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穷人很喜欢买的4样东西,越买越穷!富人很少会买

妞妞谈情感 2025-02-16 06:46:3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财富的不公平一直是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终极难题。

有些人生来就在罗马。而有些人生来就是牛马。

这句话不是妄语,而是现实的写照。

心理学家指出,有时候,穷除了跟出身和努力程度挂钩以外,还会跟一个人的认知存在关联。

这4样东西,富人很少会买,而穷人很喜欢买,导致的结果就是穷人越买越穷。

它们可以说是穷人经济愈发困难的“隐形杀手”,你有没有买过这些东西?

第一类是象征性商品。

背着新款名牌包挤地铁的年轻人,实则为了购买奢侈品花掉三个月工资只能连续吃方便面。

这种场景在城市里并不少见。

河南姑娘小麦月薪四千二,去年攒钱买了价值一万六的皮质手包,为此半年没有新添冬衣。商品包装盒里附赠的保养手册写明:避免雨水和重压。

结果她每天通勤时用塑料袋裹着包防刮蹭,反而失去了正常使用物品的尊严感。

问题核心在于,这类支出换来的心理安慰期只有两个月,随后就会陷入焦虑。

因为下个新款发布时又会出现攀比压力。

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不去购买。

第二类是虚假优惠商品。

超市特价区三折处理的T恤,买回家发现洗三次就变形;

直播间的九块九包邮首饰,佩戴后皮肤过敏反而花掉两百元药费。

真实案例中,江西家庭主妇林姐去年双十一抢购低价商品累计支出一千五百元,半年后统计发现只有电热水壶和拖鞋还在继续使用。

这类消费的陷阱在于即时满足感:

支付时感受到省钱快感,实际上平均每件商品的使用成本反而更高。

更隐蔽的危害是养成随手购买习惯,日积月累的资金外流不知不觉形成。

第三类是透支型消费。

某些手机应用把借款入口做得像红包一样醒目,大学生小陈为换新手机借了六千元。

按借贷平台显示的"日费率0.05%"计算,他误以为每月只需还30元利息,没注意到这笔借款的实际年利率超过24%。

等十二期分期账单出来,才发现总共要多还近两千元。

这类金融产品利用复杂的计算方式模糊真实成本,年轻用户经常忽略逾期违约金条款。

有个逾期案例显示,四十八小时延迟还款会导致费用翻倍。

第四类是跟风型产品。

直播间限时秒杀的紧肤仪、朋友圈刷屏的养生杯、短视频热推的瘦腿袜,这些商品往往缺乏有效认证。

浙江办公室职员诗雨花九百元购入网红美容仪,使用两个月后皮肤状况反而愈发恶化。

专业机构检测发现该仪器输出功率不稳定。

这类消费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筛选失效:

用户过分依赖网络评价系统,却不知很多好评来自统一模板的虚假评论。

更值得警惕的是后续维护成本,某款热销空气炸锅的用户发现,替换配件价格几乎是机器成本的一半。

观察这些消费陷阱的背后规律,会发现三点共性:

首先它们都弱化长期影响,强化即时愉悦感;

其次都利用人的某种焦虑情绪,比如容貌焦虑或社交焦虑;

最后都设置隐形附加成本,让总支出远超预期。

避免被这些消费掏空钱包有三个基本策略:

设定商品冷静期规则,超过月收入10%的支出必须等待三天再决定;

建立分类账户系统,必要支出账户和可选支出账户严格分开管理;

培养价值验证习惯,每季度盘点已购商品的实际使用率。

坚持执行这些原则的消费群体,数据显示三个月后非必要支出能降低42%。

最核心的消费理念应该是购买能带来持续正向收益的商品。

月薪五千的湖南青年阿强没有跟风换手机,而是花八百元报名职业培训课程,两个月后跳槽成功实现薪资上涨。

这样的支出才是真正改写生活的投资。

记住这条简单判断标准:付款前问自己这笔钱换来的价值能持续多久。

任何无法持续三个月正向作用的消费,都可能成为吞噬积蓄的黑洞。

——THE END——

参考资料:湖北网警——网络购物需谨慎,当心图省钱却吃大亏

0 阅读:0

妞妞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