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晚年废立太子全过程:杨坚的猜忌以及杨广的攻心术

调侃历史 2022-02-10 14:51:31

杨坚的长子杨勇作为太子,本来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杨坚在隋朝建立之初就立下了"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以下,皆令勇参决"的决定,而且杨勇也是性格宽厚,很有文化的人,对国家大事经常能够提出很好的建议,对杨坚的决策是个很好的补充。

但是杨勇的主见与杨坚的政治主张差别很大,在杨坚刚刚当上皇帝的那几年,杨勇的建议倒是还能接受,可是随着杨坚专制独裁的逐渐加深,杨勇的思想被杨坚看作是离经叛道。杨勇也由此而逐渐被杨坚疏远。

杨勇逐渐被冷落,晋王杨广则逐渐受到杨坚的信任。杨广尤其知道父母对权力与服从都是内心渴望至极,他便将自已扮成极为恭顺的样子,每次宫中派来使者时,即使身份再低微,他都会立刻走到王府门外迎接,并表现出极为谦卑的样子,让那些前来的使者从心底感觉不是滋味,回去之后便对杨坚夸奖杨广孝顺。

杨广将主攻方向首先定在了独孤皇后,杨广深知深宫里的那些宫女多嘴多舌,所以每次遇到独孤皇后派来的宫女前来探访,杨坚都让他的王妃萧氏屈尊就下,与她同寝共食。因为他知道独孤皇后最痛恨男人拥有三妻四妾,所以他故意当着宫女的面表现出只有萧妃一个女人。独孤皇后的态度必然会影响杨坚和朝臣的态度,时间一长,杨广在朝廷内赢得一片赞叹。

南陈有一个名叫韦鼎的人,曾经作为南陈的使者出使北周,见到杨坚后便预测他以后会得天下。杨坚做了皇帝后对韦鼎十分信服,平陈之后派专人将韦鼎请进宫。当时杨坚的女儿兰陵公主寡居,杨坚想为女儿选个女婿,便请韦鼎前来为女儿看相,而且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诸儿谁得嗣。"

当时的太子已经定下是杨勇,杨坚的这个问题似乎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韦鼎却悟出了杨坚问话的含义,他十分圆滑地说"至尊、皇后所爱者,即当予之,非臣敢预知也",也就是说杨坚夫妻喜欢哪个儿子,就可以将他立为太子,用不着问别人。显然杨坚当时对太子杨勇已经有所不满,而且已经产生换太子的想法。

杨勇后来倒台,很多问题随之淹没于历史的黄沙中,但透过史料上的蛛丝马迹,还是能看到一些印痕,例如在礼制上就能说明问题。

某一年的冬至,朝廷百官都到东宫,杨勇按照惯例奏乐接受百官朝贺,这个事情在以往杨坚并无异议,但是随着杨坚专制越来越深,他对此事开始不能容忍。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权力的挑战。于是杨坚下诏禁止百官在冬至这天去东宫朝贺,按照《隋书·文四子·房陵王勇传》的记载,那时的杨勇"自此恩宠始衰,渐生疑阻"。

早在开皇初年,太子杨勇依据历史上一些太子的做法,毫无顾忌地接受百官朝贺,并向北称庆。杨坚得知后十分不悦,在制定礼仪时,特意改为只允许宫中大臣庆贺,台臣不在范围之内。即便如此,杨坚一直到废黜杨勇后心里依旧不舒服,等到杨广成为储君后,迎合杨坚的心理,十分乖巧地"奏降章服,宫官请不称臣"。

杨坚不仅立即予以批准,而且在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专门诏令"东宫官属不得称臣于皇太子"。

按照隋朝的礼仪制度,皇太子的冕冠和皇帝一样,上边贯有白珠。杨广即任太子时,以白珠太刺眼为由,请求贯青珠。显然杨广是吸取了杨勇的教训,做出了自我隐藏和降低姿态的决定。从杨广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杨坚排斥杨勇的真实原因,并不是杨勇犯了多么大的错误,而是杨坚的猜忌心主导了一切。

当然,相比于杨广的心思缜密,杨勇就显得比较粗心,所以他几乎没有应对变化之策。但他没有变化并不等于父母兄弟也没有变化,杨勇后来对父母给他的难看脸色百思不得其解,而性格宽厚的他更想不到二弟杨广会向父母频频献殷勤,甚至在他背后拍黑砖。

杨勇的妻子元氏是北周时期杨坚亲自为其选定的,元氏出身北魏宗室,杨坚之所以选中她也是看中了其出身高贵。由于元氏是鲜卑族,所以过门后和同样出身胡族的婆婆独孤皇后关系比较融洽,但杨勇并不喜欢这个妻子,而是喜欢另一个妻子云氏,所以和元氏的关系相当冷淡。

史料上没有记载云氏的具体事迹,只知道她的父亲云定兴精通音乐和制作服饰,其设计的服装在京城广为流行,成为当时的时尚。从杨勇喜欢云氏来看,这个女人性格应该比较和善柔媚,但这个特点恰恰是独孤皇后所讨厌的。

独孤皇后极力反对男人三妻四妾,所以云氏在独孤皇后那里不可能有好处。开皇十一年正月,皇太子妃元氏突然病逝,独孤皇后认为是云氏害死了元妃,为此她一直耿耿于怀。杨勇极力解释,独孤皇后始终解不开心里的疙瘩。

独孤皇后的心思很快被杨广得知,杨广趁着回扬州上任的时候,入宫向独孤皇后辞行,然后颇为伤感地说∶"臣镇守有限,方违颜色,臣子之恋,实结于心。一辞阶闼,无由侍奉,拜见之期,查然未日。"言罢,伏在地上痛哭流涕。

杨广说的话极具感染力,而且其表演也十分到位,所以深深打动了独孤皇后,也表示杨广这一去跟长久分别没有什么区别,说完后也是不断掉眼泪。

杨广眼见时机成熟,便开始在独孤皇后面前给杨勇泼脏水,而且话语带有挑唆性,将话题引向元氏之死的问题上来。独孤皇后确实对自己儿子的话也没有加以辨析,顺着杨广的思路走下去,将元氏之死的罪过推到了杨勇身上。

杨广回到自己的府邸后,立即和心腹张衡密谋,张衡向杨广献计让上柱国宇文述去拜访杨约,设法争取他的哥哥杨素的支持。

杨广采纳了张衡的计策,回到扬州后便向宇文述询问。宇文述的观点是,杨广如果想谋夺储君之位,必须要把杨约召进扬州进行谋划。

宇文述和张衡的观点几乎一样,说明杨素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已经如日中天,只有他才能让杨坚改变心意。杨广听完大喜,当时就送给宇文述很多金银,让他回到京城长安去约请杨约。

宇文述回到长安后,找个机会入朝拜访杨约,由于两个人既是同僚,又经常在一起赌博,久别重逢,自然相谈甚欢。酒席宴前两个人也没忘记赌上两把,宇文述将杨广赏赐的金银作为赌注,故意输给杨约,几把下来杨约也很不好意思,连忙向宇文述道谢,宇文述趁势告诉他这些金银都是杨广赏赐的,命令自己和杨约玩耍的时候用。

杨约当然知道杨广的目的,但他还是故意问宇文述杨广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宇文述则没有理会杨约的问话,开门见山地做起了杨约的工作。

其实谁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杨坚已经年老,性格已经变态,离开这个世界只是时间问题,一旦皇权更替,朝廷权力必然重新进行分配,朝廷大臣都在为自己的出路寻求打算,各派势力必然会分化重新组合,其特征则是后起势力集团要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取得主导政局的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杨广,他也是未来朝廷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势力的领头人。

杨约表示愿意去说服哥哥杨素,于是他很快将杨广等人谋夺储君之位的想法告诉了杨素。杨素也很想成为新势力的代表,与杨广可谓一拍即合,所以答应杨约为杨广出力。

依据《隋书·苏孝慈传》记载,在独孤皇后的劝说下,杨坚决定对杨勇开刀是在开皇十八年(598年),他首先将东宫的属官们陆续调往各地,以削弱杨勇的政治势力,然后便开始向杨勇的核心圈子进行打击。

杨勇此时的处境已经算是陷入天罗地网之中,即使杨勇性格再宽厚,也开始嗅到了危险的气味,但是杨勇却犯了一个错误,请术士为他驱邪,这在当时犯了大忌。杨坚得到消息后,派杨素前往东宫探视。杨素到了东宫后,故意迟迟不肯进去,让杨勇等待了很长时间,结果杨勇等得实在焦急,脸上出现了怒色,杨素立即将杨勇的表现奏报给了杨坚,而且提醒杨坚要时刻提防杨勇情急生变。独孤皇后此时也趁势参与进来,和杨坚分别派人侦查杨勇的动向,而杨广更是深入杨勇的后方,派心腹段达威胁利诱杨勇的宠臣姬威,要他将杨勇的一举一动秘密向杨素汇报。

当时很多人看到了排挤杨勇的巨大利益。很多见风使舵的术士摇唇鼓舌,说太子的身份本来不合上天的安排。

开皇二十年(600年)九月二十六日,在仁寿宫休养大半年的杨坚回到了京城长安,次日上朝时,杨坚突然对大臣们说自己心情不好。当时吏部尚书牛弘回答杨坚,说皇帝陛下不开心是做臣子的不称职所致,牛弘说的话并没有错,但与杨坚希望得到的答案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杨坚立刻故意板起面孔怒斥东宫的属官,认为仁寿宫距离京城并不远,可是每次自己回来都像如临大敌一样,每次晚上睡觉都不敢脱衣服,昨天去厕所因为担心在后房遇到危险来不及得到营救,所以特意跑到前殿,这都是东宫的人惹的祸。杨坚最终将所有的过错一股脑儿扔到太子杨勇的东宫,当场命令将太子左庶子唐令则等人关进大牢审讯,并让杨素当场宣布东宫的各项罪状。

杨素得到杨坚的授意后,便开始添油加醋地栽赃杨勇,由于实在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理由,他便从前年追查上柱国刘昶的儿子刘居士聚集无赖子弟横行京城的案件为切入点,说当时自己奉诏让太子杨勇追查刘居士的同党,但太子杨勇却认为刘居士已经伏法,为什么还要追查其同党,这根本就不应该是东宫太子要干的事情。杨素认为杨勇明显抗旨不遵,是朝廷事务的妨碍者。

杨坚和杨素两个人一唱一和,列数杨勇的罪状,表面听起来似乎让人义愤填膺,但仔细分析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都是家庭琐碎之事,其实大部分都是独孤皇后吹的枕头风,而且越说越激动,很失君主的风范。

当时担任左卫大将军的元昊觉得杨勇是被冤枉的,所以站出来为杨勇辩解。看到有人为杨勇辩解,杨素担心杨坚会改变主意,立即向早已经收买好的东宫属官使眼色,让他站出来继续揭发杨勇,说杨勇不仅大兴土木不知节俭,而且想要杀掉秉公执法的朝官等,但他们只罗列罪名,却拿不出切实证据。

杨坚看出再说也说不出什么理由,就命令将太子杨勇以及他的儿子们全都软禁起来,逮捕部分东宫属官,由杨素主持审理此案。

在杨素的主导下,搜索东宫时发现火燧数千枚。其实这是杨勇从仁寿宫请安回来时,路上捡回来的枯木制成,想分发给手下生火取暖之用,但是搜查的人不知内情,便将火燧交给杨素,结果杨素指使人揭发说这是杨勇准备烧毁皇宫使用的东西,又将东宫养了千匹马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将杨勇谋反的罪状坐实。

十月九日,杨坚召见杨勇,终于向其摊牌。

当时在朝堂之上,百官肃立东侧,宗室立于西面,杨坚身穿军服径直走入殿内,命令将杨勇和诸子带入殿内,由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废太子杨勇的诏书。

到了这个地步,杨勇也无话可说, 只能拜谢父皇不杀的仁慈,还能够让他苟全性命,然后挥泪叩拜而退。杨勇退下后,杨坚立即宣布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将杨勇交给杨广囚禁于东宫,并对杨素、杨约等处理案件的有功之人进行封赏。

杨勇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杨坚并没有放过对其同党的追查,而且追查的范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连平时的交往言行都翻了出来重新审视,例如太子洗马陆爽曾经建议杨坚依据春秋之义为杨勇的儿子起名字,得到了杨坚的采纳。现在杨坚忽然想起了这桩事情,认为陆爽当时是多管闲事,虽然此时陆爽已经去世,但杨坚依旧追究其子孙的罪责,将其全部逐出京城。连一个起名字的建议者都不能放过,可以想象当时因为杨勇受到牵连的人会有多少。

杨勇案件暂时告一段落,但杨坚的专制独裁与政治迫害也由此达到顶峰。也就是在杨勇被废的几乎同一时间,史万岁被打死在朝堂之上,杨坚用他的铁腕与专制诠释了什么叫"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当杨坚问罪杨勇的时候,时任太子洗马的李纲站了出来,他认为杨勇被废的根本原因不是杨勇犯了什么错,过错完全在杨坚。杨勇是个性格善良的人,未来加上贤能之臣的辅佐,必定会让隋朝的基业永远传下去,但是现在被一些野心家所陷害,皇帝陛下却毫无察觉,而且对杨勇身边的小人不管不问,这怎么会是杨勇的错,是皇帝陛下督导不严的过错。

值得一提的是,杨勇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一句怨言,即使是对背后陷害他的二弟杨广,也没有任何评论。但面对平白无故的诬陷,他也上疏为自己辩护,但被杨广压了下来。杨勇无奈之下甚至爬上树,面对皇宫尽全力呼喊,希望杨坚能够听到,让人为之动容,但是一切都是徒劳,杨素轻描淡写的一句"勇情志昏乱,为癫鬼所著,不可复收"的话便将他的努力化为泡影,《隋书》上的记载是∶上以为然,卒不得见。

杨勇被废黜是杨坚在位晚年最大的一桩冤案,当然其影响并不是当时就能显现出来的。杨坚晚年炮制的一系列冤案让朝廷上下失去信心,如果国家公权力越来越丧失权威的话,必然会导致利益集团为所欲为,进而造成团体的离心离德,当时就有人看出了隋朝其实已经开始滑向危险的深渊。

监察御史房彦谦在杨勇被废前夕就偷偷对密友说,杨坚越来越猜忌人,已经不虚心纳谏,因为太子性格宽厚,所以导致其他诸王作威作福,在朝廷内实行严酷之政,现在天下虽然安定,但是已经蕴含动乱的危险。他的儿子房玄龄也认为,杨坚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德,完全是使诈篡夺的帝位,他的儿子都是骄奢不仁之人,必定互相倾轧,现在虽然貌似太平,但是灭亡是早晚的事。

2 阅读:227
评论列表
  • 2022-02-11 10:10

    败家狗杨广弑父杀兄侮辱妹妹简直是人神共愤,堪比纣王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