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并不算漫长的历史上,出兵阿富汗无疑是最高层作出的最错误的决定之一,它也被视为断送苏联国运的祸端。
事实上,就在掌权者们决定出兵时,就有人曾提出过反对意见,称即便以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国力,也无法担负得起这场战争。
此外,鲜为人知的是,我们所熟知的那段历史中,苏军的作战计划其实是被“阉割”过的,它还有一个庞大得多的完整版本;当勃列日涅夫看过最初版本的计划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倘若这份计划能够实现,那么世界局势将被直接改写。
安德罗波夫一早就下过结论:阿富汗这个国家根本就不存在进行苏维埃革命的土壤,然而在苏联的战略中,前者又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历史上,为保证阿富汗处于自己的势力版图之中,苏联可谓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价。
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接连发生的一系列变故,给“红色巨人”吓出了一身冷汗。
1975年,时任阿富汗共和总统的穆罕默德·达乌德做了件糊涂事:他开始尝试摆脱苏联的操控,不但暂时搁置了一部分带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改革,还对宗教做出了一定让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达乌德甚至主动向敌对的传统势力抛去了橄榄枝。
1977年,达乌德又搞了个大新闻,干脆直接解散了由亲苏势力组成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彻底摊牌了。
要知道,此人过去正是积极站队,在苏联的扶持下才渐渐坐稳权位。而由于跟苏联走得近,阿富汗皇族出身的达乌德也获得了“红色亲王”的雅号。如今吃饱了就翻脸,如此“忘恩负义”的做法显然让苏联无法接受。
不过,还没等莫斯科方面发话,有人就先看不下去了。
1978年2月,面对国内左翼势力的强烈抗议,达乌德非但没有采取安抚措施,反而赶尽杀绝大搞清洗。此举令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为首的左翼势力痛恨不已。没多久,人民民主党就在克格勃的帮助下发动政变,轻松逮捕了达乌德以及大批总统追随者。
接下来,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上演了:当着68岁的达乌德面,政变者们把他的家人一个一个地处死,最后,达乌德一家30多口人只有一名女童得以幸存;其他千余名被捕的追随者,基本全被杀光。
此事过后,苏联方面长了个教训,挑选新代言人时以“老实听话”为主,于是,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上台了。
此君可谓“又红又专”,将宣扬苏联与阿富汗之间的“兄弟情谊”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还不断强调自己是“勃列日涅夫的好学生”与“忠诚追随者”,多层次全方位地表忠心令“老大哥”心花怒放。
对苏联而言,塔拉基的确是个理想的傀儡,然而此君的问题在于政治才华有限,根本镇不住场子;而他怎么也没想到,毁掉自己的居然是他亲手培养的心腹哈菲佐拉·阿明。
表面上,阿明将塔拉基奉为“尊敬的导师”,在政治理念上对其亦步亦趋;实际上,阿明是个民族主义者,无法接受苏联对阿富汗的控制。在他看来,恩师极端的亲苏政策对国家而言简直是灾难。
为搞垮导师,阿明的手段极为隐蔽:他拼命为导师摇旗呐喊,意在塑造对塔拉基的个人崇拜,将其抬高到一个极度显眼的位置,乃至遭到同僚与民众反感。当时机成熟后,阿明再暗中操控舆论,对塔拉基展开抨击,迫使对方放弃部分权力。身为阿富汗的“二号人物”,阿明便顺理成章地接过职位。
塔拉基本以为把失去的权力交给阿明,无非是左手倒给右手,无伤大雅,而当阿明暴露自己的嘴脸时,塔拉基已基本被架空,只剩个“精神导师”的空头衔了。无奈之下,塔拉基只好向苏联求助。
克格勃制定的计划如下:由苏联大使普拉诺夫出面担保,约阿明到总统官邸“人民宫”谈判,实际上要借机除掉阿明。而狡猾的阿明事先靠内线查探到了状况,事先做了安排,最终在贴身保镖的拼死掩护下死里逃生。
随后,阿明也彻底撕破脸皮,调集军队攻占人民宫,活捉了塔拉基。而接下来,他的手段更是将“狡猾”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着老大哥的面撕破脸皮,本以为场面会闹得很难看,哪知阿明随后就主动给莫斯科打了个电话。在这通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话里,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会将阿富汗与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保持到底,愿意保证苏联在其国内的利益,此举换来了苏联对阿明政权的承认。
按照惯例,阿明应该去苏联报个到,然而在1979年,苏联再三邀请阿明访问莫斯科,后者均已借口推掉了。
阿明不来,苏联方面便主动出击:一个月后,苏联代表造访喀布尔,阿明笑脸相迎,但当代表说明来意,提出要“帮助阿富汗改造军队、警察和情报机构”时,他脸色一变,态度坚决地拒绝了。
会谈过后,阿明便不动声色地着手清理国内亲苏势力,同时私下与西方接洽,试图同美国恢复邦交关系。得知此事后,苏联方面大吃一惊——一旦阿富汗倒向西方,获得了美国的庇护,那么失去一名小弟不算什么大事,但苏联在整个中东的利益将大受折损,国家战略也将发生偏斜。
因此,苏联决策层中出现了一种声音:要赶在美国插手前拿下阿富汗,就算是出兵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有关这一点,当时高层存在巨大争论。军方鹰派们希望通过一场漂亮的战争重塑苏维埃联盟强硬且强大的姿态,一部分政客也认为一场对外战争可有效转移国内矛盾。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场战争抱有悲观看法。
时任苏联外长的葛罗米柯表示,入侵阿富汗会极大折损苏联的国际形象:如果苏军攻入阿富汗,就会被阿富汗人民视为敌人,遭到他们的反抗;战争中苏军难免不向阿富汗人开枪,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苏联将成为所有不结盟国家的敌人。
安德罗波夫也强调:“我们只能用刺刀来挽救革命,但这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允许的。”
虽然入侵阿富汗的后果十分可怕,但相比之下,失去阿富汗才是苏联真正无法承受的损失。因此,几番考虑后,最高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决定。
那么,这场战争的定位将是怎样的呢?即便在鹰派群体内部,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很大分歧。
作为作战计划的制定者,阿赫罗梅耶夫大将一眼就看出这场战争会将苏联拖入泥潭;而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那么此战就必须一战打到底、打透彻,将全部的战略目标实现。然而对当时的苏联来说,其中的代价是绝无可能承受的。
两条路都走不通,他因此反对出兵。
阿赫罗梅耶夫的观点受到了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的支持,却遭到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的批评。后者甚至不留情面地怒骂:“轮不到你来教训政治局!”让你干什么,你老老实实照做就行了!
无奈之下,阿赫罗梅耶夫提交了这样一套方案:首先,苏军以优势兵力拿下阿富汗,将其国内反对势力彻底扫平,将后续治安战的成本压到最低;随后建立强有力的亲苏政权,同时扩大苏联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下一步,也是整个计划最关键的一步:苏联应设法进一步分裂巴基斯坦,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一个完全亲苏的傀儡国家——没错,这份计划真正的目的,是以阿富汗为跳板打通苏联“南下”的通道并获得出海口。
这样一来,阿富汗问题不但一劳永逸地被解决,苏联在整个中亚地区的所有战略企图将全部实现。
可惜理想很美满,现实却是冷冰冰的。
据总参谋部估计,这份方案至少要有20万精锐部队做支撑。当最高领导人读过这份作战计划后,脸上写满了惊讶,竟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显然,勃列日涅夫无法理解这份高明的方案,或许他当初批准出兵,还以这次行动不过是将苏军在1968年闪击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奇迹再重演一遍,顶多就需要一两个集团军罢了。然而决定已经下了,此时后悔也晚了。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苏军出兵10万,旨在摧毁阿明政权和抵抗力量,扶持起亲苏政权,保证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完成后,苏军将迅速撤出,将作战成本降到最低。
随后发生的一切正如阿赫罗梅耶夫所预料的那般:这场没有打透彻的战争,最终将“红色巨人”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苏联出兵捷克,有华约其他国家军队的配合,捷克武装部队各级还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并且机降部队占领布拉格机场,还达成了完全的突然性……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依然动用兵力二十万……所以,苏联动用十万兵力出兵阿富汗,普京出兵乌克兰用了十九万人,都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决策……
苏联只想安安稳稳的安抚阿富汗部落势力,没想到人家不买账。还不如彻底的搞社会主义呢,把部落的高层好好杀一批,搞土改,分地给部落下层群众,团结最广大的人民,捣毁落后的部落制度。
这里就一件事情讲明白了:苏联出兵阿富汗是为了进一步肢解巴基斯坦,占领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其实可能还想打伊朗的主意。所以巴基斯坦一直把苏俄当敌人,把美国当盟友,基辛格访华的路线,就是在访问伊斯兰堡时说生病了,住进总统官邸养病,然后偷偷由巴基斯坦安排去中国。可见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友谊和互信。顺便说卑路支解放军一直是克格勃养着的狗。
帝国坟场不是浪得虚名[得瑟]
搞出这种麻烦的原因,其实在于当时阿富汗的极端落后。少数几个城市核心地区勉强有一定的工业和出口农业,但是这一部分农业并不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生关系,而只与外贸有关系。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地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太差,很多地区只能靠人挑马驮,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保守势力就很有市场,而要想改变这一途径,得大修铁路
没有实力做基础的鹰派就是一帮小丑
如果在没有核弹的时代这么做确实是有气魄大格局
要么不做 要么做彻底
正确的方法,击败阿明政府,立刻就撤兵,让阿富汗内乱,让他们派别互相伤害!不必要派兵占领
老错误比新错误小的多得多……
坏蛋[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