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布了一项最新指令:“知识青年需要走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的同志们应该欢迎他们来。”
在这之后,大量城市的知识青年开始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前往农村投入劳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国的城市开始对本地初、高中的毕业生进行排查,一家一户的进行动员,思想工作做不通的先转户口、办理手续。
然而,起初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但后来有些地方甚至强行推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并未知道这个问题,直到1973年才了解到。
那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出现严重的状况,但他对待工作仍然非常认真,闲暇之余就会阅读百姓寄来的信件。
在某一天,主席看到福建农民李庆霖的求助信后,顿时泪目,稳定情绪后,将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召来讨论,他们二人在了解完经过也都感到非常气愤。
叶元帅甚至怒发冲冠地说:“这些人真是该杀,我看就要杀一儆百。”
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让三位中央领导如此激动?一切还要从当时推行的上山下乡政策说起。
一位名叫李庆霖的小学教师,曾是福建莆田县某中学的校长,1957年受到冲击后,被调任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村小学工作。
当他看到中央发起这个政策后,便想着让自己的儿子去下乡,也能学到一些东西,就这样,他的儿子离开了父母,去到了几十里外的贫穷山区。
按照当时的政策,知识青年下乡后,第一年的口粮和生活费应由政府供给,每个月有18公斤口粮和8元的生活费,以保障知青的生活。
然而仅仅提供了11个月,之后当地政府停止提供口粮和生活费,他们当时已经无法离开,也奔着体验艰苦生活的本质,不会离开。
他们一年四季在山区的农村里劳动,收入没有也就算了,连吃的都不提供。
为了孩子的生存问题,李庆霖以及其他家长只能打给孩子生活费,这样孩子们的生活才勉强维系着。
然而,城乡差异较大,种种因素影响下,上山下乡的知青依旧会面临很多困难,作为知青父母的李庆霖,在看到自己的孩子生活困难后,他们的心情难以理解。
几年后,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的生活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
李庆霖询问后发现,很多人的家庭情况同他家一样,一直给孩子们提供钱财,但都是一般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庆霖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上访之路。
他先去的是儿子所在的公社,向公社党委反映情况,结果可想而知,毫无进展。
于是李庆霖又找到莆田县负责知青的主管单位“四个面向办公室”,但结果还是得不到解决。
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李庆霖非常气愤,最后终于决定写“告御状”,给毛主席写信反映知青的实际困境。
1972年12月20日,他关在家里,用了两个小时写下了两千多字,然后将这封信寄了出去。
1973年4月25日,毛主席在看完这封信后,他非常关注信中的问题,甚至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泪水。
然后,他亲自给李庆霖回信:“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后来中央展开了调查,还发现了更多恶劣的情况,基层知青受到的生活困窘难以想象,吃不饱就算了,甚至还会被相关干部打骂。
这些干部就是所谓的“土皇帝”,不服从就以各种方式针对,让众多祖国的新生代非常痛苦。
毛主席查明了真相后,让叶帅处理此事,叶帅果断公正地处置了涉事干部,并在各地进行调查。
经过叶帅的一番整顿后,知青的权益得到保障,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毛主席知道这个结果后,终于放下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