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类的书,除了部分看起来写得有意思的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多数的历史类的书其实偏枯燥的。
《明朝那些事儿》,我还是挺推荐读。这套书可以当成明史的入门书。
还有一些篇幅比较短写得比较通俗的历史类的书,1到2小时就能读完,读这类书最大的优点是不知不觉中就能记住一些东西,缺点是这类书不会有太多的细节。
可能每本书都有它的功能吧。你不可能从一本书里学完所有的道理。
有些人总是在说,不知道读什么书,看看别人推荐的这本书,不感兴趣,看看别人推荐的那本书,不感兴趣。那就是你和这些书的缘分未到。当你对一类书感兴趣,你会发现有读不完的书。
读着读着,就会看到别人推荐的某本书,然后把这本书放到书架,这本书的结局,有可能在书架吃灰,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候打开这本书,并且把它读完。
我就是真觉得,书读不完。
我和很多人一样,会有一段时间读书读不进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读不进去就放松一下,人生又不是只有读书。
如果读书能让你觉得开心,你就读。就像那句话说的,以你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如果你不能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去生活,那世界就失去了你。对世界而言,你很重要。失去你,世界的损失很大。
如果你觉得这段话鸡汤味比较足,恭喜你,答对了,其实我也这么想。
我读书种类比较多,甚至我会刻意读一些鸡汤的书。因为我看的大部分的书,属于比较枯燥的类型。用鸡汤味的书,当生活的调味品。
二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高卢战记》,作者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这本书就是记录了恺撒在高卢作战的经过,确切说,这本书前7卷是恺撒写的,第8卷是奥卢斯·伊尔久斯所写。
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之前在读罗马史,于是读了《高卢战记》,但是这本书挺难读,一连串的地名,容易让人懵。
所以读史是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如果你只想读故事,那也可以,但是未免显得单调。
历史的门槛你都踏进来了,不仔细读故事背后的那些关于人性的思考,不仔细读关于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那又有些遗憾。
三你读得历史类的书越多,你会发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此类书的方式。
一种是文学语言所写,例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大明王朝1566》《张居正》,依托明史为背景,通过文学的语言构建一个庞大的故事,故事吸引人,文笔也不错,很多人在读,但是这不是真实的历史。
还有一种是通过众多的史料去写史。
这种方式,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在引用史料的同时,增加书的可读性。毕竟书都出版了,既然面向大众,就要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
如果史料引用过多,就变成了史料的堆砌。在现在的阅读环境下,怎么能让历史类的书,专业性与可读性并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我有时候也在想,我究竟想写什么样的历史文章。也就是我在自己写的过程中,越发佩服当年明月,能写成《明朝那些事儿》那样,既不离谱,又有可读性,其实很难。
读枯燥的书读多了,人真会变得枯燥的。所以我会特意去读一些有趣的书。
四读书还有一类书值得读,关于古人类的书。
如果你只从一万多年前的历史开始读,那人类是怎么来的呢?人类不会凭空出现的。补上关于古人类的这一课,你会发现,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其实付出了很多。
现在古人类其实还有很多疑问,读这类书,需要看出版时间,因为这些年关于古人类的研究发展太快了,有些知识更新也很快。
地球大约存在了46亿年,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那么多的生物,并且有的生物一度统治过地球,很难想象那是怎样的历史。
五我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刘慈欣的短篇小说,《白垩纪往事》。
那是一个关于恐龙和蚂蚁的故事,本来恐龙和蚂蚁和谐相处,恐龙体积庞大,但是也需要蚂蚁来帮它们做很多微观事情。
后来蚂蚁就想推翻恐龙世界,它们想独占这个世界,再后来通过蚂蚁擅长的微观操作,确实也达到了它们的目的。
但是蚂蚁想不到的是,恐龙世界之所以有之前的平衡,是因为有两个巨大的恐龙各自制约,这两个霸主没了,蚂蚁也就无法独占这个世界。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的结尾处理得特别好,尽管如此,希望还在,尚且有蚂蚁存活着,还有蚂蚁在追忆着过往,然后又有新的蚂蚁在延续这份希望。
无论何时,希望永存。就此结尾。