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勿以粗心浮气乘之。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真率做作,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而真伪无能逃吾鉴中矣。或得其结搆,而不得其锋铓者,模本也;得其笔意,而不得其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也。或双钩形迹犹存,或无精采神气,此又不难辨者也。又古人用墨,无论燥润肥痩,俱透入纸素,后人伪作,墨浮而易辨。
书价以正书为标准,即如右军草书一百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至于乐毅论、黄庭经、太师箴、画赞、累表、告誓等书,但得成篇,即为国宝,不可计以字数。昔钟尚书绍京不惜大费,破产求书,计用数百万贯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置真书一字,余可知矣。惟画价亦然,山水竹石,可敌正书;人物小者及花鸟,可敌行书;人物大者及神佛图像、宫室楼阁,可敌草书;走兽虫鱼又其下也。

想要鉴赏古代的书法作品,应当让内心澄静安定、专注,不要带着浮躁的心态去对待它。首先要观察笔法运用和字体结构,还有整体的精神呼应情况。接着看是天然巧妙,还是刻意做作,这样一来,作品真伪大概就能分辨出六七成了。然后考察古今的题跋、落款,梳理它们相互流传的来历,再辨别收藏的印章、纸张的色泽以及绢帛的质地,如此一来,书法作品的真伪就显而易见了。细看笔法和章法。
有的作品能看出字体结构,却领会不到笔锋的精妙,那就是摹本;能体会到笔意,却把握不准字的位置安排,那就是临本;笔势之间不连贯,字的形态就像算盘珠子那样规整呆板,这就是集字而成的书法作品。有的作品还留存着双钩填墨的痕迹,有的毫无精彩的神韵气息,这些又是不难分辨的。
细看墨色,古人用墨,不管是干燥湿润还是浓重清瘦,墨汁都能渗透到纸张或绢帛里面,后人伪造的作品,墨汁只是浮在表面,很容易辨别出来。

书法作品的价格以楷书作为衡量标准,就像王羲之的草书一百个字才能抵得上一行行书的价值,三行行书才抵得上一行楷书的价值。至于《乐毅论》《黄庭经》《太师箴》《画赞》《累表》《告誓》这些书法作品,只要能凑成完整的篇章,那就是国宝,不能按照字数去计算价值。过去钟绍京尚书不惜耗费巨资,倾尽家财去搜求书法作品,总共花费了数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的五张行书作品,没能购得一个楷书字,由此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差别了。绘画的价格也是如此,山水竹石题材的画作,其价值可以和楷书相当;人物画中尺幅小的以及花鸟画,价值能与行书相当;人物画中尺幅大的以及神佛画像、宫室楼阁画,价值可与草书相当;走兽虫鱼这类题材的画作价值又在它们之下了。作者是明代人,他在说明代时古书画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