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突然爆发,印度总理莫迪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对以色列表示支持。
说实话,其他国家的支持都有点轻飘飘的,因为其他国家没有宗教问题;
而印度支持,这有点豁出命去的感觉。
因为印度本身就是穆斯林大国,印度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有很深的宗教矛盾。
但是,以色列对印度的支持有点意兴阑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感谢里甚至都没有展现出印度国旗。
这就有点意思了。不要说内塔尼亚胡忙、给漏了;国家总理的表态不是随便的,一堆人操作,还有一堆人审核,漏掉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唯一的解释就是故意的,不在乎;甚至有点恼火:我不要你支持。
而印度媒体不但不管以色列的态度,反而变本加厉的表示对以色列的支持与好感,连漫画界都出品了许多暧昧的漫画,把印度与以色列的关系往男女关系方面引。
美妙的未来
那么,莫迪为什么这样做、印度为什么这么奋不顾身地贴上去;而以色列又为什么这样的态度,有点不以为然呢?
其实,以色列和印度的关系很有意思。他们关系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印度想做“世界的导师”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国土面积来看,印度都是个大国;并且,最近几年,随着美国在“全球化”问题上的倒退,以及在“产业链”方面做文章,把印度的重要性显示出来了。
一方面,印度是个地理位置特别重要的地方,连接着东西方交流的海陆通道;所以,不管今后的“全球化”会变成什么样子,印度在世界贸易中的地理优势不会变。
另一方面,印度人口多,年轻;软件业比较发达,也有一定的轻工业基础。所以,在美国为了遏制中国搞的“产业链”转移中,印度看起来是最理想的“产业链”目的地。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对印度加以更多的关注;很多大企业也想在印度提前布局。比如苹果、富士康、纬创等等企业。
就连中国的小米、OPPO等手机制造企业,为了抢占明天的市场,现在在印度加紧布局,承受这印度政府苛刻的盘剥。
有这么好的外界因素,印度去年的外来投资增加很多,经济发展很快,经济总量超过了以前的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五强之一: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
世界经济总量的第六名到第十名是: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
既然印度有这么好的表现,他们当然要展现出自己的雄心壮志。所以,今年的“G20”会议在印度召开之际,印度就在广告中“霸气侧漏”地宣告:印度是“Vishwaguru”, 即“世界的导师”。
这个宣告很厉害,一下子把大家搞得不会了:印度能教给世界什么?
印度其实没多少优势,许多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做“世界的导师”?印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印象。
但是,这是个“脏乎乎”的国家,这一点好像是共同的;这是一个人口很多的国家,这里的人懒洋洋的没有信用,这大概也是少有的共识。
印度绝大部分人都吃素,餐具基本是一片叶子、一只手:叶子上托着食物,不管是米饭还是面饼,都是和着各种色彩斑斓的糊糊盛在叶子上;吃的时候,直接用手干。
其实,也没必要笑话人家,这种进食方式看着难受,但很环保,真的很环保。不太环保的西方国家就喜欢别人环保,所以,他们对印度这种生活方式赞赏有加。
印度人几乎都有宗教情结,他们既有一神教,也有多神教,很复杂;不过,最大的宗教还是印度教,这是个多神教,万物皆有神、万物皆可拜;还不能杀生。
当然,不杀生是好的,但是搞得印度满大街都是动物;尤其是印度教的神牛更是遍地都是。而这些动物也不知道自己地位如此之高,他们一点也不顾及身份,直接在大街上方便。
所以,印度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动物印迹。造成的结果,这个国家到处都看着“脏乎乎”的,空气里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
印度是人口大国,马上就要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关键是,印度的人口还特别年轻,结构好得一塌糊涂。因为年轻人口多,代表劳动力充裕。人工特别便宜。
比如印度最有名的“洗衣工场”,就是大量劳动力集中的地方;这里洗衣全部是人工,都是年轻的小伙子,价格便宜得一塌糊涂,还洗得特别干净。
如果哪个洗衣机厂家想在印度打开市场,简直是妄想:可以花一点钱就能让洗衣工场把衣服洗好,谁买洗衣机啊。
很多人说:印度的发展不可限量,因为劳动力太多了,还便宜。实际上,这里可能有点误会。不是人多就代表有发展,劳动力多是发展的条件,但劳动力质量,是更重要的条件。
比如中国当年的劳动力多,改革开放后的确吃了一波人口红利。但那时候的劳动力都是熟练工人,这些人在工厂改制后走向市场,成为发展的主力。
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得益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新中国建立后就进行了全国性的“扫盲”,连农村妇女都进入识字班。
而印度呢,人种复杂、民族复杂、语言文字复杂、种姓制度复杂······所以,人口多是事实;但人口质量是有问题的,这也是事实。
现在,印度“GDP”成为世界第五,但从军事、经济、政治等角度看印度,实际上还有很多几乎是无解的问题。
军事方面,仅仅军事装备,印度就没办法自己解决。他们不是靠美欧,就是靠俄罗斯;几乎每一次武器军购都被对方痛宰,而印度还毫无还手之力。
一般情况下,在贸易中的买卖,多几个购买渠道是防止被“宰”的好办法,但武器买卖不是这样,因为武器买卖既有卖方的技术控制的因素,也有买方挣脱控制的因素。
这就搞得买方在购买多方武器的时候,不是可买可不买,而是非买不可,所以,议价权几乎没有。
打个比方:印度买美国武器,但这些武器肯定不能用于同美国的作战;这就要求印度必须买俄罗斯的武器,防止将来可能与美国作战。
也就是说买俄罗斯的武器是自己的刚需,所以在购买时就丧失了很多的“议价空间”。
在经济方面,印度大量的贫困人口没法解决;政治、宗教、文字等等一堆的问题。就这样,印度怎么做“世界的导师”?
印度是怎么走到今天的印度是1947年独立建国的,在这之前,他们是英国的殖民地,还是殖民得非常深入的一种;英国女王自称是“印度女皇”。
独立建国后的印度首先遭遇到一个重大的打击,那就是巴基斯坦也同时独立,连带着印巴之间的“克什米尔地区”也出现问题。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宗教问题”。
而印度本来就是个散装的国家,内部几乎集齐了所有的分裂条件,尤其是造成巴基斯坦独立“宗教问题”是最重要的隐患:印度第一大教印度教与第二大教伊斯兰教的矛盾。
这种宗教矛盾一直贯穿着印度的历史,特别是伊斯兰教曾经建立的“莫卧儿王朝”还是印度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就搞得印度人很分裂,既要用莫卧儿王朝宣扬其辉煌的历史,又不甘心让伊斯兰教在印度独领风 骚。
而印度又有非常多的民族,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人种,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印度有100多个民族,55种文字,19种官方语言。那些没统计上来的还有很多。
印度在英国殖民之前,就是一个土邦小国林立的地方,所谓的“王朝”,也只是占据的地方更大一些、周边土邦愿意臣服罢了。本质上,印度次大陆是分裂的。
英国人走后,印度没经过任何战争,就这么神奇地统一了;更神奇的是,这个“统一的印度”居然在南亚很有影响,因为南亚大部分都是英国以前的殖民地。
这些神奇的境遇再加上三哥神鬼不甩的个性,还有他们长时间被英国殖民养成的群体性格,一下子让印度政府找到了建国后的主要方向。
1、首先,印度人干任何事都豁得出去,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这种性格的养成,与长时间殖民统治有关。
当时的英国统治者也不把印度人的意见当回事,所以,印度人什么奇葩的想法都敢说,英国人同意了最好,不同意拉倒。
在与印度进行贸易时,这种特点体现得最明显,用大合同骗你最低价;还价恨不得你白送给他还倒贴运费。你同意了他就赚了,不同意就算了。
这种性格在外交上,就是“迷之自信”:印度和你打交道,是你需要印度;你不答应印度的条件,是你的问题,不是印度的问题。
这种性格,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地区都有,比如某港地方的人就是这样,惊人的“不识好歹”;而印度后来为他这种性格挨了顿揍,某港也被国家狠狠训了一顿。
2、二战后是殖民地国家独立的高峰,许多国家独立,都是穷国,俗称“第三世界”,印度觉得自己是“大哥”。
二战后世界上分成两大阵营对抗,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愿意加入阵营对抗的,这些国家以亚非拉不发达国家为主,叫“第三世界国家”。
印度是第三世界国家建国早的、基础设施好的、经济相对不错的,毕竟英国在印度经营了几百年。所以,印度一下子在第三世界凸显出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带头大哥。
当大哥的感觉很不错的,尤其是不结盟国家会议开完以后,印度的自信心空前高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也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比印度差,印度简直有点高高在上。
特别是抗美援朝后,中国和苏联关系也变坏,印度在边境开始作妖。
按照印度的想法,中国肯定会忍气吞声,接受印度侵占领土的事实,因为你和两大阵营都不好,还敢得罪印度?这不要成为世界孤儿吗。
其实,这是印度自以为是的想法,第三世界国家本来就受够了殖民主义的窝囊气,印度再这么搞大国沙文主义,谁都不服气。
结果都知道,印度一战输得个干干净净,不但把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地位打丢了,还在全世界面前灰头土脸的。
3、跟着苏联混,觉得也不错;突然发现:自己还可以做“南霸天”。
印度建国时,在宪法里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这在当时是和苏联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印度、苏联两国快速接近。
印度又是不结盟国家,英语是官方语言,这给了美国很多想象的空间;虽然两国关系一开始就因为“果阿战争”搞得不愉快,但也没有翻脸。
美国利用巴基斯坦制衡着印度,印度利用苏联牵制着美国。
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冷战一结束,印度傻眼了:巴基斯坦对美国重要性下降,但和中国关系很铁,而印度则彻底掉空里了。
这时候印度想利用中国,继续和美国纠缠,但美国已经不太理会了,包括现在的“印太战略”,即使印度捏着鼻子参加,美国也没有给印度更高的地位。
因为美国非常清楚两件事:
1、中印边境无论如何都不会打起来,两国有“冷兵器”接触的约定:在争议地区都不准开枪;如果印度敢开枪也行,但他们哪里敢?
2、现在也不是中国彻底解决西南问题的时候,这里的问题肯定要在“岛”的问题解决之后;再说边境地区那个穷样,打起来之后还要扶贫开发,想想就头疼。
但不管怎么说,印度在南亚还是最强的国家,周边一堆又小又穷的国家,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不丹······还有被印度强行吞并的锡金。
印度在南亚就是个庞然大物,妥妥的“南霸天”。
“巴以冲突”,莫迪把自己的意图暴露了莫迪的出现是印度的转折,这是个狠人,他有把印度搞好的雄心壮志;“巴以冲突”中印度态度的坚决,也暴露了莫迪建设印度的意图:以宗教问题为突破口,团结国内。
因为自己国内有大量穆斯林的原因,印度刚建国时,对以色列连理都不理,他们还坚决反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在联合国“181号决议”投票中,印度投的是反对票。
以色列建国后,特别想和印度建立关系,态度卑微到极点,但印度就是不和以色列建交,回绝以色列的理由都很敷衍与看不起:印度穷,没钱在你那里建大使馆。
印度不搭理以色列是有原因的。
1、印度和苏联关系好,以色列这个美国小弟当然得不到什么好态度;
2、印度自己就是个伊斯兰教大国,和阿拉伯国家搞好关系,有利国内稳定。
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总之,以色列极力讨好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在武器援助问题上、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冲突问题上都帮着印度,但印度对以色列就是高冷地爱答不理。
印度和以色列建交是苏联解体之后的1992年,当时的印度实在没什么本钱再和以色列傲娇了;相反,印度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要被巴基斯坦暴揍。
因为巴基斯坦很多武器都是美国援助的,包括巴基斯坦的战斗机都是一水的F-16,而印度用的绝大部分是苏制武器,而这些武器在海湾战争中被验证:面对美国只能挨打。
1992年1月,印度和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两国互派大使;以色列总理佩雷斯访问印度,印度总理拉奥说:为了这一刻,印度等了很多年。
一旁的佩雷斯根本不接这个话茬,可能在心里骂呢:1948年我一建国就承认印度,印度压根不承认以色列;后来以色列一直想建交,印度就是不干。这叫“等了很多年”?
但是,关系既然正常化了,还是要在老大“美国”的统一调度下好好发展。当时中国正在和以色列联合搞预警机,美国横加干预,以色列转头就把先进的雷达系统卖给了印度。
总之,美国是把印度当做一个“闲棋冷子”,随时拿出来刺激中国;而以色列当然要配合;所以,印度“等了很久”,以色列也“不以为忤”。
2014年5月,莫迪出任总理,2019年,成功连任至今。莫迪是个狠人,还是个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对于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仇杀,莫迪向来是“铁腕镇压”。
早在2002年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他就因为血腥镇压穆斯林导致一到两千人死亡,被美国制裁;而那次镇压就是著名的“古吉拉特邦大屠杀”。
穆斯林在那次镇压中损失惨重,古吉拉特邦的穆斯林万人写血书告状;但是,不但没有告倒莫迪,还让莫迪在大选中高票当选。
莫迪在第一任期内的确干得不错,经常搞些吓人一跳的大动作,比如废除大面额钞票等;印度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各项改革逐步推开;
强化中央集权、打击腐败;改革全国税制、发展“印度制造”;提高印度国家地位、在各种国际组织中印度都能说得上话······
到了第二个任期,莫迪人气更高,这时候,他就要做选择了:是从根本上改变遏制印度的问题,还是就这么浅尝辄止,让自己有个好的名声。
很明显,莫迪要深化在印度的改革,这就要尽可能团结全印度。但是,印度又是个各种矛盾交织的地方,特别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几乎成为死结。
现在,莫迪已经决心用印度教来团结全国,而这个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占印度80%以上;同时,他还坚决把穆斯林推向对立面,这是一种团结策略: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从以前的极力反对以色列,到现在不顾一切贴上以色列,这都是印度根据自己国家利益做出的决策。
今年的“G20”会议上,印度还拉着美国搞了个“香料之路”:从印度出发,途径沙特、阿联酋、约旦、以色列进入地中海,然后面对的就是欧洲。
这个“香料之路”的大名叫“印欧经济走廊”,明显的,这是印度配合美国搞“脱钩断链”,向欧洲争取市场、打通贸易的手段;对抗的当然是“一带一路”。
香料之路
在这个“走廊”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以色列,所有的原料、商品,都要从以色列这里进行“陆海转换”。所以,印度立刻不顾一切扑向以色列,毫无“不适”的感觉。
印度就是这么奇幻,他们以为自己是如此的聪明,可以做世界的导师了。
也要实事求是说,如果莫迪真的把印度团结在一起,从土地改革开始,一点点弄,印度还真有起来的一天。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是不会让印度当他的导师的;印度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美国的遏制与打击。
现在还没有,因为现在还不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