型、追光灯布置及抖音专属BGM.

当守灵夜的长明灯变成手机补光灯,某些吊唁者分不清涌出眼眶的是泪水还是美瞳滑片。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数字化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心理研究显示,62%的发布者会将编辑悼念文案视为治疗过程。

在对话框里反复修改的每一个字,都是对痛苦的重组与消化.

正如流泪不止时反复抚摸旧照片,文字输出带来相似的情感缓释效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追踪发现,那些将丧亲经历完整叙述发布的用户,三个月后抑郁量表数值比沉默者低23%,数字空间无形中承担了现代人的情绪理疗室。

这种倾诉欲下还涌动着更隐秘的确认机制。

当年轻人逃离传统葬礼的繁文缛节,朋友圈成了锚定社会关系的虚拟祠堂。

深夜两点收获的87条安慰评论,构建起临时的心灵避难所。

就像儿时跌倒后总要抬头寻找母亲的目光,如今我们跌落至生命裂谷时,本能地向数百人的社交网络投去确认信号。

那些「节哀顺变」的批量回复虽然单薄,却能给予发布者"被看见"的关键支撑。

著名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曾经提出亲人去世的哀伤会五个阶段的理论。

而现在,哀伤心理学的五阶段理论正在被数字化生存改写:

否认期可能凝固在突然停更的日常碎碎念里;

愤怒转化为对ICU探视制度的激烈控诉;

讨价还价阶段常化作点赞换祈福的接力游戏;

当某天凌晨三点出现"院子里的枇杷结果了"的配图,意味着接受期终将穿透岁月的尘埃。

这些散落在时间轴上的电子碎片,拼接出当代人独特的心理愈变轨迹。

在祖辈认知中需焚香沐浴才能谈论的生死议题,年轻人用表情包与定位功能轻松解构

武汉某殡仪馆的00后女孩边直播葬礼流程边讲解生死观念,看似荒诞的画面背后,实则是用数字工具消解死亡禁忌的文化突围。

调研显示,超过半数的年轻发布者坦言,此举是为弥补现实中缺席的告别式,用电子痕迹重构属于自己的仪式空间。

所以当划到这类动态时,不妨多一份温和理解。

某些刻意强调诊疗费用或渲染悲情故事的内容确需警惕,但多数人不过是将朋友圈变成临时的心理急救站。

就像暴雨中的行人偶遇的屋檐,虽不完美却是当下最好的栖身之所。

那些被转发的哀伤,终会在岁月流转中化作成长的年轮,而我们划动屏幕的每个瞬间,都可能成为他人穿越黑暗隧道时看见的微弱星光。

——THE END——

参考资料:ZAKER资讯——认识哀伤:哀伤之旅有没有终点站?

0 阅读:0

妞妞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